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研究目的:本文基于2003—2017年全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不同维度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误差模型探讨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从全国维度的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降低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改进作用。(2)将全国分为东部与中西部两大区域的回归结果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回归结果与全国维度一致,但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提高其利用效率也将提高。(3)从不同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类型进行回归,集约型城市(Uclsm>0)的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降低,利用效率会不断提高;粗放型城市(Uclsm<0)回归结果出现城市建设用地错位度与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特征,即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提升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先有正向影响,但随着粗放程度进一步加大,这种推动作用将会转变为恶化作用。研究结论:中国城市发展应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实施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促进城市人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熵权—TOPSIS法,在微观尺度上定量评价农村土地利用绩效,分析其差异,以期为提升农村土地利用绩效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间湖北省土地利用综合绩效评价值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从评价准则层来看,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4个维度的绩效评价值存在变化幅度差异,相比较而言,土地利用的经济产出绩效和生态涵养绩效评价值增速较快,社会保障绩效和景观效应绩效评价值增长迟滞;(3)考虑不同区域的农村土地利用绩效,湖北省平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综合绩效评价值高于丘陵地区和山区,但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经济产出绩效评价值高于平原地区和山区,而山区的土地利用生态涵养绩效和景观效应绩效评价值均明显高于丘陵和平原地区。总之,2010—2020年,基于农户视角的湖北省土地利用综合绩效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从4个维度来看,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存在变化幅度差异;不同区域的农村土地利用绩效水平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时空关联特征及其利用效益水平,为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轨迹分析法。研究结果:(1)近25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年均增长3.92%,增长区域主要集中在浙北、苏南以及沿江地带,同时,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分布存在显著空间关联并不断增强;高—高值区域主要位于苏南和环杭州湾地区,呈现"Z"型空间增长格局;低—低值区位于城市群西南山地地区。(2)1990—2015年该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稳步提升,在空间分布上由南北空间差异逐渐演化成核心—边缘空间差异格局。(3)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功能耦合协调格局可划分为主导协调区、核心协调区和潜在协调区,呈现由南向北依次递减分布。研究结论:可根据区域内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功能协调分区制定差异化调控策略以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探寻城市群地区县域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的演变趋势和实现路径,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研究方法:Zipf参数分析、泰尔指数、δ收敛和空间β收敛模型。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国土空间质量与均衡性演变趋势一致,呈现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质量提升、生态空间质量下降的特征;非均衡性主要源于不同发展阶段区域间差异,而终极城镇化区域县域间国土空间功能差异最为显著,是实现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均衡的重点区域;不同类型国土空间功能收敛趋势差异明显,并因不同要素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存在异质性特征,而表现出空间功能跃迁的路径差别。研究结论:考虑城市群地区县域间自然资源、经济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差异状况,因地制宜实施国土空间发展策略,是区域间空间功能跃迁升级实现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为基于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的土地供应政策改革提供思路。研究方法: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经济空间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土地供应结构对本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以及在城市之间表现出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1)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相关性不强,三省内部,仅湖北省地级市表现出较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空间外溢性且在用地类型上存在差异;(3)增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提高的直接效应最显著,工矿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供应量的间接效应显著。研究结论:要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升级,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研究目的:总结分析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和关键问题。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论:(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指通过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主要属于经济领域讨论的问题;(2)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包括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测算三大部分;(3)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都涉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的工作,定量评价方法是以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为主,指标体系设置将因评价目的、对象不同而存在差异,其间用地的承载功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基于多尺度视角揭示全国21个城市群内新旧建成区功能发育水平与空间分布格局,识别外部形态紧凑扩张而内部功能发育不良错配空间并探究其驱动机理,为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背景下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景观扩张指数,空间错配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Maxent模型。研究结果:(1)新增填充型建成区功能发育水平整体表现为“ 南高北低”分布特征,呈显著集聚性与“南热北冷”空间分异格局。(2)“高—高”聚集区分布于南部成渝、长三角、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及珠三角城市群内,“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北部京津冀与山东半岛等城市群中。(3)中国城市群填充式扩张尚未实现外部形态与内部功能的空间协同发展,多数新区功能发育相对尚不成熟,各尺度下均以蔓延式空间错配为主。(4)地形、公共服务设施、经济水平与土地价值是造成空间错配驱动因素,而各因子对其影响机制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亟需秉持建设用地存量优化和提质增效新理念,促进新城区与老城区间各类要素合理配置与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以此构建兼顾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的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索城市群工业用地市场发育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为实现工业用地市场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网的工业用地出让数据,以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溢价率表征市场化水平,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在全国及五大城市群层面均呈上升态势,但增长幅度在城市群间有较大差异,珠三角城市群增长幅度最大,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小;(2)泰尔指数在研究期内阶段性特征明显,工业用地市场发育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其差异受到城市群内以及城市群间差异的双重影响;(3)全国及五大城市群层面均存在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说明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的差异在缩小,但各城市群空间收敛进程并不一致,这与城市群间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等各方面存在关联性。研究结论:应在充分考虑各城市群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差异性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化工业用地政策,通过加强城市群协调合作来推进工业用地市场的空间联动性建设。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考察建设用地管控对地区技术效率的影响,为完善高质量发展下的土地调控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随机前沿模型、综合绩效评价、经济计量分析。研究结果:(1)2005—2017年全国建设用地管控绩效由0.432上升到0.529,经济技术效率从0.368提高到0.529,二者时序上显著正相关;(2)建设用地管控绩效与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明显,该时期东部地区建设用地管控绩效均值0.532,总体优于中部地区(0.508)和西部地区(0.480);东部地区技术效率达0.578,优于中部地区(0.537)和西部地区(0.457),二者空间上高度正相关;(3)综合考虑城镇化率、产业结构、投资水平、科教投入等因素计量分析显示,建设用地管控绩效总体上对技术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土地供应管理在各类地区均对技术效率产生积极显著影响,土地利用管理对东部、中部地区技术效率提升作用显著,以耕地补充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安全管理、西部地区的土地秩序管理与地区技术效率表现为负向关系。研究结论:(1)日益完善的土地供应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做出重要影响;(2)对土地安全和秩序管理的考量应主要基于国家发展安全而非地区层面的经济增长;(3)新时期应加快土地市场体系完善,继续通过土地供应和利用管理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构建,同时统筹地区公平与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地方土地安全和秩序管理责任,筑牢可持续发展底线。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格局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目的:测度浙江省县级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及其协调度,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AHP法,空间相关分析法。研究结果:(1)构建了基于经济、效益、效率和公平的“4E”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框架;(2)经济绩效与效率绩效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效益绩效与公平绩效的空间分布趋势较为离散;(3)通过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聚类可以划分为4种“俱乐部趋同”类型,高绩效和低绩效趋同俱乐部的空间分布最广,稳定性最大;(4)绩效内部的协调度体现为高值区带动下的区域整体水平趋高,但协调度并不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单纯的正比关系。研究结论:经济绩效与效率绩效主要受城市的规模效应、工业化进程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而效益绩效则主要与城市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俱乐部趋同”格局产生的主要机制是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主导的产业梯度转移、需求拉动等外溢效应以及周边地区的学习机制;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土地的空间重组与优化能明显提高土地绩效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基于2008—2019年长三角城市地价数据,实证分析地价增长及空间分异格局、机制。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地价历经复苏增长、相对企稳、快速增长和平稳增长4个阶段;(2)城市间地价差异整体缩小,并且呈现出一定的空间依赖性;(3)不同层级城市地价受到核心城市地价变化影响而呈现出相似变动和关联特征;(4)长三角区域地价空间关联格局成因主要是要素流动聚集效应与市场联动。研究结论:当前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长三角城市地价一体化效应还不强,应进一步出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土地要素流动、土地市场整合与地价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的空间错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本文以中国34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分析单元,构建了工业用地配置与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指数,探索2000—2018年中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全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2)各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指数贡献度的差异减小,总体呈现从沿海城市向内陆递减的特征;正向错位区域增加,分布从东部沿海扩张到中西部地区;负向错位区域减少,零星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3)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呈现集聚格局,且集聚格局变化较大;高值集聚区在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加强,低值集聚区由四川周边城市集聚转变为以四川为中心的周边省市集聚的格局。(4)土地利用政策、市场规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的影响变强,而劳动力规模、交通条件、技术创新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影响变弱。研究结论:城市工业用地配置与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错位现象,土地利用政策、市场规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存在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发展阶段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分析是城市群建设中需要认清的首要问题。分析了城市群发展生命周期和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对城市群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并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处于成长阶段的中期,城市群内城市化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但是基础设施水平、城镇体系结构、城市群内部联系水平与外部联系水平尚处于城市群发展阶段中的萌芽期与成长期,需要通过市场与政府的共同作用,来推进城市群的发展和演变,为吉林省内产业与人口的集聚提供支撑载体。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梳理我国城市群土地利用研究现状、促进并深化后续研究,采用文献法与归纳法分析我国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城市群土地利用研究的主要视角集中在城市群土地利用问题诊断、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研究以及土地利用综合属性评价等方面,今后还需加强理论体系创新研究,拓展研究内容,拓宽研究尺度,并重视研究数据的积累与方法的准确应用.重点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对典型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和城市群腹地耕地保护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基本态势与调控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城市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面临着城市群内部产业合理分工、空间布局的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推动中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可持续利用四个层次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区域空间差异较大,珠三角核心区域集约度较高,外围集约度较低,并就提高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济干  杨亚平 《水利经济》2023,41(3):1-7, 15
发展绿色经济、提升绿色发展效率是当前中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并使用泰尔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研究其空间差异以及分布动态变化趋势,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将科技人才集聚纳入回归模型以探究绿色发展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7—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显著,且省内差异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绿色水平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显示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总体离散程度呈扩大趋势,效率值集中度降低,且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特征;科技人才集聚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究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为依托铁路交通发展促进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空间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铁路联系强度和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2)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促进了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综合铁路联系相比,高铁联系对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3)铁路联系的加强促进了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升和创新产出的增长,进而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影响。高铁联系在促进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和创新产出增长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4)城市对外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抑制了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研究结论:应充分发挥铁路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依托铁路网络加强区域内经济技术合作、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以推动区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在资源、环境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造成了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城乡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加强区域整体协调;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加强立法和管理,切实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