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中国并购交易升温的趋势明显,无论并购数量还是交易金额,均大幅攀升。中国并购也进入WTO时代。2004年的并购事件中不仅有境外企业为了进入市场而长驱直入收购中国企业,也有中国企业大搞海外收购活动。中国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资金链出现断裂的企业比比皆是,这让中国的企业有了很多进入的机会。自2011年伊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情就开始集中爆发,并购的触角不仅涵盖传统的能源资源领域和资产设备收购,更指向了技术升级。仅2011年2月以来,国内企业披露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超100亿美元,相当于上年全年国内企业海外并购金额的四成。  相似文献   

3.
黄晶 《三联竞争力》2005,35(1):78-78
2004年,中国发生很多起并购事件,金额巨大,形式多样。本刊参照中国并购网、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并购在线等多方资料,将外资并购中国企业股权,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以及中国企业本身的重大重组事件进行综合,再考虑并购案带来的影响,评选出2004中国10大并购。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在华进行并购交易的兴趣正日益凸显。专业机构预测,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开放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合并收购将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新的主渠道。 不久前,英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特意以1.4亿英镑收购了顶新集团旗下乐购卖场50%的股权,找到了进入中国市场、抢占行业份额的一条快速通道。而从2001年至今,外资企业并购中国企业的5大跨境合并收购交易中,有3起是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与金融危机令全球并购市场的日渐冷清相反,中国的并购市场正呈如火如荼之势。有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261起并购交易,已披露并购价格的209起交易,并购总额达281.94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完成32起,占交易总数的12.5%。而前不久传来的中国民营吉利汽车收购世界著名豪华汽车沃尔沃轿车100%股权的消息,更是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2000~2015年期间804起中国企业宣告的跨国并购交易作为样本研究发现,并购目标的选择会影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完成的可能性。从宏观层面来看,东道国/地区的制度质量与跨国并购交易成功的可能性正相关。从目标方企业特征来看,作为目标企业,如果是私人目标会增加跨国并购交易完成的可能性。从交易特征来看,如果收购采用现金支付方式会减少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完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毛军 《商业会计》2006,(9):28-29
企业并购包括企业兼并与企业收购两种组合方式,企业并购是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全球每年的并购案例数以万计,大大影响和改变了国际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格局。当前,我国企业并购也已进入到高峰期。企业并购的目的首选获取控股权,而并购后取得“1+1〉2”的效果是所有并购者的追求。但是,不同并购交易的涉税影响对并购目标的实现关系重大,不容忽视。并购交易从会计角度分析,可归纳为三种: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本文分别对三种并购交易的涉税影响作一剖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郑伟 《商务周刊》2009,(17):86-86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并购过程中,尤其是要并购成功,被收购企业的高管保留非常重要。稳定的高管团队是顺利完成交易和交易后平稳过渡的必要因素,也是交易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之一。但交易和管理文化的差别会对高管团队产生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高管保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与国际化战略步伐明显加快.但是在海外收购过程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投资风险,致使收购交易难以顺利开展.2016年12月,由于交易条件无法实现,中国福建宏芯投资基金对德国半导体设备生产商爱思强公司(Aixtron)的收购案以失败告终,这是中国企业并购海外半导体企业失败的又一典型案例.本文对该案例的具体经过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针对收购失败原因提出几点启示,以期提高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尤其是半导体类的企业并购.  相似文献   

10.
《商界名家》2005,(2):115-116
刚过去不久的2004年,并购再度成为一种时尚。在中国,联想收购蓝色巨人IBM PC业务的那一刻,将中国企业为国际化生存的重大命题而上下求索的并购热潮推到了高潮。这样的高潮刺激了所有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现实忧虑,人们的忧虑是有理由的Samsung对AST的收购,以AST经营失败而告终:NEC收购Packard Bell,后者也落了个失败的结果;Acer收购TI的个人电脑业务后经营失败,最后不得不以10亿美元将其剥离出去……在以上这些巨人面前,中国企业充其量还只是个稚嫩的孩童,要想走好并购这一步,还得好好补补课。相信以下这节“并购课”会给我们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1.
普华永道公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创纪录,交易数量207宗,金额达429亿美元。进入2012年,并购势头更加猛烈,很多收购对象都是全球一流企业。中国企业‘定出去’’是中国经济逐渐发展壮大的必然产物。现在人们关注的是,到底是哪些中国的企业成功地走了出去?它们为什么能够走出去?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些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脱颖而出,练就了较高的国际  相似文献   

12.
200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电子商务网站亚马逊(Amazon)公司宣布,签署最终协议收购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BVI)的卓越有限公司。卓越有限公司通过其中国子公司及关联公司运营卓越网站。这次交易价值约为7500万美元,涉及约7200万美元现金以及员工期权。在符合成交条件的情况下,并购于2004年第三季度完成。亚马逊预估此次收购并不会对其2004年第三季度及2004年整个财年的销售额和营业利润有重大影响。卓越网将成为亚马逊的第七个全球站点,亚马逊通过卓越网进入中国,从而有机会为中国8千多万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而此前,国际网络巨头亚马逊公司提…  相似文献   

13.
企业并购包括企业兼并与企业收购两种组合方式,企业并购是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全球每年的并购案例数以万计,大大影响和改变了国际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格局。当前,我国企业并购也已进入到高峰期。企业并购的目的首选获取控股权,而并购后取得“1 1>2”的效果是所有并购者的追求。但是,不同并购交易的涉税影响对并购目标的实现关系重大,不容忽视。并购交易从会计角度分析,可归纳为三种: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本文分别对三种并购交易的涉税影响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4.
公司并购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增长机制和一种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机制。但众所周知,并购有风险。国内外企业的并购不乏成功案例,更不缺失败的例子。2005年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进过了一系列的融合,现今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成功跨国并购案例。而失败的案例也是不甚枚举,2004年10月,上海汽车斥资5900亿韩元(当时折合约5亿美元)收购双龙汽车48.92%股权(后增持至51.3%)。但四年后,韩国双龙进入回生程序,上海汽车正式退出双龙汽车的经营管理。上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在现今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对跨国并购的风险进行一定的分析显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与风险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提出一些跨国收购的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日企大肆海外并购 信贷危机已经减弱全世界企业并购的活跃性。银行拉紧了钱袋口上的绳子,同时,在私有化浪潮中用于融资交易的廉价信贷已经枯竭。今年,美国境内企业并购交易价值下降了15%,而欧洲区域内的企业并购交易价值下降了30%。但是,阴霾之中也有亮光:日本企业正在大肆花钱,出资收购众多在困境中的海外企业。与去年相比,日本企业涉足的外国企业并购交易数量略为缩减,  相似文献   

16.
一辰 《大经贸》2005,(9):74-75
中国企业所掀起的海外并购热在2005年达到了第一次高潮:从收购行为本身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是,收购成功与否,不仅仅只关乎收购行为本身,甚至。也不仅仅只关乎经济。  相似文献   

17.
《财经界(学术)》2005,(8):94-94
2004年联想等企业掀起了一次海外并购的浪潮,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在进入海外市场、扩大国际化经营战略方面,大规模的并购国外企业依然是中国企业的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18.
进入2009年,IT领域内数以十亿美元计的并购交易几乎从未间歇过。近期最引人注目的收购莫过于2009年11月11日,惠普宣布将以高出收盘价39%的每股7.90美元收购3Com,  相似文献   

19.
杠杆收购,就是利用目标企业为担保,通过增加公司的财务杠杆去完成并购交易。杠杆收购与其他形式收购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财务杠杆率高,风险大。杠杆收购高收益、高风险的双刃性,要求并购的主体及参与并购资金安排的金融机构要慎重行事  相似文献   

20.
近来,企业并购案层出不穷,腾讯收购搜狗,阿里收购高德和新浪微博,微软收购诺基亚,还有百度的一系列注资入股等等,各大企业都忙于借助资本并购,抢占入口、整合资源,实现其全产业链布局。当很多人还在探究企业并购原因的时候,殊不知企业成长模式已经改变,从稳步经营到并购布局,从自然生长到并购“变身”,中国商业经济也已经悄然跨入新的时代。未来,也许会有更多有资金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成就伟大,未来,也许会有更多创业公司努力经营只为能够被合理收购。总之,“变身”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