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梁冬梅 《英才》2008,(2):72-73
有人称他是“最会赚钱的经济学家”,另一些人则叫他“徒有虚名的诺奖得主”。  相似文献   

2.
在江浙一带,一些私企老板喜欢以“老大”自居,纷纷注册“老大”商标,如"陈老大"、"郭老大"。这些“老大”都有些故事。据说经营牦牛绒服装的陈老板抢先一步注册了“陈老大”商标,为此喜不自禁。而另一位也欲注册“陈老大”的陈老板由于慢了半拍而捶胸顿足,万般无奈之下他绞尽脑汁注册了一个“老呈达”商标,取其谐音。他想,你陈老大有什么了不起,我“老呈达”比你还大!且不论争先恐后抢注“大”字商标是喜是忧,如果“老大”们都能做出成功的品牌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那倒也名副其实。而事实是,偏偏发家在先的一些“老大”却“命不…  相似文献   

3.
下班时间早就过了,办公室空荡荡地安静着,今晚没安排什么应酬,杨毅坐在大班台后,有些倦怠、有些悠闲地和电脑亲密。杨毅有“一妻一妾”,“妻”是他的那辆帕萨特,“妾”是他的电脑。  相似文献   

4.
当骨干员工提出离职时,有些主管总是“模式”化地进行挽留,乃至不择手段。其实这并不是对人才的重视,而是一种辱没,是对员工,也是对企业。  相似文献   

5.
一、当前民营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一些认识偏差。现在有些民营企业对一线职工薪酬的计算、发放仍采用计件的方式,而对管理岗位的员工则采用简单的职位级别,上班打卡,造成业绩“差不多”,报酬“大锅饭”的状况。究其原因,是企业缺少完备的的绩效考核体系,无法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说明谁的工作干的好。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新经济时代企业能否有效地激励员工,开发员工潜能,是其经营成败的关键。然而在激励员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往往注重薪酬、职业发展等手段的运用,而忽略了领导风格对于激励员工的重要性。近年,中人网发布的员工牢骚指数2006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在包括薪酬在内的12个项目中,员工对“领导风格”的抱怨最多,牢骚最大。显然企业需要培养和塑造新型的领导风格,魅力型领导就是其中一种。魅力型领导风格因其对于员工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积极有效的影响,而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则着眼于魅力型领导风格最重要的激励方式之一——愿景激励,剖析其激励原理,并指出具体的愿景激励技巧。  相似文献   

7.
纳尔逊·曼德拉逝世的消息传遍全世界,也引发了各种纪念和评论。不同价值立场的人各取所需:在有些人眼里,他是自由偶像和人权斗士;而在另一些人眼里,他是反帝反殖民的民族主义英雄。早在毛泽东、周恩来时代,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后来又直接促成了南非与中国的正式建交。  相似文献   

8.
A: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有些小孩子的领导能力是天生的,另一些小孩子总是追随者的角色。然而另一方面,领导者的有些素质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相似文献   

9.
“满意的产品源于好员工,每个企业都想拥有顶尖的员工。但是。好员工是否能长期留下来,取决于他对领导的使命和执著是否认同。员工感知领导力的好与不好,甚至能从身体语言感受到他所说的、想的是否一致。”德国企业领导学院院长丹尼尔·皮诺说。  相似文献   

10.
联想精益六西格玛的历程2001年6月,柳传志在“南海知识经济论坛”上说:“一些企业要解决问题,另一些企业则要理顺关系;而真正成功的是破题而出的企业。”柳总这一段话,给了我们启示。首先,一些企业要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罗贝托 《东方企业家》2005,(11):104-105
根据研究,有些公司从未从变革中得到好处;有些公司勉强挤出一些成果,但一段时间后,又故态复萌,员工开始不把“变革”当一回事,经理人失去信用,即便未来有人再提“变革”两字,也只会招来质疑。  相似文献   

12.
在企业员工的眼里,他是“有情的领导、无情的管理”;是“有锐气、有魄力和值得信赖的企业领导”。而他自己却说:“我不是企业家,地位不是董事长和总经理,我只是一个企业工作者,现在是一个三星级服务员,以后要成为五星级服务员;”  相似文献   

13.
詹文明 《经营者》2006,(24):33-33
首席知识员工。他生产的是知识、创意与资讯。然而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没有用途。唯有透过另一位知识员工。将他的产品当作“投入”转换成另一种“产出”。才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在一些企业的培训工作中,往往出现费力不讨好的现象。高层认为;“钱没少花、精力没少投入,是中间管理层没做好”;中层主管则说:“不明白现在的员工到底想要什么”;而一线员工则埋怨:“上面情况不明,瞎给我们吃药”。结果。用心良苦的培训换来大多数人的不满。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呢?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时代》2014,(1):68-70
从“敬业”这一概念10年前被外资企业引入中国以来,这样的疑问和探讨就变得日益激烈,甚至有些过热。中国员工是否敬业?从“敬业”这一概念10年前被外资企业引入中国以来,这样的疑问和探讨就变得日益激烈,甚至有些过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全球性的研究结论,说中国员工敬业度非常低,不仅低于美国、西欧、日韩地区的国家,甚至低于东南亚、南美、东欧地区的一些主要国家。  相似文献   

16.
老板该如何向核心员工许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员工流动是正常的,但流动也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年前离职的员工大多是企业想要辞掉的员工。而作为企业核心员工的离职,则大多是炒老板鱿鱼,离职高峰期大多在年后的3月-5月。但凡是核心员工,一般都是企业千方百计想留下的,通常也给予了不薄的待遇,然而他们为什么还要离职呢?岔子究竟出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我们发现.众多成功的西方企业.都有一个谦卑而平凡的“仆从”领导。如果连耶稣这样的西方圣人也需要为他的弟子洗脚的话,那么,中国的企业家难道不应该为他所信赖的每一个员工交一次心.握一次手吗?  相似文献   

18.
何燕珍 《人力资源》2007,(4S):73-75
“紧箍咒”的新面孔 国内一家知名保险公司的分公司,2004年与其内勤员工小王签订了一份截止至2007年3月的合同。其中,“工资构成”被分公司硬性规定了一部分“敬业津贴”。敬业津贴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员工的流动。如果员工提前解约,用人单位则要收回全部或部分敬业津贴。小王还发现,公司老员工大李对这个敬业津贴有一肚子怨气——刚听到有这么个津贴,大李还以为要给他涨工资呢,可工资条发下来才知道,他的工资只提高了100元,而敬业津贴却高达他工资额的三分之一。“这个敬业津贴实际上等于说:如果你提前解约,那么,企业就要把你以前工作中的一部分已取得的劳动报酬拿回来。”大李愤愤不平。  相似文献   

19.
“满意的产品源于好员工,每个企业都想拥有顶尖的员工。但是。好员工是否能长期留下来,取决于他对领导的使命和执著是否认同。员工感知领导力的好与不好,甚至能从身体语言感受到他所说的、想的是否一致。”德国企业领导学院院长丹尼尔·皮诺说。  相似文献   

20.
发“红包”是一些企业老板常用的激励手段,但是“红包”的利弊究竟如何?怎么发好?“红包”好不好   在管理实践中,有些常用的方法却常常没人去深究它。比如,发“红包”就是众多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常用来酬劳员工的方法。依笔者对企业实践的观察,发现人们对“发红包”的效果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一种是“红包”好,因为老板可以根据自身对员工业绩的判断,恰当地奖励员工,同时可以增进员工对老板或企业的忠诚 (要注意这两种忠诚不一定是一回事 );另一种是发“红包”的方法不好,因为无法真正保密,使得员工之间相互猜测攀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