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林地资源与农户林业收入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首先对林地资源与林业收入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运用福建省顺昌县农户林业收入的调查数据,分别对农户林地资源的数量、林地资源的经营类型与林业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资源是农户参与林业收入分配的重要形式;农户林地资源数量越多,其家庭林业收入也越高;农户林地资源的经营类型不同,其家庭林业收入也不同;竹林经营和经济林经营对目前农户林业收入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福建林地可持续利用的制度方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做法;阐述选择福建林地可持续利用的制度环境必须有利于林地资源保护、林地资源质量提高、林地集约利用、理顺林地收益分配关系、保障制度效益最大化;指出福建林地可持续利用中承包期限与林权证有效期、林地利用与森林生态保护、林地流转价格、取消林业税费后的管理、限额采伐制度等五个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完善林地法律体系,规范政府管理行为,处理好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落实林业经营权,推进使用权再次流转,建立长效管理制度,促进林地可持续利用等福建林地可持续利用应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系统分析土地增值类型、增值收益分配主体、分配环节、分配形式等,揭示当前城乡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为目标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路径。研究表明:土地增值类型与马克思地租分类相对应,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增值收益分配主体均为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和社会管理人,国有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存在"隐取得、轻保有、重转移"的问题,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手段单一。研究认为:土地增值收益应按照"谁贡献、谁收益"的原则,不同增值类型分配给不同主体,合理确定分配比例,并从平衡各环节及不同入市方式的分配比重、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增值收益税收立法并统一分配税费形式等方面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体系。  相似文献   

4.
规模经营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关系到林区振兴及数千万农户生计。文章首先阐述林地确权、关系资源、正规信贷获得共同作用于农户林地规模经营的理论机制并提出假设,而后利用福建省523份经营商品林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林地确权对农户林地转入规模、正规信贷获得有直接促进作用,且林地确权可通过正规信贷获得,间接促进农户扩大林地转入规模。(2)关系资源中,银行关系资源显著激励农户扩大林地转入规模,村庄关系资源、银行关系资源对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有直接促进作用,但村庄、银行、政府三类关系资源均无法有效调节林地确权对正规信贷获得的激励作用;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银行关系资源可通过正规信贷获得,间接促进农户进一步扩大林地转入规模。(3)正规信贷获得显著促进农户扩大林地转入规模。在进行稳健性检验时发现,变量方向与显著性一致,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基于此,文章提出促进集体林区家庭林业规模经营的措施:一是深化林业金融供给侧改革,强化正规信贷对规模经营支持作用;二是贯彻落实林地确权颁证,做到"确实权、颁铁证";三是强化关系资源对信息传递、交易撮合的功能;四是重视林地确权、信贷支持与关系资源的组合效能,优化农户规模经营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投入、收益分配的法律法规和实施情况等进行了总结梳理,从法律缺位、资源权属界定倒置、政府多重身份参与分配等角度,梳理了当前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拓宽分配途径、资源权属前置、政府角色回归、收益分配数字化平台构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重构收益分配关系--谈怎样推进集体土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益问题是任何矛盾和冲突存在的根源。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关系,确定集体土地使用权的财产属性,重构土地收益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使用制度创新的基本内容。   其中,明确集体土地流转收益如何在各有关利益主体(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进行分配,以形成一种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关系,是推进集体土地制度创新所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构建新的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必须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具体到集体土地收益的分配,为提高集体土地资源配置的效…  相似文献   

7.
<正> 国家对南方集体林区取消木材统配、实行议价议销以来,林业内部通过改革,积极搞好政企分设,健全管理和经营机制,简政放权,实行各种不同形式责任制,因而,营林生产、企业经营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林业企业除了存在资源危机以外,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木材购销价格失调和收益分配不平衡,面临着经营困境。本文试就集体林区木材价格及生产环节的收益分配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国有林业企业产权,即国有林业企业财产所有权,是指国家对国有林业企业的财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于。处置的权牙IJ。现阶段,国有林业企业财产所有权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其权利主体是国家,其客体包括国家所有的森林动植物资源和其他为国有林业企业所实际占有的国家财产。其内容表现为以下形式:(1)国家通过参股、控股形式,将国有林业资产投入股份制林业企业运营,使企业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国家则作为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林业资产收益和最终支配等权利。(2)国家创办国有林业企业,并授权企业对…  相似文献   

9.
收益法是林地资产评估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林地交易行为越来越多,林地租金支付方式呈现各种形式,收益法公式形式多样。在分析《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中涉及的两种收益法公式的基础上,根据林地纯收益获取的方式,提出三种不同收益情况下的收益法计算公式,分析各种收益法计算公式的适用性,并举例说明收益法的应用,旨在进一步完善林地资产评估方法体系,为开展林地资产评估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解析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至今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和理论演进,提出中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深化改革的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先后历经建党到建国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建国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开放到十八大时期的土地出让收益管理,以及十八大以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全民共享制度建设等阶段;(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每个阶段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改革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结论:(1)土地增值收益全民共享的改革框架应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按照增值形成机理及理论归属进行初次分配,也要以二次分配保障代内与代际公平;(2)应引入市场机制和谈判机制构建初次分配格局、通过调控区域和城乡收益分配关系构建代内分配格局、建立代际补偿基金和土地发展基金形成代际分配格局,从而真正实现土地增值收益的全民共享。  相似文献   

11.
在法学研究、法律教育和法律普及领域,应明确区分"林业法"和"林业政策"这两个概念。为了顺应林业从木材生产到生态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宜将《森林法》修改为《林业法》,并将林业法纳入环境法的部门法体系,构建科学的林业法理论体系,以适应我国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2.
关于森林经营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经营包括森林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森林抚育、城市森林的建设等。中国长期以来不重视森林经营,这既与人们对林业的认识有关,也与中国的人事干部制度和法制不健全有关。为促进森林的科学经营,一方面要改革林业管理体制,赋予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更大的权限,保证林业的民主决策;另一方面,放权让利,在确立经营者自主经营的同时,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商品林农户、公益林农户和兼有林农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分析从林业生产过程和投入产出两个维度客观揭示3类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动态特征及差异。打破将林区农户作为同质整体的传统假设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商品林、公益林和兼有林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整体趋势比较积极,但在造林、管护、采伐行为及林业投入产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剂等方式形成商品林、公益林差异化经营优势,确保农户利益的同时,更好的贯彻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理念,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以林业税费改革减轻林农负担、刺激林业生产增长的目标为出发点,分析了税费改革的政策效应:以"让利"为特征的单纯性地取消某些税种和降低某些收费的改革,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障碍;后林业税费时期,要实现基于税费改革的林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提高税费改革效应,必须针对林农的小规模经营,从限额采伐制度、林权流转制度、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合理的税收政策以及公共财政支出体系等方面构建新的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之后,家庭式的分户经营为主的林业经营形式更加稳固,而曾为集体林区林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乡村林场则陷入内外部经营不善的困境,更面临着林农收回林地资源而倒闭的问题,进一步剖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改革乡村林场经营体制的政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福建省新一轮林改的主要内容及其具体做法,包括明晰山林产权归属,核发山林产权证书,以及进行相关的配套改革等,指出这是一次针对林业生产关系和林业分配体制的大调整。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新一轮林改的主要特色及其理论贡献:一是使林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得以真正地分离,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得到落实;二是理顺了林业生产与家庭经营之间的关系,指出2者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三是在集体山林产权的初始界定方面实现了平等。  相似文献   

17.
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对集体林权流转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关系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林业中间人运作成本、林农的法律意识以及来自政府的监管等因素直接影响林业中间人与林权资产评估机构诚信行为的选择,进而决定集体林权流转市场形态在初级阶段的演化方向。基于此,提出严控林业公职人员市场禁入、优化林权评估委托制度及林区普法工作、构建林权社会化服务平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2005—2017年中国对俄罗斯的FDI数据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林业企业对俄直接投资的经济、资源、制度因素。结果表明:提高中俄贸易关系紧密度和人民币对卢布汇率能够促进中俄两国的林业投资合作,俄罗斯森林资源禀赋和原木产量的提高推动着中国林业企业在俄罗斯开展直接投资,中俄两国的法律制度差异、话语权和问责差异与中国林业企业对俄罗斯的FDI流量为负相关,然而两国的腐败遏制差异、政府效率差异对于中国林业企业在俄罗斯开展直接投资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应加强中俄两国政府的政策沟通和经济合作,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增加中国的人工林培育面积;积极完善俄罗斯的制度质量,降低中国林业企业在俄罗斯的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19.
,将林业外部性分为营林生产的正外部性和采伐、加工生产的负外部性,并从法律经济学视角进行了解释和论述。认为营林生产的正外部性具有不得不“赠予”的性质,一般情况下无需内在化;采伐、加工生产的负外部性是采伐、加工生产过程对相邻方权利的一种侵害,是一种客观故意,政府应重视侵害程度并采取容忍、赔偿、禁止等不同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基于机构、作者和研究内容等三个维度,对1955-2019年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不同时期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的变迁逻辑,对于从整体把握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的发展态势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1949-1978年)、改革开放(1979-2001年)和深化改革与全面开放(2002-2019年)等三个时期的关键词,可以看出70年间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研究发生的变迁特征,即从生产关系研究逐步向生产力研究变迁,从政策导向的规范研究向理论引导的实证研究变迁,从农业生产研究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三农"研究变迁。"气候变化"成为最近五年来强度最高的突现词,引领农林经济管理研究向农业资源与环境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