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是经济平稳发展时期还是金融动荡时期,流动性问题始终是金融市场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年6月下旬,市场出现了流动性比较紧张的状态,而实际上整个市场的资金总量却一直比较充裕,监管指标反映的情况和实际情况出现了背离。  相似文献   

2.
依据2015-2021年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MS-VAR探究了不同违约风险环境下融资流动性与债券资产流动性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利率债还是信用债,其资产流动性与货币市场的融资流动性存在互为正反馈的流动性螺旋。此外,两类流动性间的互动特征存在非对称性和异质性,在风险时期,融资流动性与利率债资产流动性互动特征比较明显,而在平稳时期,融资流动性与信用债资产流动性互动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对"流动性"(liquidity)进行精确定义相当困难,其原因在于流动性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市场特征.许多研究金融市场流动性的论文都用"难以捉摸"来形容流动性这个概念.Kenneth Boulding指出:流动性是资产的一种属性,既不清晰也不易衡量.凯恩斯认为:什么带来流动性是很模糊的概念,且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依赖于社会习惯和制度.  相似文献   

4.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在宏观经济平稳发展时期还是经济大幅波动时期,流动性风险始终是金融市场关注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宏观流动性较充裕,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风险可控,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本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分析,研究极端市场情况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轻度压力情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降低的幅度并不大。若经济不断恶化,市场环境处于严重压力情景时,银行流动性水平将急骤下降,银行将面临巨大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资产方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方的融资流动性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了大型商业银行、上市中小商业银行与非上市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流动风险与融资流动性风险差异.随着中国商业银行资产构成趋于复杂化,资产方市场流动性风险有所提高;同业负债的规模由于整体上处于一个增长趋势,导致负债方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加大;大型商业银行整体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相对其他两类商业银行较低.  相似文献   

6.
肖崎 《新金融》2012,(4):15-20
现代金融体系下,金融危机多起因于金融市场,市场危机的核心是流动性的丧失。次贷危机突显了流动性对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重要性。本文主要研究市场流动性动态变化的规律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文章认为,市场流动性不再仅仅是单个市场的流动性程度,更重要的是"市场参与者行为的集体反应"导致市场流动性的动态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外部性效应,会影响到资金流动性和货币流动性的变化,甚至导致整个社会总体流动性在短期内发生逆转,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监管当局应该把握市场流动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以"流动性"为核心的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上呈现高位加快态势,虽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但境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07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0年来首次明确提出了"从紧货币政策"。新的环境下将产生新的问题,原来资金来源充裕的国内银行往往忽略流动性风险管理。在新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是否会出现较大变动,甚至是否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这都需要引起充分注意。本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详尽的、深入的分析,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现状,并建立了流动性管理的数理模型,用模型的最优化理论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般均衡下的金融市场流动性黑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乃幸  杨朝军 《投资研究》2011,(11):124-132
本文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建立了考虑投资者多样化程度,投机交易者比例以及宏观货币政策稳定性三因素的两期交易模型,得到了金融市场受到流动性冲击后可能出现的三种均衡状态。当流动性冲击加大时,市场在一定条件下无法找到合理的出清价格而出现大幅下跌从而引发流动性黑洞事件。研究表明:投资者越是多样化、投机交易者比例越小、宏观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冲击越小,市场出现极端流动性黑洞的可能性就越小。  相似文献   

9.
简单回顾了2013年6月我国货币市场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当前金融运行中与流动性管理密切相关的几个显著特点,即:金融脱媒趋势进一步显现,同业交易规模不断放大,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市场长期保持流动性宽松预期,剖析这些特点对流动性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摘要:公司债券的流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且随着理论研究扩展和实践的加深,流动性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度量指标。本文在对公司债券市场流动性测量方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我国公司债券的流动性状况,分析了当前公司债券市场流动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公司债券流动性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4年以来我国信用债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信用风险的积聚可能引发债券市场流动性恶化。本文以2014―2019年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信用债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违约事件对债券流动性影响的传染效应。研究发现:违约事件在同一发行主体的债券之间具有流动性传染效应,当公司的某期债券出现违约时,公司其他未到期债券的流动性水平显著下降;违约事件对同行业其他公司债券的流动性具有传染效应,当行业中出现债券违约事件时,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债券流动性显著降低;违约事件爆发越密集或者违约事件越严重,对债券流动性的负面影响越大,而且民营企业债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国有企业债,低信用等级债受到的影响要大于高信用等级债;在市场密集爆发违约事件或出现较为严重的违约事件时期,宏观流动性增加能够改善债券流动性。  相似文献   

12.
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全球宏观经济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遇到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更加依赖金融市场,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甚至出现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不足的突然转化。有效管理商业银行流动性需要各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者以及商业银行经营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下,市场危机的核心是流动性的丧失。"市场参与者行为的集体反应"导致市场流动性的动态变化具有外部性效应,会影响到资金流动性的变化,甚至导致整个社会总体流动性在短期内发生逆转,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监管当局应该把握市场流动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以"流动性"为核心的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4.
赵燕 《新金融》2016,(3):36-39
2015年以来,"新三板"市场发展势头迅猛,挂牌企业数量一路走高,总股本和流通股本不断增加,挂牌企业价值进一步凸显,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的关注。"新三板"市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在"新三板"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诸如投资门槛、挂牌企业质量、流动性等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本文在简要回顾"新三板"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三板"市场发展的特征,重点对"新三板"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新三板"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三板作为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决策,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新三板市场在我国经历了"大跃进"式的增长,市值规模从几百亿上升到万亿,融资从十亿增至千亿。目前,我国的新三板仍处于初级阶段。给中小企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其背后的流动性问题也日益显现,解决流动性问题已成为保证我国新三板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我国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现状入手,分析现阶段流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股票市场透明性直接决定着交易者观测交易信息的能力,影响交易价格的形成和变化。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透明性和流动性、波动性以及信息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然后考察了透明性的提高对中国股市运行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透明性的提高显著地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降低了市场的波动性和交易成本,信息的扩散和反映效率也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从而提高了市场整体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延续发展和90年代一些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的出现,引起人们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关注,但却缺少对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研究。本文探讨了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内涵和重要性,以及国际金融流动性与国际短期资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市场上由于流动性过剩出现的物价持续上升,股价和房价大幅攀升,经济过热的现象,中央银行积极采取了各项紧缩流动性的政策措施,连续多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规模。紧缩流动性政策的实施对于稳定物价,控制货币供应量规模,调节国内证券市场运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紧缩流动性政策还应当考虑长期结构调整的问题,适当控制调控力度,有针对性地实施紧缩政策。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资本市场流动性出现紧缩;中国市场波动幅度增加,多只股票出现流动性黑洞,市场效率显著降低。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VAR)分析,发现投资者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正反馈交易策略。进一步地,对存在正反馈交易和不存在正反馈交易的数据分别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文章发现正反馈交易者显著地降低了市场的效率;通过对收益率序列和委比序列进行向量自回归分析,发现正反馈交易降低了市场的多样性,更容易产生流动性黑洞。  相似文献   

20.
流动性补偿、市场内及跨市场“流动性转移”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补偿问题,讨论了国债市场内部不同债券之间的流动性转移(Flight-to-liquidity)行为以及国债与企业债市场之间的跨市场流动性转移行为。研究结果发现:流动性显著影响我国国债市场收益率;我国国债市场上,国债市场内部不同债券之间的流动性转移行为显著,当投资者发现债券的流动性变差时,将在国债市场范围内选择流动性好的债券进行投资转移;国债市场与企业债券市场之间的跨市场流动性转移行为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