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制度冲击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制度变革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经历的影响最深远的整体性、持久性的外生冲击之一,制度变动的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变动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制度冲击改变我国经济周期特征进行了检验,并通过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水平和开放度三个制度冲击变量检验了其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其结论证明:在我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制度冲击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婷  庞东  杨灿 《财经研究》2006,32(4):115-125
经济制度变革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经历的影响最深远的整体性、持久性的外生冲击之一,制度变动的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变动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制度冲击改变我国经济周期特征进行了检验,并通过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水平和开放度三个制度冲击变量检验了其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其结论证明在我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的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外部冲击”下的经济增长和宏观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在宏观调控下高速增长,是“有惊无险”,2005年看似无险,但“外部冲击”来的比2004年更为猛烈,宏观调控保持高度的紧张,经济增长和政策变动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应对“外部冲击”成为今年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长稳定最为关注的主线。  相似文献   

4.
技术冲击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一个较为一般的动态一般均衡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技术冲击的长期影响。以此为基础,我们使用SVAR方法识别出导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技术冲击,并且估计了它们对产出和通胀的动态影响,以及对二者波动的贡献率。结果发现,技术冲击虽然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成因,但其贡献要远小于现有的其他实证结果。  相似文献   

5.
6.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在总需求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判断我国财政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规模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关联,描述结构VAR模型中财政政策的作用和反馈过程,我们发现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操作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相机选择性和对经济周期阶段的依赖性,这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出现"软扩张"的经济周期态势下,应当适当调整财政政策的期限结构和政策工具,加强货币政策的组合作用,继续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对国内产出的作用方向.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假说和波动性溢出效应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增长性和波动性是增长型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如果增长水平与波动程度之间负相关,则降低经济波动程度有助于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如果波动性对于增长水平存在“溢出效应”,则适度经济波动将促进经济增长。实证检验表明,增长性与波动性之间的关联依赖于经济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存在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因此应该继续保持积极经济政策的顺周期方向。  相似文献   

8.
黄笑言 《当代经济》2016,(4):106-108
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考察了我国货币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表明:正向货币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均无效;负向货币供给冲击可以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有效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存在“通货膨胀螺旋”效应.  相似文献   

9.
10.
11.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2.
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经济增长:以中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本文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在总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但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目前这一结果还不是很明显.因此,就政府的对外投资管理而言,应该以促进对外投资作为其未来政策制定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县域商业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县域商业网点布局中,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成为困扰县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障碍。全面剖析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对策,对加强县域零售商业的科学化管理,有效配置资源,增强商业的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紧缩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检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性效果依赖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积极财政政策也有可能通过货币需求的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等,产生对于实际产出的紧缩影响.本文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和时变参数模型,通过估计货币需求相对于实际产出的弹性系数,发现我国的财政政策仅在1996年前体现出显著的"紧缩效应",而在1996年后"紧缩效应"逐渐减弱和消失,这说明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和期限结构发挥了比较稳定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5.
欧盟REACH法令对中国化工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欧盟REACH法令的实施将促进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但在短期内会导致我国出口欧盟化工产品和进口化工产品成本上升,降低出口产品竞争力,部分产品甚至退出欧盟市场,其他国家可能纷纷效仿欧盟,引起连锁反应。应对该种技术性壁垒,我国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大宣传REACH法令的力度,加快国内相关立法,推进国内实验室的GLP认证工作。另外,化学品生产企业应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做好化学品注册的可行性分析和预注册工作。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我国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不同类型空间权重矩阵,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创业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结果发现: 我国区域经济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机会型创业质量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会促进该区域内部及创业水平相近区域的经济增长,但可能抑制地理位置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需求型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可能抑制该区域内部经济增长,但会促进地理位置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在控制变量中,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强,溢出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实际产出波动性的动态模式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本文度量了我国经济周期中的条件波动性 ,并检验了导致实际产出波动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我们发现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性与价格和货币等名义经济波动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从产出波动性的成分分解来看 ,产出波动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源于投资波动性、政府支出波动性和净出口波动性的降低 ,而消费波动性继续保持平稳态势。这意味着宏观经济调控在短期内仍然需要采用需求管理的政策工具 ,但长期内应该注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供给管理政策 ,并适当激活名义经济和实际经济活性 ,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67,自引:1,他引:67  
中国经济在过去26年间持续快速增长,高增长的动力是什么?未来10—20年,能否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建立中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因素模型,得出如下基本结论:资本投入增加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包括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效率提高、制度变迁等在内的技术进步的贡献也较强,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弱,这与中国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劳动边际效率较低有关。未来16年,中国经济仍可望继续保持适度较快增长,但要达到目前的高速度,将面临投资率继续增高,能源约束加大等矛盾。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这一症结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贸易的国别风险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贸易,是解决我国国内油气资源供求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维护和保障我国石油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贸易中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国别风险。国别风险会造成企业利润减少、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甚至无法继续经营。防范和规避国别风险,除了政府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之外,企业应在投资前做好风险评估,在投资中选择适当的投资策略,在风险发生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分析了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阐释了知识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要素的重要地位,进而探讨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