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入题,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从而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王敏  余维祥  曲政 《乡镇经济》2004,(6):19-20,28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入题,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从而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很大,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和智能开发,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体制与制度条件,以制度创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诸多障碍,我们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相似文献   

5.
研究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特点是探讨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有序转移的恰当切入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还直接关系到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套发展的必然规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荧键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境,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建制镇由1979年的2361个,发展到1997年的16535个(不含城关镇),小城镇总数已达4.7万个,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全面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是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村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必由之路,对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广阔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小城镇建设的目标谈几点看法。一、小城镇建设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有效解决湖南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两条路子:一是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实现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区内转移.二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做好劳务培训等工作,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地区外转移.  相似文献   

9.
陈红平 《四川改革》2002,(12):34-36
据调查,在大城市安排一个劳动力就业,需要提供生产性投资1万元以上;在小城镇就业成本低,提供生产性投资和服务性投资共约1500元。小城镇既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也是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企业兴办加工业的有效载体。打好小城镇建设这张牌,可以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活跃,带动区域经济整体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认为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中揭示了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强调解决好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及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结合入世的现实国情,分析了我国现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转移困难所在。提出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素质、扩大向国外劳务输出等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整个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成了众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以安徽省潜山县槎水镇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该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转移的原因,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几点探索.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原因,致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在消化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局限,结合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加入WTO后中国整体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劳动密集型倾斜的可能倾向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消除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途径。提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政府支持;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趋向大中城市,特别是向三大都市圈聚集。本文通过对我国城镇体系发展模式探究和对大都市圈模式的分析,认为大都市圈模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机契合。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合理建构我国大都市圈,实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有机转移。  相似文献   

16.
作者概述了喀什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对当地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分析了喀什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改进的对策: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和空间,推动劳动力转移渠道多样化;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引导和监督本地企业用工的规范化、法制化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 20世纪 90年代中期我国推出积极发展小城镇战略以来,对于我国城市化的选择,特别是应不应该把小城镇作为我国实现城市化的主要途径问题,学术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积极发展小城镇是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其本身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外转移,而我国大中城市的集聚力和承受力相对薄弱,国家又缺乏足够的资金加强大中城市建设,以容纳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而发展小城镇比较容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  相似文献   

18.
从制度制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旭晖 《乡镇经济》2008,24(12):93-9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文章回顾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分析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对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提出在制度制约和制度创新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疆是我国西北部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居民多为少数民族.当前,新疆正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更好地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及转移特点,得出制约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闻君 《改革与战略》2009,25(6):100-10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就业机会带来的收入增长,但目前面临的困境制约着转移大军就业机会的获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机会之间的均衡应是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现代化,而不是一味地向城市转移或者表面城镇化。当务之急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提高人力资本含量,增强就业机会的主动创造能力,实现农民从贫困落后向现代生活方式与观念转变的文明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