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际工程保险制度的研究与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建设工程项目大多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参建单位多等特点,而且建设施工中不可预见因素较多,这使得建筑行业成为了受财产、人身和责任等风险影响的高风险行业,同时也决定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难度。一般而言,风险管理技术包括控制性和财务性两种,而财务性风险管理技术则又包括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两种。工程保险是风险转移中的保险转移,即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支付一定的保险费,将风险向有专门管理技术和人才的保险公司转移。作为一项非常有效并且容易操作的风险管理技术,工程保险在西…  相似文献   

2.
杨宏伟 《大陆桥视野》2005,(5):M078-M079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周期长、施工过程和施工工艺复杂、建筑材料和设备工具多,因此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风险是比较普遍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工程建设风险意识的增强,对风险的识别、分析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风险的处理方案也因此多样化,诸如风险回避、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工程保险就是风险转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工程保险是借助第三方来转移风险的,同其他风险方式相比,  相似文献   

3.
建立组织学习模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程建设的高峰期,工程风险剧增,而建设领域的风险管理一直以来是一个薄弱环节.建筑企业作为工程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缺乏应对风险的意识和进行风险管理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导致其风险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建筑业发展的需要.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国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现状,结合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提出建立一个能系统地指导建筑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组织学习模型.模型将有助于建筑企业增强工程风险管理意识,准确地识别工程风险因素、自身风险管理和保险的需求,提高对风险的认识和分析水平,并快速有效地制定出切实可行、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实施方案和风险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风险贯穿在国际工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风险管理也是整个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工程保险是风险转移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国际工程管理中的一项国际惯例.许多国际工程合同规定,在办理工程保险之前,承包商不能开始施工.作为国际上通用的工程合同范本,FIDIC新版合同条件对工程保险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本文以新版红皮书为主,结合国际工程中保险的惯例做法,对其中的一些核心规定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国际工程项目来说,风险涉及面广并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工程保险是进行风险规避和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经常采用的风险管理措施。一旦发生风险事故,承包商可以通过保险索赔获得一定的补偿,从而减少经济损失。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一些承包商对保险合同以及保险索赔程序和方法不熟悉,又缺乏工程保险及索赔方面的经验,不知道如何开展工程保险索赔工作,在保险索赔工作中常常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或延误,结果导致失去索赔的良机或者损失不能得到保险人的充分确认,因而无法获得理想的索赔结果甚至不能获得赔偿,既造成承包商的经济损失,又影响工程的顺利实施。因此工程承包商有必要对工程保险索赔的程序和注意事项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融资型风险转移方式,与政府救助和社会捐赠这两种或有无偿融资方式相比,资金来源具有更好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充足性.尽管中国农业保险的业务规模、产品种类和补贴区域等均已大幅增长,但损失补偿效果仍然不佳,风险管理优势尚待发挥.有必要通过发挥农业保险双重功效、明确农业保险经营性质、开发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等措施,以农业保险提升中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要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就需要对标的物进行保险。本文主要对风险管理、保险、保险事业的发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保险在缓释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析了保险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得出如下结论:保险是转移和缓释操作风险的有效工具之一.到目前为止,保险还不是一个十分令人满意的风险管理工具.作为"理性人"的商业银行是否利用保险作为缓释操作风险的工具,关键是看利用保险所带来的边际收益是否超过由此产生的边际成本.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在金融证券化和保险金融化的浪潮中出现了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新趋势。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项金融创新,保险风险证券化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传统保险业中的风险管理和保险方式。实践证明,保险风险证券化是将保险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工程保险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型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中,风险无处不在,工程保险是因项目风险管理需要而设计产生的一类综合性保险,具有复杂、保险金额巨大、保险期限长等特征。概述了我国工程保险的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发展前景,提出了发展我国工程保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7.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