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世界正面临严重气候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9年9月23日,在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在气候危机将人类终结之前将其停止。2019年11月5日,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的11 000多位科学家在《生物·科学》(Bio Science)杂志上发出警告:全球正面临气候危机,如果人类不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未来将承受"无尽的难以言喻的痛苦"。气候危机已然来临,全球各国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观、共同利益观和全球治理观,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2.
<正>2021年10月31日,在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开幕之际,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世界各地的极端气候事件屡破纪录,从暴雨成灾、极度严寒,到野火肆虐、高温热浪,全球"气温失序"摧毁了无数的生命与家园。近年来,WMO及气候专家不断向各国发出警告,日趋明显的气候灾难将对地球上的生命及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计的伤害。但是,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各国政府立场、政策指向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全球气候统一行动执行力严重不足。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状况,世界各国应加快气候行动的统一和协调,大力推进以"净零"排放目标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3.
早在1990年的一次部长级会议上,日本就通过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接着又制定了环境保护基本计划,并把1997年定为环境年,政府组织各种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鼓励公民更多参与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在1997年间月京都令球气候变化问题会议召开之前,澳大利亚联邦总理霍华德就宣布了一项声明——题为“保障未来”,提出了澳大利亚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首先,澳政府认为,解决全球气候升温问题应以确保澳国家利益(如:就业机会和工业发展)不受伤害为前提;其次,澳大利亚只承担其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尽的公平责任,反对制定强制性的统一排放指标;最后,坚持要发展中国家参与解决全球气候升温问题的行动。声明称:政府将在今后5年内投入1.8亿澳元实施这些措施,由此将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量减少10%(即390…  相似文献   

5.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通过的《哥本哈根协议》,虽然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但参加大会的各方代表并没有就2012年后的全球减排行动、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达成具体共识。尽管如此,它所指出的方向也将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钟茂初 《环境经济》2009,(12):63-63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将商讨《京都议定书》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力图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协议。这次会议决定的碳减排目标和责任分担,将时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走向起到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气候谈判启动以来,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全球气候治理的集体行动每每到了关键议题,就会止步不前,很难达成统一协定,于是解决"搭便车"就成了气候治理全球行动进行下去的关键。从经济学角度看,造成"搭便车"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气候治理的公共物品属性,二是气候治理的巨额交易费用,三是参与气候治理的成员结构。本文将对这三点进行系统梳理,为"搭便车"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8.
自气候谈判启动以来,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全球气候治理的集体行动每每到了关键议题,就会止步不前,很难达成统一协定,于是解决"搭便车"就成了气候治理全球行动进行下去的关键。从经济学角度看,造成"搭便车"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气候治理的公共物品属性,二是气候治理的巨额交易费用,三是参与气候治理的成员结构。本文将对这三点进行系统梳理,为"搭便车"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3月,联合国气象部门发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用水量增长了6倍,现在仍以每年约1%的速度持续增长。而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水资源危机进一步加剧,报告估计到2050年,全球或将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全球气候变暖是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地球大气系统吸收和释放能量失衡导致的自然气候现象,谈到它,人们往往会将其与极端气候、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联系在一起,气候变暖打破了全球持续稳定的水系统循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暖 2014年史上最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5年1月26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成为自1880年有气温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2014年,全球各地旱灾、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并已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气候变化会对人类产生重要影响,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未来的可能影响正在向我们敲响警钟: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正在发生并将持续。  相似文献   

11.
滕玥 《环境经济》2023,(21):40-43
<正>近日,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受其影响,并叠加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或将打破2016年最暖年纪录。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全球气候变暖逐年加剧,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产生很大影响,每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作出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多项气候指标创下新高,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三种温室气体浓度分别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了50%、64%和12%;2023年近地表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水平高1.45±0.12℃;2014—2023年,海平面上升速率已经达到了4.77毫米/年,比1993—2002年升高了一倍多。气候变暖导致2023年极端气候频发,地中海热带气旋“丹尼尔”是2023年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气象灾害,极端高温干旱气候还在欧洲、加拿大以及美国夏威夷引发了极具破坏性的山火。极端气候严重冲击了全球农业发展,导致全球面临粮食安全问题愈发严峻。为应对气候变暖危机,各国应切实履行各自的减排承诺,加快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的美国东部,尽管岁末已至,却仍少见寒意,是一个暖冬,气候明显反常。其实,整个2011年全球各地反常气候现象频现,气候变暖趋势显露无遗,但盘点全年全球在应对反常气候上的进展,却令人感到丝丝寒意,人类社会不作为或有限作为的结果是:“气候”将死。  相似文献   

14.
在中、美等国的强烈反对下,欧盟2012年2月7日终于在强行征收航空碳税问题上“服软”。欧盟气候行动司司长德贝克当天称,建议“有条件地暂停”航空碳税新法案的部分内容,前提是未来建立的全球气候保护体系都应胜过目前仅适用于欧盟的体系。此话表明,欧盟与中、美等国之间的碳税之争进入中场休息状态。  相似文献   

15.
消费者如何看待商业活动中的环保元素,将决定你的未来竞争力当前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化的概念都不再陌生。最近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再次说明了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把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发展道路成为共识。低碳发展也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2022年2月2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未来20年全球将会面临多重极端气候威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遭遇的极端气候事件也日渐增多,特别是洪涝灾难对城市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鉴于此,韧性城市建设被提上日程,并在我国多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环球     
《环境经济》2012,(12):9-9
<正>环境规划署: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增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强调,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20%,比2020年所应达到的水平还高出了14%。这份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欧洲气候基金联合发布的最新《气体排放差距报告》是20个国家的55位科学家共同撰写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这份报告包含了两个现实中的关键问题:首先,运用现有的技术和政策来缩小目前的差距仍然是可行的;第二,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展开了许多鼓舞人心的行动,  相似文献   

19.
在1990年11月初召开的日内瓦世界气候大会上,科学界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他们认为,如不立即采取行动,气候的变暖和海平面的上升将威胁地势低  相似文献   

20.
张健 《经济》2010,(Z1)
从京都到哥本哈根,其目标是在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以此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自1992年以来增加了近三分之一,每年大约300亿吨;由于气候危害,70亿人口中约有十分之一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园,这是一个人类几乎无法承受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