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在农村税费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税的取消和新农村的建设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对欠发达地区更有深远的影响.但农村的乡级财政却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 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之后,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财政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我国县乡财政运行风险及其化解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税制体制及相关因素的作用下,处于基层的县乡两级财政运行质量每况愈下,已经积聚并隐含了巨大的风险。风险防范与化解之策在于;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发送经济运行环境;明确划分政府事权,重新界定各级财政职责,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建立财政偿债金与风险预警制度。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与公共选择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外部性、公共商品、免费搭车、市场失灵等基本概念,阐述了退耕还林工程是准公共商品。同时,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要求,提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应把准政府行为与市场调节的边际,以便运用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与方法完善现有政策,做好工程规划和预算工作,完善工程建设的补助标准,制定一项合理的林业生产经营政策。 相似文献
5.
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财政收入行为风险研究——基于财政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地需求能力和供给成本的相互作用下,地方财政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依赖于节节攀升的房价,土地性税收依赖于活跃的楼市交易.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行为中最具风险的行为是扩大拆迁规模、过度举债和滥用税收排斥,在维系租金型收入制度的同时.滥用公债型收入制度、损害税收型制度.应建立地方税体系缓解地方财政收入冲动.同时要限制城... 相似文献
6.
目前,发达国家通过农来收入支持、扩大农产品贸易以及支持消费者价格等手段对农业进行扶持,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增加税负、价格管制以及汇率扭曲的方法抽取农业剩余.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后认为,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取向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制定时的公共选择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中存在着不同的政策需求与供给,政策制定方与政策需求方之间的实力对比的差异使两类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7.
公共选择理论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与个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是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生产,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个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它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以“经济人”假设出发,把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政治市场中公共选择行为纳为同一分析模式,即经济人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已经开始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更深、更广阔的方面,涉及到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包括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领域等等,进入全面、整体推进阶段”;4月1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制定了本年度体制改革工作的重点;5天之后,4月23日,停开若干年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深圳举行;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通过浦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作为全国综合改革的首个试点,标志着国家综合改革序幕拉开,体制创新全面推进。7月12日,“中国高层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论坛所做的《新的攻坚阶段的改革任务》的主题发言中提出,攻坚阶段主要推进六方面的改革要点:一是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二是继续坚持和完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四是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五是深化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六是继续扩大开放。政府改革既联接经济体制改革,又联接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因此,在攻坚阶段中,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种种迹象显示,进入2005年以来,中国改革在经历了25年的迂回曲折之后,逐步开始接近改革的内核,继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历史进程之后,改革战鼓再度隆隆擂起。那么,改革攻坚阶段的改革方法、思路是否也应该有所改革?本期专题策划的一组文章中,专家们各抒己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别文章中的措辞和举例可能略显粗砺,但并无冒犯某个部门或个人的恶意。 相似文献
9.
政府耕地保护行为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失败”是指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产品利用率降低。耕地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在我国,耕地保护中的政府失败是由部分地方政府重经济发展、轻耕地保护、形象政绩工程占用大量耕地、非公共目的征地现象严重等问题造成的。即由于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失效、政府的内部性和寻租行为等导致了耕地保护中的政府失败。为从根本上保证政府耕地保护不失败,应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现有制度,弥补制度缺陷,从而约束政府及其官员行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2006年取消农业税后,地方财政风险问题,特别是乡镇财政风险正日益加剧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广泛关注.湖北省于2006年开始在乡镇进行“以钱养事”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钱养事是防范与化解乡镇财政风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财政分权后,县级政府成为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作为政治代理人的县政府官员只接受省级政府的监督管理,不恰当的监督机制会造成县级政府在农村地区公共政策的扭曲.为了增进社会福利,省级政府应该根据不同情况设置适当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关于土地问题的讨论基本上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关注农民的失地、失业状况,从维护农民的权利出发来讨论土地问题。另一个是讲地方政府不理性,追求政绩,搞形象工程,以地生财。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呼吁是正义的,因为按照《土地承包法》,农民有三十年长期的、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但是当政府要搞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杜新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6)
土地财政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但其本质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土地财政绩效和风险具有对称性,改革策略是主动实施土地财政转型的扁平化战略,重点是平衡土地资本补偿的负担主体与份额,平衡地租收益的时间价值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国,美国,日本等三国财政对农业保险支持的运行情况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重点就构建运转高效,协调有力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路径选择做出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做好农业保险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效益财政就是以效益最大化为基本取向的政府理财思想、财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理财方法。新时期的财政工作应坚持效益财政所倡导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把效益财政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一、实现一个目标:建立公共财政新体系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和选择取向。从一定程度上讲,也是深化效益财政建设的重要契机。其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沿袭科斯的分析逻辑,以村庄"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在国家背景下通过深入分析村庄的特征,基于交易费用和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村庄的性质,研究发现:村庄首先是一个产权保护机制,这种保护是有效的,也是排他的;其次,村庄是一个合作组织,也是一个集体行动的机制.前者降低了对外的交易费用,后者降低了内部的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破除公共产品城乡二元供给体制.把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到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中来,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逐步构建起完整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18.
19.
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农地产权虚置,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及村级债务风险等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风险。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强农业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企业等,应该是避免风险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20.
财产性土地财政的现实问题与改革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进而研究过度依赖财产性土地财政所引发的问题,并探讨用税收性土地财政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思路。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全国层面2003—2008年平均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为16.32%,平均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为11.35%。东、中、西3大经济带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分别为15.63%、16.99%、18.15%,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为13.13%、11.11%、10.27%。(2)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受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明显,而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前者小。(3)目前中国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过小。研究结论:依靠财产性土地财政满足地方财政支出会造成地方财政的不稳定性,故不能依靠其解决地方财务问题。中国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较小,应该在完善税制体系的基础上依靠财产税体系来合理分配土地收益,走长期可持续的税收财政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