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广东为考察现场,探索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提出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要面向主导产业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面向经营主体推动科技资源下沉力量下移、面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及降低创新成本完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江苏一直走在科技创新工作的前列,总体态势较好,但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发展仍存在明显差距。淮安市地处苏北中心地带,是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通过科技管理部门多年努力,淮安市创新要素逐渐集聚,创新优势逐渐体现。文章对淮安市创新载体建设、平台打造、人才引进、企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淮安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敏 《开放导报》2021,(3):80-86,104
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目前,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与窘境,如"空心村"和老龄化、扶贫产业缺乏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消费扶贫语境下有些产品质次价高、一些地方发展主导产业时忽视生态环境等问题.为此,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支撑农村和农业及非农产业发展,实现科技强农、科技助农、科技兴农和科技富农,推进传统资源依附型农业向智能依附型农业转变,打通科技创新助力实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通道.通过制度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使人力资本向有条件的农村聚集,实现科技与产业、技术与农户的有效对接,最终以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4.
选派科技镇长团是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举措,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推动科教、产业、人才融合发展,促进全国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与江苏省县域发展、乡村振兴有效对接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常州市科技镇长团在促进政产学研协调创新、服务基层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剖析其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和探索供决策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科技厅把苏北科技特色产业培育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着力点,以提升县域产业规模和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加快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科技支撑地方特色产业成效明显。睢宁县科技特色产业-家畜养殖及加工作为苏北首批启动培育的41个科技特色产业之一,自2009年实施以来,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项,总投入近1亿元,省级科技投入250万元,研发及转化关键技术30多项,开发新产品16个,有效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精准扶贫下的科技扶贫展开,前期调研先后深入科技部定点帮扶县陕西省佳县、国家级贫困县合阳县和镇巴县,探究近年来国家科技扶贫政策具体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根据入户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分析致贫原因、当前现状和未来对策,探索建立科技扶贫长效机制,据此助推乡村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7.
梁莹 《老区建设》2022,(17):58-65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时代的水利工匠精神培育具有继承和发展古代水利工匠精神、推进乡村水利建设的重要价值。目前水利工匠精神培育还存在理论研究有待深入、作用与认识有待加强、激励举措不完善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培育成效。基于此,以水利类高职院校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为主的浙江高职院校,从提升“政行企校”机制效能、优化专业教学、加强实践养成、营造浓厚氛围等方面入手,开展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实践探索,构建适应乡村振兴任务要求的水利工匠精神立体式培育体系,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水利工匠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8.
从创新发展支撑、创新要素投入、创新发展成效三个维度,选取11个二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甘肃省2010—2014年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综合得分,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能力在不断提升,但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创新难度不断加大,专业技术人员、项目(课题)的减少分别影响了创新要素投入和创新发展的得分,整体发展还存在创新要素投入相对不足,创新发展成效增速较慢的问题,指出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黄懿 《广西经济》2023,(5):87-91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需要金融为农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通过分析广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现状,针对广西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广西金融科技赋能农村金融的机制问题,提出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产品多元化创新、构建金融科技赋能农村金融的监管体系、加强金融人才培养等建议,以期助力广西金融科技赋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以“两进两回”行动为载体抓手,创新城乡链接融合机制,牵引科技、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加速流向农村,持续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作为全国唯一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近年来,浙江以实施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两进两回”行动为载体抓手,创新城乡链接融合机制,成为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撑。“两进两回”行动牵引乡村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智库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全国知名高端科技智库的建设已大有成效,现应加强地方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本文首先论证了科技创新智库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接着基于辽宁省科技创新智库发展及科技投入现状进行分析,从资源整合、人才队伍、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四个方面探讨科技创新智库在服务地方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官员在线     
<正>农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书记徐建国徐建国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时说,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的推动作用,要依靠科技力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振兴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依然存在着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缓慢导致的生产环境健康水平亟待提升,生态系统问题相互交织导致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以及部分工程不注重实效导致的人居环境质量难以持续等问题。本文从组织建设、理念创新、规划布局、科技及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选择,以及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推广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是:普惠金融服务持续改善,金融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更加突出,乡村振兴支撑不断强化,农村地区金融风险整体可控.重点任务是:完善推广"一平台四体系",提高乡村振兴支持精准性;突出资金供给多渠道保障,拓宽乡村振兴融资渠道;立足产业支撑,精准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需求;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缓解小微企...  相似文献   

15.
台州科技金融结合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科技创新支撑力度大幅增强,但是依然存在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单一、科技专属金融产品相对不足和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借鉴韩国等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大对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及产品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放.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政策是引导、激励和规范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支撑条件。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是发挥政策作用、确保政策施行效果的重要环节。首先分析美国、德国等国家的科技创新评估体系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了中国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工作发展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中国科技创新政策评估体系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政策评估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深入挖掘科技赋能共同富裕的路径,不仅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对于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科技赋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在乡村振兴、数字创新创业、绿色创新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中,乡村的振兴与发展是我国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强大动力。文章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驱动机理的理论认知,以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苏北地区当前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和挑战进行剖析,最后以城乡融合机制为出发点探索推动苏北乡村振兴的途径,以期对我国其它类似区域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的指导经验。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常熟作为全国首批、江苏首家、苏州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所在地,在现代农业特色发展的道路上,逐步形成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以农业星创天地、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涉农研究院的服务情况为切入口,剖析常熟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结合发展实际,在政策体系建设、平台载体建设、人才培育、金融支撑等方面,提出推动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乡村治理智能化成为打造共建共享治理格局的新理念和新路径。我国乡村治理智能化从理念上已经得到强化,在实践上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此分析基础上,从政府视角和农民视角提出促进乡村治理智能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