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与趋势.本文根据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实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是我国弟二产业比例的格兰杰原因,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与第二产业比例之间有着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广东省放置到整个国际环境平台中,探讨了国际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指出应当通过产业梯度升级、发挥产业簇群效应、培育技术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国际产业转移环境、探索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途径等策略,促进广东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1985-2005年的数据,研究了民族地区第二产业比例与民族地区国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国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对第二产业比例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国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是民族地区第二产业比例的单向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4.
国际产业转移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耀烈  缪苗 《商业研究》2006,(13):108-111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发展成为一个国际金融文化服务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江苏省和浙江省近几年在国民生产总值排名上名列其他各省之前。属于长三角地区的沪苏浙强强联手必将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沪苏浙三方的努力下,长三角的产业结构目前已经处于合理化阶段,但是同比世界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差距,产业结构面临升级压力。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给长三角地区带来了产业升级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随着相关经济发展政策的优化和调整,产业转移已经发展成为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途径之一,成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以广州市为例,探究这一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情况,结合相关学者对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研究,分析目前广州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现状,分析产业转移对于广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探究广州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多方向、跳跃式的特点,完全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前的线性单向转移模式。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制造产业转移目的地的传统优势已经逐渐丧失,迫切需要找到新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各种模式的特点,并对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进行系统梳理,最后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东道国产业升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及我国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在新的趋势下,中国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并据此制定和调整我国产业政策。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特征基础上,选取1983-2007年外商投资数据,实证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越多,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比间接投资对第二、三产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注重外资引进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进一步改善承接环境,实现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是生产资源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转移的动态过程,是实现产业承接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积极承接国际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河南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考察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从宏观、区域、产业和企业角度提出对策,为政府制定、调整有关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论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国际经济协作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对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刻不容缓。特别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更应该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抓住发达国家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时机,充分利用外资和发展跨国经营等方式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商》2015,(24)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一体化的背景下,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表现出一定的交融趋势。许多国家在产品制造、资源配置等方面表现出的全球化环境中,都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随之出现的产业分工或转移使国际市场环节中的产业格局都发生改变。本文主要对现行国际产业变化现状以及欧盟与美国在产业格局变化下的结构调整情况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推动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着自己的特征:制造业是主体行业;服务业成为新热点;跨国公司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流向不平衡。近年来,结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应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外资和发展跨国经营等方式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体的国际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北上”趋势明显,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面临严峻挑战。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福建产业定位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分工和专业化。  相似文献   

15.
杨露鑫 《商》2014,(10):205-205,175
本文通过对2001—2010年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计量检验分析了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产业转移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比较显著。具体到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不同;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甚至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市场扩张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全球性产业结构重新调整和分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纷纷将本国处于衰退的产业转移到某些发展中国家,从而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而发展中国家则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实现本国经济的工业化。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我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大的市场,日益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目的地。新一轮产业转移有哪些特点以及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是本文将要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谭代兵 《商场现代化》2022,(11):105-107
数字经济产业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伴随科技水平的进步,数字经济产业取得了全面发展,并通过与各个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产业变革。可以认为,数字经济产业在新产业拓展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中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加快我国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带动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本文总结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是FDI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我国1999--2008午中东部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对比中部、东部FDI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源和科技投入三种生产要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提出应进一步合理引导FDI地区间的分配,使东部地区得以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逐步向中部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中部地区须加大力度引进FDI,在积极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9.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开放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已不单单依靠内部力量的推动,外部因素同样重要.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FDI在各行业的投资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产生的影响,得出结论:外商直接投资与三次产业之问的关联度最大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教育行业和制造业FDI与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大;批发零售、卫生体育和建筑业FDI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不高;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其他行业FDI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较小;采掘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最小.  相似文献   

20.
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体的国际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北上"趋势明显,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面临严峻挑战。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福建产业定位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分工和专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