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研究目的:以山西省和顺县为例,探索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融合背景下,工贸型县域留白用地的选取模型。研究方法:生态位理论,适宜性评价和留白用地选取模型。研究结果:(1)留白用地选取模型同时考虑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两方面要求,既明确留白用地态势特征,解释用地单元的现实作用和发展趋势,又量化指标参数和转化梯度,提高选取效率和精准度,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运用模型得出和顺县最适宜作为留白用地的地块8块(1.21 km2),主要分布在煤炭工业带和产业园区;中等适宜地块8块(1.21 km2),主要分布在核心发展轴;勉强适宜地块3块(0.60 km2),主要分布在乡镇边缘地带;不适宜地块220块(12.43 km2),零散分布于县域。选取结果满足县域发展需求,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结论:通过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确定理想生态位的规划思路,为工贸型县域留白用地选取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选取结果满足工贸型县域产业转型诉求,可直接为留白用地选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各类规划拥有自身理念和功能,在"多规并存"的现实需求下,"用地"协调成为各类"空间规划"协调的关键。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探索了"用地"类型、"用地"规模、"用地"布局以及规划年期等在"空间规划"协调中的现实途径。结果表明:"用地"类型要做到宏观上有统一、微观上有特色,一、二级地类强调一致,三级地类彰显特色;各类用地规模,尤其是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地规模,应在区域规划宏观指导下由土地利用规划总体上统筹,用地规模管控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用地布局做到各类规划合理分工,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利用分区,城市规划依据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确定每个城、镇、村的布局;同时保持各类规划的基期、近期和远期年份应至少有一个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3.
对市县土地资源评价,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本研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技术指南,构建市县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并以大冶市为例,从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的可利用程度两方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中,较高等级分布最多,占58.37%。城镇建设的土地资源评价中,高等级分布最多,占67.02%。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高的一致性,等级较高的分布在大冶市的北部、西部、东部大部分地区,等级较低的分布在南部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4.
统一底图底数是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和前提。然而作为规划底图和土地现状信息最重要、最权威的来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用地分类存在差异。文章分析比较两种用地分类的差异,提出基于“三调”数据,将土地利用现状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批转供用等数据建立用地类型转换模型,进行地类转换和细化,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底图的方法,并结合武汉市国土空间规划底图建设对该方法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索优化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协同演化机制的理论框架、分析模型和实现途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实现对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演化的仿真,将仿真模型中测算的"‘三生’功能指数"动态变化值作为关键变量带入哈肯模型中,从而实现序参量的识别和协同演化机制的分析。研究结果:(1)"驱动—反馈"机制和"协同作用—序参量—支配原则"机制,共同组成了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的协同演化机制,序参量的产生是系统协同演化机制形成的标志。(2)1990—2016年,在成立的运动方程中,γ_1为0.204,γ_2为0.697,γ_2γ_1,说明土地生产功能是土地生活功能的序参量;a和b均大于0,说明二者形成具有偏利共生关系的协同演化机制;但二者与土地生态功能子系统并未形成协同演化机制。(3)2017—2030年"三生"功能形成了三者协同演化机制,但其中未形成土地生产功能子系统与土地生态功能子系统的直接协同演化机制,这是未来进行协同演化机制优化的关键问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协同演化机制的建立和优化,是实现国土空间系统整体功能稳定发展和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也将是未来国土空间统筹规划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张杨 《中国土地科学》2024,38(5):125-130
研究目的:阐明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有限理性选择,总结其实践效用,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双评价”的现实挑战与应对路径,揭示“双评价”从定量评价到规划决策科学性跃迁的逻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肩负着提升规划决策科学性的使命;(2)“双评价”在不同尺度和不同决策需求中应具有差异化的应用,发挥对规划决策方案的先验性量化支撑作用;(3)“双评价”在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面对不同需求角度下需要持续创新以提升其应用价值。研究结论:“双评价”的进步意义在于实现定量评价到规划决策的科学性跃迁,其对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作用体现在为国土空间的组织、协调、统筹提供科学依据,直接服务于不同尺度、不同需求的意志和价值在国土空间上的映射。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森林公园综合体产生的动力机制,并与旅游综合体、森林公园在特征上的差异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将反规划理论引入森林公园综合体的规划中,核心问题是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和测算旅游自然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研究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是解决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矛盾的一个创新,但目前面临指标的"落地困境"与"供给困境"。研究结论:建议在允许集体所有的规划建设用地流转的基础上,把规划建设用地流转与指标交易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湖南省泸溪县为研究区,在考虑区域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计算出区域永久基本农田需求面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要求,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1)泸溪县人均永久基本农田需求面积2025年为0.0373公顷、2035年为0.0368公顷,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2025年为11481.67公顷,2035年为1...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面对现实困境探索统筹多方利益、协调冲突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决策方法。研究方法:基于“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通过“自存—共存”和“优化—平衡”矛盾协调模式,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准则,构建“确定区域、厘清利益—权衡需求、初判博弈—多维评价、协调矛盾”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决策路径,并以泉港区为例展开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权衡需求、初判博弈”阶段,核心需求有偏差的冲突用地,可直接决策出生态修复方向。(2)核心需求冲突较大的用地需进入“多维评价、协调矛盾”阶段。选取泉港区生态修复过程中与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利益冲突较大的两个地块进行矛盾协调,其中耕地转换草地方案的整体利益比值小于门槛值,转换方案不可行;商业用地转换城市公园绿地方案的整体利益比值大于门槛值,转换方案可行。研究结论:“以人为本”的规划决策方法聚焦于整体利益下的自然资源使用与分配,协调利益冲突矛盾,可为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落地,提供客观、理性、可操作的理论支撑与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技术的县域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以泸水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生态用地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家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多规合一"方案,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生态用地进行概念界定与分类;在分类基础上以云南省泸水县为例,选取地质灾害规避、土地防护、水资源安全、公路防护带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指标因子进行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方法]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叠加5个因子图层得到区域生态用地重要性分级及空间分布。[结果]提出增加生态用地为土地利用类型,将生态用地分为13个二级地类,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类型为8个一级地类和46个二级地类;且二级地类在保持与原相关分类一致的前提下,重新归类。更好地与原分类进行了衔接,分类可实施性较强。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结论]结果符合泸水县生态用地功能特征,在土地分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区域用地规划中有一定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以参与式调研为“协调器”和“衔接点”,通过对村民需求要素进行平面扩展、立体综合和空间归纳,结合上位管控限制,实现规划“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间的融合,构建“以人为本”村庄规划框架。研究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朱脑村为例,结合规划指标管控,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文化保护4个维度进行参与式需求调研,运用5级李克特量表打分,并结合ArcGIS可视化分析形成朱脑村“以人为本”村庄规划成果。研究结果:规划后,朱脑村满足城镇集建类村庄发展方向,村民满意度平均值从3.02增至3.81,增幅为26.16%,单项增幅均在10%以上。研究结论:“以人为本”的村庄规划在上位管控下基本满足村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北京典型城郊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基于新拍卖理论框架,探究住宅用地“两集中”新政的政策效果,为优化土地调控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诺奖拍卖理论构建两阶段升价模型和多物品同步多轮加价模型进行均衡策略分析,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两集中”新政对住宅用地出让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1)在短期内,“两集中”新政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单价仅提高0.087%~0.407%,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总价仅提高0.086%~0.394%;(2)竞拍起始价设置越高,住宅用地成交单价和总价也越高;(3)联合竞价人在住宅用地市场上比单一竞价人更具有优势,是提高住宅用地出让价格的重要原因;(4)异质性研究表明,“两集中”新政主要影响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住宅用地市场,使一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单价仅提高0.949%,出让总价仅提高0.955%,“两集中”新政对二线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单价和总价的影响均不显著;(5)城市供需结构和竞价人的短期非理性行为是抑制“两集中”新政平抑住宅用地出让价格效果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1)严格设置最高限价和最高溢价率可促使竞价人理性竞拍;(2)适当提高保证金额度可促使竞拍价格逐渐趋于理性竞争;(3)加大对竞拍企业的资金监管,控制供给水平,能够维护市场总体稳定和平衡;(4)规范地方政府在出让土地中的变相提价弥补财政的行为,能够降低地方财政对出让土地收入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正>核心提示本文以山西省清徐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为基础,立足生态建设与地下采矿这一复合空间面临的空间规划分区及用途管控问题,依据第三次国土调查现状数据以及地质、采矿、地质灾害等技术规范,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理念,探讨了生态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国土空间保护与利用的方法与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反规划"理念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借鉴意义,提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适当揉入"反规划"理念的基本应用思路,并从规划概念、规划原则以及与传统规划的区别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以城乡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粮食安全格局、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的构建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双因素预测模型、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等方法,研究城镇用地扩张的规模和空间布局规划控制,以探讨具备适度弹性的城镇用地扩张规划控制的内容及模式。基于扩张经济和人口增长驱动双因素,运用GDP、非农人口弹性预测及单位用地GDP、单位用地非农人口控制构建扩张规模弹性方案预测模型;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节约集约控制需求,选取扩张弹性控制等级分区指标,划分由相对扩张到相对收缩、有弹性到无弹性的分级弹性控制区,结合建设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城镇空间有序发展方向。结果表明:弹性控制方案下南谯区2010、2015、2020年建设用地扩张规模弹性度分别为5.81%、7.25%、8.34%,并将其划分为四级扩张弹性控制区,东南方向为扩张有序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环境保护的约束性指标并要求落实到企业,对农业企业环境监管及其业绩评价带来了影响,而现阶段并没有系统的环境监管指标体系。本文认为,政府监管部门在设计农业企业环境监管指标体系时应适应我国环境管理的现实情况和目标,以"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利益相关者的主要要求为战略目标,逐层分解,系统地构建符合不同产业、不同农业企业实际情况的环境监管目标与对应的指标体系,以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落实。环境业绩评价不应采用加权计分评价的方法,而应以总体目标是否实现为判断标准,环境业绩的评价与奖惩应相关连,以提高环境业绩评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确保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浏阳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初步成果为基础,分析了浏阳市耕地及基本农田现状,探讨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如何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并为实现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以重庆市土地供应"十二五"规划为例,探讨规划编制框架,以期对其他省市土地供应中长期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并为土地供应规划编制规程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框架图法。研究结果:(1)"规划形势研判和指导方针确定"、"规划指标配置与调整"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制定"是规划编制的三大板块;(2)重大工程项目的用地保障是联系土地供应规划和相关规划的纽带;(3)动态性和信息化是增强规划实效性和执行力的关键。研究结论:土地供应规划不仅是对既有规划的体系完善和功能延展,而且对年度计划起引导和约束作用,基于区域自然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构建较为统一的中长期规划编制平台,不仅保证了土地供应规划的统一性和有序性,也强化了编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以及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源-汇”理论和MCR模型,从生态源地扩张和生产源地扩张的角度,依据“三生”功能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计算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实现县域“三生空间”的划分和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优化。结果表明:(1)基于“源-汇”理论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山区“三生空间”格局构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中具有相容性和可行性;(2)研究区以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优化区为主,生态空间占比59.5%,以生态功能为主,农村居民点分布中生产功能占比62.7%,以生产功能导向为主,因此,乡村整治要根据农村居民所处的主导功能分类整治;(3)乡村整治应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特征,分类促进山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