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略变革是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的四种研究模式忽略了动态能力对企业战略变革效用的分析,基于文献回顾、整合四种研究模式、引入动态能力,架构了组织学习—动态能力—战略变革基本研究模式。首先,分析了基本研究模式的要素关系,确立了动态能力要素的中介变量地位;其次,讨论了基本研究模式要素的基本理论;再次,析取了动态能力中介变量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结构性分析;最后,建构并分析了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变革的效用模式,指出组织学习能够对动态能力四种影响因素发挥积极的效用,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动态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服务离岸外包区位选择研究——基于41个东道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全球41个承接信息技术离岸外包东道国的相关数据,对影响信息技术服务离岸外包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IT基础设施状况以及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服务离岸外包区位决策具有显著影响,文化差异程度对服务离岸外包国别区位选择无显著影响。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从承接方的角度提出发展IT离岸服务外包的着力点,并提出建议。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国际服务外包: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它在给中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为此本文提出政府应该加以重视,统筹规划,培养有竞争优势的外包基地,加快人才培养和完善法律法规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从动态视角,深入探究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关系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及时性和滞后性。具体通过构建由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二者交互匹配与企业绩效四个变量组成的SVAR模型,通过检验表明不同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均衡与因果关系。进一步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法,深入剖析不同变量间的长期动态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绩效在短期内受自身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具有及时性和持续性,组织创新对企业绩效却产生滞后与深远的正向效应,而二者交互匹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及时性和持续性。长期来看,三者分别对企业绩效产生动态、持续的正向效应,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分别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度趋于一致,确保二者协调、有效匹配,共同带动企业绩效的持久、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5.
基于企业员工自我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组织创新的必然要求。学习型组织突破了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给予组织员工一定的自主空间,使得员工能够自我管理。作为一种主体性的管理实践,自我管理推动员工自主学习,提升组织成员创新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个人与工作的融合,使人们在学习型组织中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学习"、"组织学习"、"政党学习"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中的几个重要理论范畴,准确把握这几个重要范畴的外延与内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简述\"学习型组织\"内涵和意义基础上,深刻地剖析了AT公司组织学习的特点和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模式,为我国企业按照\"学习型组织\"的理念练就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推动我国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而突破性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将起到关键作用。逆向研发外包的逐渐兴起,为装备制造业取得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然而,如何将逆向研发外包所获得的异质性知识进行有效转化,最终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过程机理仍然不够清晰。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逆向研发外包、组织学习(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和装备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之间的作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然后,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并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逆向研发外包、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对装备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在逆向研发外包与装备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据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有效开展逆向研发外包,并进行组织学习以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服务外包模式选择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一个现实的对策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文章分析了服务外包中间组织属性的内涵,提出了将服务外包分为价值创造型外包和后勤保障型外包两种类型的观点;详细分析了服务外包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资源配置改善、企业结构重塑和创新三大功能;提出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三种模式——“在岸”的价值创造型外包、“离岸”的价值创造型外包和“在岸”的后勤保障型外包,并扼要分析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组织学习视角对代工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进行了研究.然而,过去这一主题的研究或者聚焦于组织间学习,或者聚焦于组织内学习.文章则从整体性视角同时考虑了组织间学习和组织内学习,并实证检验了组织间学习、组织内学习与产品开发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组织间学习对组织内学习和产品开发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内学习对产品开发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深受工业经济背景下科层管理理念的影响,其中,信息与沟通要素对科层管理的依赖尤为明显。知识经济的到来,动摇了科层管理存在的基础,组织学习的理念日益重要,在这些理念影响下,信息与沟通要素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一,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存在于内部控制体系中,而是成为控制环境的组成内容;其二,沟通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信息,而是拓展为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其三,沟通方式方面,非正式沟通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正式沟通。 相似文献
12.
13.
SONG Bo-lu 《美中经济评论(英文版)》2008,7(2):25-2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 learning and knowledge creation to meet the changing needs of Chinese IT industry. A conceptual model is developed and three research hypotheses are empirically examined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via a survey of three IT firms in Suzhou of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rganization learning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knowledge creation. Theoretical, managerial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加强知识管理,获得持续创新利润是当今企业应该树立的崭新理念。本文以\"讯飞公司\"为例,系统地阐明了该公司通过运营知识资源实现知识产业化,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筹措发展资金,建立有效的组织学习机制,不断提高组织知识创新能力的成功经验。借此为我国企业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HU Qin 《美中经济评论(英文版)》2007,6(5):9-1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creation to meet the changing needs of Chinese IT industry. A conceptual model is developed and three research hypotheses are empirically examined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via a survey of three IT finns in Suzhou of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knowledge creation. Theoretically, managerial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政府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公共组织,是面向大众的服务窗口,处于社会公共管理的核心地位。现实状况表明,政府组织环境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迁,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和市场化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政府的组织发展,使政府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更强,使政府对环境的依赖度也更加凸显。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进行组织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府。建设学习型政府是政府对组织环境变迁的主动性适应过程,主要包括三条构建路径:文化重塑、组织创新、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小微企业基于自身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因素,进行培训外包势在必行。但是培训外包是个复杂的系统,如果没有进行正确的管理,就容易导致培训外包的失败。针对培训外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小微企业应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并且把培训外包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为日后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措施,农业生产托管正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最有效途径。探究农业生产托管中组织关系的演化及动力机制可以对农业生产托管有更清晰的认识,更好地推进农业生产托管,为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托管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Heru Kurnianto Tjahjono 《美中经济评论(英文版)》2010,9(7):39-54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test social capital as a moder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distributive & procedural) and (personal &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within the two-factor model. The two-factor model is a concept introduced by Sweeney and McFarlin (1993) who explained that 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justices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outcomes. In the two-factor model, the effect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on personal outcomes are more dominant compared with procedural justice. On the other side, procedural justice will be more accurate to predict the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compared with distributive justice. This model is based on U.S.A. setting research. Empirically, that model is not always supported in the field. The different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del is not universal cross population, but more dependent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Based on theoretical studies, social capital is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at important in explaining human i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This research is done in Indonesian setting where the researcher gathered 426 samples of full-time private university employees in Yogyakarta. In general, the result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high or low social capital will make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s and personal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