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企业研究报告》2005,(1):43-46
前述中国民营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分析表明,中国的民营制造业从改革开放之初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21世纪的新时期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不论从企业数量还是产值规模等指标来看,中国的民营制造业已经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业和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2.
经济     
《辽宁经济统计》2006,(2):39-39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储蓄和投资较高有利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将会软着陆;从长远看中国仍需重点发展制造业[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一、制造业的概况 制造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总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4位,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作为过去20多年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制造业正在迅速崛起,这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转移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的战略选择.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但缺乏核心技术,整体的技术能力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工艺和设计落后,装备制造水平低."中国制造"产品由于质量、技术含量和价值量太低而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内的制造业企业要想与国外公司比高低,必须在技术创新方面寻求出路,只有拥有了高新技术,具备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的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国经济未来无论怎样转型,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然而今天的中国制造业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一方面,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内制造业以往赖以立身的诸多优势要素正在逐渐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一个大国经济的根基。当前,制造业面临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的革命机遇,但同时也遇到了去产能、环保升级等转型挑战。在2019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由《经济日报》和全国工商联联合主办,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和《中国企业家》杂志社联合承办的"企业家高端座谈会"已经是连续第二年举行。在此次座谈会上,企业家们畅谈了各自对经济形势的看法,以及管理企业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杨青青 《现代企业》2012,(11):22-23
装备制造业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纽带和载体,是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保障。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湖南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担任着重要的作用,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湖南对周边地区乃至整  相似文献   

8.
明年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年”,调结构,特别是制造业结构调整是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必须迈过去的一个“坎儿”。此次金融危机倒逼中国制造业格局必须做出重大调整,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内在驱动力,中国要选择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反危机的突破口,金融危机正是东中西部制造业对接形成跨区域产业链的有利时机,相信制造业区际转移的展开也将标志着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增长转型的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制造业竞争力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文章从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现状出发,论述了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竞争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积极开展协调性的国际活动、优化现行贸易结构、强化人民币汇率变革、引进外国优秀技术与人才四个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有关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内外报道逐渐多了起来,主要论据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十分强大,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制造业的问题。本刊记者就此问题专程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吕政。吕政教授首先表示,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虽然世界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但当代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仍然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为什么强大?主要就是因为美国有强大的制造业。美国先进的航天器、人造卫星、飞机、舰船和电子信息设备,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工业部门制造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韩国的经济合作在近十几年里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韩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比较晚,一直到1992年两国才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但建交12年来,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的年增长率高达27%,2005年中韩贸易额将超过一千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国,韩国也已经成为中国第三位的投资国,双方经济合作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随着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中韩两国产业链发展日趋紧密,韩国的制造业和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的制造业互相渗透,紧密结合。韩国的著名企业在中国的制造业务和销售业务发展十分快速,三星在中国的销售额在2004年…  相似文献   

12.
2005年6月,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完成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PMI指数为51.7%,说明我国制造业经济仍处在增长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自2005年3月起,PMI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由57.9%降至51.7%。可能预示着经济增长开始由上升状态转入高位稳定,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一步步跃升为世界制造工厂,这一进程的特征是高速增长、拥有巨大的未来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独有的挑战。中国经济也已经开始面临英国和美国等其他制造业大国曾面临的同样难题,如成本增加、创新的压力、打造和维持全球声誉等。为此,中国正在为改善制造业的普遍状况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制造     
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经济浪潮里,中国企业将全面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不管愿不愿意都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有专家认为,随着中国进入WTO体系,更多的跨国公司参与国内竞争,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大市场的一部分,不管中国企业是否走出国门,都将面对国际竞争,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利用国内劳动力低廉等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以致国外媒体惊呼:“世界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认为中国产品已经威胁到东南亚等国的制造业,甚至对工业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产生威胁。现在,越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和平崛起和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中国制造的产品占世界的份额与日俱增,一大批中国产品尤其是制造业的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1至11月份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6.
金达仁 《新远见》2013,(9):10-14
PMI的连续、普遍回落和企业反映的实际情况,已经充分表明近期我国制造业经济不容乐观,并将进一步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速。为了促使PMI连续不断地回升,保持在50%的荣枯警戒线以上,除了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外,中国制造业也要面对现实,认清自我,从根本上着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欧美以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重要市场。全球制造业基地建设向中国转移的发展现状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胶东半岛应充分利用与日韩的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基础好的有利条件,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功能,推进制造业国际合作,构建山东与日韩产业协作区,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把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18.
声音     
《中国新时代》2012,(12):20-20
"中国应该为自己成为世界工厂而感到自豪,而不是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大的问题。"——这是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2012财新峰会:中国与世界"上发言时所阐述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制造业必须升级,而中国制造业必须升级是重要一环,像金融所谓高端服务业虚拟经济的支持,所以,这是很纠结的问题。"我们既要集中中国最大的力量发展制造业,因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就像中国一句成语里面讲的皮和毛的关系,中国的制造业就是那个皮,中国的服务业就应该是附着在制造业这样一个皮上。"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整个中国制造业,大都是在“短融长投”中演绎着虚假繁荣,而企业家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在制造着金融风险;还有人讲,中国经济的不良资产高峰期已经到来,银行逼债大企业已经屡见不鲜;更有人预言,债务危机有可能成为引发中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经济社会指标得到巨大改善。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另一方面,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文章研究江苏省制造业就业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这个大环境下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经验研究得出结论:产出对制造业就业起很大作用,带动劳动需求增长。进口渗透率和出口导向率对于制造业就业都有显著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