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不是单纯某一种理论研究的结果,它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理论上的一致性:要素所有权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市场经济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要求,而“三个有利于”标准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2.
理解、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易风 《南开经济研究》2001,26(5):11-14,21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一些学者所提出的劳动、资本、土地三种要素共同创造共同的观点,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对这种观点提出的批评,表明这种观点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 ,分析了劳动价值论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 ,认为按劳动价值论要求 ,把产品所有权及剩余索取权交给企业是国企改革的前提。并认为要深化国企改革 ,还必须拓展劳动价值论的研究空间 ,承认价值是由全要素生产力共同创造的 ,实行劳动、资本与技术入股、经理股份期权制等改革是劳动价值论本身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认为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涉及到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基本上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不能将要素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混为一谈。要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加收益分配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高新技术对安徽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的主体发生了从活劳动到死劳动到科学技术的演变 ,从而形成商品价值的主源泉也发生变化 ;衡量劳动的新标准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死劳动创造和转移价值 ;坚持劳动价值论须承认生产要素的劳动化 ;劳动价值补偿形式是按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6.
冀术明  宋艳 《理论观察》2007,23(4):23-2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是要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际,通过对科技和经营管理活动日益重要的地位的认识,以及如何对待第三产业的劳动等热点问题的研究,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观点的同时,着力解决科技和经营管理工作作为劳动重要形式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指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的劳动与劳动所有权的关系决定生产要素所有权,从而决定市场经济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认识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联系,才能科学地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深化我国市场经济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它有利于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进行经济建设;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组合和要素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关于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区分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和知识、科技、信息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等给出了理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文章深刻分析了在劳动价值论争论中所凸现出来的、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存在的按劳动分配与按生产资料所有权分配两种不同分配理论的自我冲突,认为无论是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还是在历史唯物主义中,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主张都是作为劳动方式的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也就是用政治经济学术语通俗地表述的“按劳分配”,指出应该在生产方式或劳动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理论基点上求得对社会现实问题科学而彻底的理论解析。  相似文献   

12.
关于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不是要否定和抛弃劳动价值论,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在当前的讨论中须特别注意,不应混淆物质财富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以及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价值理论应能说明产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和变动,扩大生产劳动的概念,劳动价值论对现实经济问题及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谷春祥 《特区经济》2008,(5):262-264
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社会主义分配观中是否定生产中的客观要素直接参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从而产生了"矛盾论"和"对立论"。本文是在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并探讨了生产中的客观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上海经济》2000,(5):13-15
本文认为“民营”是一种经营模式,是指企业法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受政府控制,自主经营的一种经营模式,即企业内的资本、劳动、技术等各种投入要素按自愿互利的原则结合起来,按某种契约组织生产经营和分配收益。民营企业由于自主经营,也就有较完整的财产权、投资  相似文献   

15.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仅是指一线工人的劳动 ,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生产劳动 ,都可以创造价值 ;社会劳动不仅包括简单劳动 ,而且包括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能够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深入研究劳动价值论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现实社会生活 ,特别是对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在21世纪的今天,资本的大量投入、知识、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因素介入生产过程及其日益凸现的推动作用是否形成了对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的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在财富分配中如何考虑劳动与非劳动因素?价值与财富有何区别?如何认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文章将一一解释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化劳动价值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其创造的价值应该得到社会承认;其二是要求正确理解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两个理所当然的现实经济问题,由于过去存在种种理论扭曲,而形成障碍。要克服就必须做到下面四个确认:其一创造价值只能是创造剩余价值;其二,剩余价值具体表现为实际价值;其三,劳动创造价值主要借助于“刀”和“器”即物化劳动;其四,只有确认物化劳动能创造价值,才能使按资本、按技术分配有充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可以分解为C、V、M三个部分,是可以量化的.<资本论>对价值的量的界定有三种,三种界定在量上有极大的差距,而且严重矛盾.其中,"劳动生产力同价值量成反比"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商品价值能够量化而商品价值总量又不等于财富总量是劳动价值论不能成立的悖论;没有分工的时代劳动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自有分工以来,劳动是为了创造效益;将价值看成实体并归结为"劳动"就等于说"劳动创造劳动",这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目的是相悖的,是方法论上的错误;成本是制定价格的基础,价值是一种抽象性假设,现实中并不存在;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过程是不断证伪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张高臣 《山东经济》2007,23(3):16-20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对科学和科学劳动、知识和知识劳动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劳动价值论”和“知识劳动价值论”。也正是在这一观点的启发下,本文提出了“劳动—知识价值论”,这个理论既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又是对它的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我们一方面应该继续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对其发展和深化。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发点,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的话,那么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主要途径,理应成为科技发展的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是科技赖以不断创新的依托。  相似文献   

20.
董振华 《理论观察》2002,23(3):24-27
针对目前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本文认为对待劳动价值论唯一科学的态度是坚持和发展。那么如何坚持和发展呢 ?本文在分析劳动价值论发展的所有四种可能性的基础上 ,认为只有两条路是行得通的 :拓展劳动概念的外延和重新划分劳动概念。创新劳动价值论正是沿着这两条路发展的 ,它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需要 ,把劳动重新区分为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 ,同时拓展了劳动概念的外延 ,并进而建立了新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无疑是在劳动价值论内部对这种科学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