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讨农地市场交易收益效应机制及其作用边界,考察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农地市场的交易收益效应是否存在。研究方法: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对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34个村庄、771个苹果户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农地可交易性水平和交易质量两个维度评价农地市场的交易收益效应。研究结果:(1)农地投资资本化是农地市场交易收益效应存在的基础;(2)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苹果户农地投资难以资本化,农地可交易性水平对短期农地投资无激励效应,对长期农地投资灌溉设施投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不存在基于农地可交易性水平的交易收益效应;(3)交易质量对农地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显著存在基于农地交易质量的交易收益效应。研究结论:政府应基于农地"三权分置"安排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制度,改进农地市场的有效性,发挥农地市场的交易收益效应;改进政策干预效果,矫正农地投资市场失灵状况,培育具有正向激励效应的黄土高原地区农地质量投资保护机制,促进农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个阶段对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要点和阶段进展作了梳理和评价。通过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威廉姆森等人在有限理性和有限自我约束的认知假设和人性假设基础上,从交易契约视角和以组织理论基础,建立起描述交易特征、交易制度与交易费用间关系的理论体系,并得到广泛的实证支持和应用。未来在专用性内生性、交易费用结构分析、合意的概念体系上仍有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国际公认的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有效的手段。中国一直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开展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并努力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建设。2017年12月,中国发电企业正式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交易,这给国内发电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火力发电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对火力发电企业能源消耗种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和分析,探讨了发电企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趋势和排放效率,并对提升发电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和缓解发电企业压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交易费用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交易费用视角出发,综合应用新制度经济学有关“交易费用”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成本效益”理论,从农户作为农副产品供给者和农业投入品需求者两个角度建立相关耦合模型,对比分析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博弈问题,结果表明,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不仅能够降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交易费用,而且能够使农户获得更多的交易收益,与“公司+农户”模式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收的一种较好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权交易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本文阐述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和意义,并就碳排放权交易中各国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中国林业的影响等重要问题在我国的研究情况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单介绍交易费用相关理论,并从业主角度出发,通过交易费用内容、分类及其产生的原因等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承发包中的交易费用。同时,还定量分析我国工程承发包中的交易费用及其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针对江苏省水量水质双缺型水资源冲突问题,基于准市场交易模式,考虑水权交易决策主体各自议价能力,引用合作博弈理论方法,构建区域内跨行业水权交易Nash-Bargaining议价模型,并给出准市场条件下水权交易的最优价格。以江苏省工业、农业之间跨产业水权交易为例开展实例研究,分析交易水量、议价能力对水权交易价格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水权交易总量与水权交易单价呈现正向相关关系,但水权交易单价存在上限,价格天花板受政府部门调控影响;水权交易能够有效提升江苏省工农业主体的收益,同时交易水量与交易价格的升高均能够有效提升江苏省整体社会福利;在高交易水量情况下,水权交易购买方的议价能力对提升水权交易整体福利具有更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美国林权交易市场中的交易主体与交易客体,分析美国林权交易现存的3个方面的特征以及投资回报、税则、会计准则、收购威胁对美国林权交易行为的影响后果,并结合中国林权交易中收益不高的问题,总结美国如何充分利用税制、社会激励措施、林权交易市场自由化以及使用权与经营权分离来减少持有林地的投资成本,在保证林木林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增加投资回报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从碳排放交易所涉及重点排放企业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现状,借鉴相关的研究与规范,就碳排放配额的会计确认问题、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企业碳排放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碳排放交易的会计处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当前碳排放权交易规模急剧膨胀、私人公司踊跃参与、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卖方市场的现状,并对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讨论,提出了中国构建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的相关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钱燕  陆萍 《中国林业经济》2020,(3):121-123,127
对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进行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发现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以Y公司为案例,提出了分别确认交易性碳排放权和自用性碳排放权,免费配额确认为政府补助,实际排放时即确认负债,出售配额所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完善信息披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逐渐进入正轨。而随着碳排放权交易额的不断攀升以及碳排放权流动性的持续增加,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执行的《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也显现出诸多不足。其中,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问题尤为明显。结合碳交易市场现状及现行准则,对会计核算处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水权交易“双赢”结局的联盟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权交易重新配置的水权不仅能够使交易双方各自的收益增加,而且能使双方的总收益趋向最大化,由此出现一个"双赢"结局.运用联盟博弈及Shapley值计算方法,对"双赢"结局出现的必然性给出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4.
在“双碳”背景下,碳排放交易制度作为一种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能否有效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制造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体,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实现我国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以显著提高制造业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绿色技术创新在碳排放权交易和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起中介作用。在进行异质性检验后发现碳交易对民营企业、非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清洁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激励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5.
自2011年我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来,各试点省市正紧锣密鼓开展机制和政策设计、法规和技术储备、MRV基础能力建设等工作。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各地探索的政策理解、重点、切入点、推进思路不尽相同,离预期目标仍有差距。试点工作2年多,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的一些关键环节尚无实质性突破。鉴于此,本文重点对配额总量设置、配额分配、体制缺陷、法规创设、MRV机制等关键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邱源 《水利经济》2016,34(4):42-46
通过对国内外水权交易相关文献的整理,就当前的研究成果及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从水权及水权交易的定义、前提、定价、外部效应及政府的角度对当前研究成果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述评。通过文献梳理得知,近几十年来水权交易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已为这一问题构建了较完备的研究体系,但在水权的内涵、水权交易的前提、水权的定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仍不理想,建议未来应当重点从水权及水权交易的内涵、水权交易过程的效率评价以及生态环境效应等角度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交易费用理论的理解应用,介绍建筑业中存在的各种交易费用,并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交易费用产生的根源,进而评价和探析能够降低交易费用的措施,以便利于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寅  任亮  王崴  张彬 《水利经济》2019,37(4):39-41
为进一步明确合同节水量参与水权交易的路径与方法,根据直接取用水户与间接取用水户的用水特点,从制度基础、交易方式等方面进行水权交易可行性分析。直接取用水户能够开展区域、取水权与灌溉用水户等类型水权交易;若能明确间接取用水户的取用水处置权以及专业节水公司的合同节水量收储权,间接取用水户也有较大水权交易潜力。在分析相关参与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提出水权制度建设与配套资金支持是相关政策的设计要点,应围绕水资源使用权的确权、赋权与易权设计水权制度,从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降低企业税负三方面开展配套资金支持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通过实践观察,系统性构建城乡合作建房理论模式,分析不同模式产权配置与风险收益,为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在实践观察基础上,从农户合作参与方式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比例维度构建城乡合作建房理论模式,包括农房流转型、个体合作型和成片开发型。(2)从农户角度来说,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大小依次是成片开发型>个体合作型>农房流转型,即农户的剩余控制权依次增强,合建方依次减弱。(3)三种模式下产权结构与配置不同,所要承担的风险与收益各异,适用的区域也不同。研究结论:城乡合作建房应因地制宜选择不同模式,政府应当加强城乡合作建房管理减少社会资本投机行为,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的控制权地位,平衡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与合建方宅基地使用权权能设置,才能使双方权益得到保障,从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宅基地退出对提高宅基地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农户居住环境以及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公共治理的视角研究治理环境和治理结构对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并选取江苏省阜宁县宅基地退出典型村庄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层面的户籍制度改革、宅基地确权颁证和“三权”分置构成了促进宅基地退出的产权制度环境,省、市地方政府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和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为宅基地退出提供了资金和用地保障的政策环境,村庄资源禀赋条件与内部治理结构共同决定宅基地退出的具体模式。宅基地退出治理结构从治理力量上看表现为“科层+市场”的混合结构,从主体上看则有县乡政府、村集体和农户,各类主体在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作用下协商、谈判,达成一致的行动方案与制度安排,实现宅基地退出内部治理。宅基地退出集中安置的“整村就地”、“整村异地”和“部分就地”等模式整体上都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福利增加,但不同安置模式之间在交易费用、土地利用、收益分配以及农户福利变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都与各自所处的治理环境和治理结构直接相关。因此,提高宅基地退出治理绩效,在治理环境上要继续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