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自然力和社会力(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耦合导致不同层次复合生态系统特殊的运动规律[2],研究各子系统之间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是解决当代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3]中国经济正处于“第二次转型”的关键时期,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目标与要求。  相似文献   

2.
奈曼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与调控研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奈曼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及循环的“堵塞” (一)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分析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区别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主要在于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循环功能为基础,促使能流、物流、经济流以及价值流做循环往复运动。一方面,参与循环与转化的营养元素和能量,除了自然环境中的光、热、水、土及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外、还有人为输入的物质和能量,如肥料,电能和机械能;另一方面,人类又通过技术手段将各种生物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输  相似文献   

3.
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类,从自然派生出来与自然形成对立统一的自然矛盾。人类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又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生产关系的社会矛盾。社会矛盾系统与自然矛盾系统的矛盾,贯穿人类发展的全过程。人类社会发展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机会。全世界在惊人地浪费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生态环境和毒害生态环境。长此下去,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面临着难以承  相似文献   

4.
基于供需视角的黄河三角洲人地关系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传统之一,黄河三角洲作为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是进行人地关系研究的典型自然—人文复合系统。利用人类需求和自然地理环境供给之间的特殊关系反映复杂的人地关系,以1991—2015年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数据为基础,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供需视角下"人""地"状态演变过程,在时间序列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和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了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人类需求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自然地理环境供给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演变特征,并且"人"与"地"之间的状态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是引起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并且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以产生负面影响为主,但是这种负面影响的程度经历了先增强后减弱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是地球科学得以较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反映在地球科学从单一学科深入研究向学科交叉、横向发展的转变;从固体地球科学向行星地球的地球系统科学的转变;从深化对地球的认识.侧重于资源开发利用向探求地球知识、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转变;从单一的、局部的、实际的地质现象研究向系统的、全球的,以数字化为手段的模拟推演的转变。地球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担当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也借助人类社会进步成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生态演变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社会前进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是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复合系统。因而城市生态经济问题不仅涉及社会经济问题。而且还涉及自然生态和环境问题。为此,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际结合上研究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城市生态经济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对策。以及城市生态经济规划与管理等问题。一、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一词,并向全世界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大会,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未来,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目前还不够成熟,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可持续发展包括的内容很广,人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它应包括生态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最终目标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团经 《发展研究》2002,(10):43-4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造优美人居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愈来愈重视。建设生态型城市,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建立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泉州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名列全国212个地级市第三位。泉州襟山面海,“四山夹两江”,集山海河城于一体,气候宜人。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市级生态  相似文献   

9.
时代在呼唤,人类在觉醒,从保护生态环境、经济持续发展趋势来看,走生态经济建设之路是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选择。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上”,即人与自然共处于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圈中。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圈内一切非人类自然物,并承认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共生协调、和谐发展的宗旨,最终达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理想境界。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生物资源保护与发展经济被列为世界各国的21世…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范畴演进的历时性表明生产力是自然要素和人类社会要素的整合,并以生态和谐与人态和谐的高度有机统一为价值趋向。遵循可持续和谐发展观的逻辑理念,广义生产力是一个以自然、经济、社会、人力、生态、制度为生产力子系统,内部结构关系极其复杂的巨型系统。同时,广义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广义生产力理论整合了多种生产力概念的合理内核,成为从总体角度把握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的一般理论。  相似文献   

11.
论人类历史的生态与环境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将人类历史和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有其生命规律的巨系统,运用系统论、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当今世界的环境经济问题(核心是南北问题)。得出结论:人类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要实现这一切目标的前提是人类自组织系统的和谐。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终极目标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即“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研究内容城市是以人类为主体,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以及各种资源,以获得集中高额经济效益和高度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目的的人口、经济、科学、文化、生物集约化的综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及人类生产生活优化关系的综合交叉科学。城市生态的特点是: 1、城市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强化的人工生态系统,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由人类集中调整的生态经济系统。 2、城市是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中心与枢纽。在城市自身内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呈倒金字塔形,与地区的正金字塔形恰恰相反相  相似文献   

13.
在肇基于地球的认知体系中,说到我们生存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最重要的事物,应该是人类的诞生与成长历程. 从进化论的角度阐述,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了人类——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亦可视之为人类的母亲.作为对地球母亲的回报,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物、部落、民族及其组成的社会、国家,以古往今来的文明创造与贡献,彰显着各自存在的价值. 说到中华文明,中国人是自豪的. 按照我们曾经熟悉的说法,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人类历史上诞生过的"四大文明",中国居其一,而且是文明之源流唯一未曾中断的泱泱大国.历史已经证明,而且还将继续证明:由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人类创造中的高级文明.  相似文献   

14.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使半个多世纪以来快速推进的经济全球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相应引发了人们对于既往全球经济系统所依托的社会生态及其建构的历史逻辑关系的再思考。全球经济系统并非一个封闭、孤立的存在,而是依托于更为广泛、更具基础性并处于动态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社会生态,包括良好的国与国之间关系、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共识,以及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等等。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以来经历了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三次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全球经济系统与其社会生态之间的一次次“建构—危机—崩溃—重构”过程。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梳理人类社会各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在分析既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全球社会生态构建历史逻辑基础上,阐明全球化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特点和成因,并立足于新发展理念,指出应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合作目标,以多边主义为行动原则,构建未来经济全球化应当遵循的价值导向、国际合作目标与基本行动原则。  相似文献   

15.
<正>生态产品是近年来生态经济研究领域新兴起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所有基础自然要素的集合,清洁干净的水源、清新无污染的空气、温和宜人的气候等都属于生态产品。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愈发严峻,生态产品的功能与价值日渐凸显。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我们迫切需要将生态产品放在与经济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保护和利用,并打通两者间的自然、社会壁垒,实现自然财富、社会财富双向转化与流动。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可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是人类谋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物质来源,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自然资源的状况如何,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而根据其禀赋条件的优劣、存量的多寡以及一个地区对当地或外地资源的仰赖程度所构建的产业经济特征,从地理经济学的角度将区域划分为资源型经济区或资源约束型经济区。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与生态化的时代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文明既创造了人类文明历史,又形成了生态危机,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凸显。由此,人们开始理性对待生态问题,中国首先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从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经济的、法学的、道德的等基本问题入手,有效地遏制破坏生态所带来的社会严重现象,是当代社会的追求,以求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生态问题本质上是世界观问题。人类从环境、价值、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等多方面提出了生态化诉求,以求摆正主客体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资源、环境、生态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并从可持续发展观出发,讨论了它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指出生态是生物资源(或称生命资源)与其环境的复合的系统的基本结构、形态、功能特征的总合。阐明在强自然主义或强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主义,才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人类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赵艳  濮励杰  张健  朱明  陕永杰  王海燕 《经济地理》2011,31(5):810-815,838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选取反映自然、经济、社会各方面的21项评价指标,构建了以非资源环境合理性指数(NREI)、经济可行性指数(EI)和非社会可接受性指数(NSI)为评价指数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三角模型,对无锡市区2001—2009年土地持续利用状态及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①三角模型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面具有可行性;②无锡市市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由2001年的相对差可持续发展为2009年的强可持续,趋势由一般可持续转变为很强可持续,说明无锡市区土地利用日趋合理。  相似文献   

20.
杨志龙 《经济论坛》2004,(20):142-143
技术本质特征、发展进程及其作用。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在改造、控制、协调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称;是人工自然物及其创造过程的统一;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中发展着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规律的方式和方法;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