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积极财政政策与国债政策的运用   我国政府从 1993年起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后,曾经困扰多年的经济过热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近年来,国民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和消费处于低迷状态。尽管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克服经济萧条,解决有效需求不足,达到充分就业,政府可以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减税、扩大政府支出以及赤字弥补等,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利率…  相似文献   

2.
王维鑫 《新金融》1990,(10):46-47
第一节 风险的概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风险就是某种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般地说,任何盈利事业都存在风险,但是银行的风险更大。因为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它主要采取信用方式,即借贷方式来经营的。任何信用都有风险,所以“银行与风险同在”。  相似文献   

3.
周楠 《中国外资》2013,(18):297-297
行为经济学通过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增加了经济学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文章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方法,并阐述了企业管理者的认知偏差对非理性投资决策的影响, 并提出基于行为经济学的风险防范措施, 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4.
行为经济学通过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增加了经济学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文章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方法,并阐述了企业管理者的认知偏差对非理性投资决策的影响,并提出基于行为经济学的风险防范措施,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5.
曾娟 《时代金融》2011,(33):178
本文以克鲁格曼对近30年来各国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的分析为着眼点论述了萧条经济学的涵义,以及克鲁格曼提出回归萧条经济学的原因,最后本文对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进行了评论,认为克鲁格曼对有效需求的根源没有深刻分析,并且忽略了美国"非工业化"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欧美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一般是围绕经济学所涉及的基本问题而展开的。传媒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其研究内容日益丰富。欧美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两种,很多文献是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无论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对中国学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璐 《西安金融》2005,(7):18-22
90年代以来的银行并购重组主要有欧美的市场主导模式和新兴市场经济的政府主导模式两种类型。欧美国家银行并购的根本动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并呈现出强强并购、跨行业并购、跨国并购比重上升的趋势:新兴市场经济银行并购以金融稳定为目标函数,表现出政府主导和以风险化解为核心的特征。本文认为欧美银行并购是银行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为实现银行价值增值的一种战略选择,而新兴市场经济银行并购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通过财富再分配解决有问题金融机构的一种手段。两种模式的选择与经济金融条件的不同和银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和整合的主要内容也不同。并购目标决定了整合的重心,但银行体系稳定性与竞争力的提高也需要通过整合来改善,而不仅仅是为了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行为整体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概念,并对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实践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欧美等国主权债务危机的陆续爆发,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及城投债券风险引起了关注,本文肯定了城投债回顾我国城投债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肯定了城投债的作用,并指出了当前城投债市场发展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出了一些完善发行机制规避风险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骅  方荣军 《中国保险》2010,(11):28-31
科技保险是科技部和保监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落实国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战略决策而采取的一项通过政府引导和财政补贴,运用市场机制和金融工具为高新技术企业保驾护航的重要创新举措。本文基于科技保险概念的外延,通过总结科技风险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1.
201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放缓,欧美债务危机持续不断,国内通胀水平持续上扬,多种风险因素相互交织。综合上半年业绩报告,国有控股上市银行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不定的复杂形势下,积极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指引,采取帝嗅经营策略,加快经营方式转型,实现了经营业绩稳步增长、中间业务收入陕速提升、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和房地产信贷风险可控、资产质量良好、资本充足达标等目标。  相似文献   

12.
郑良芳 《南方金融》2007,(11):67-67
1、要防范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萧条进而牵连中国经济萎缩的风险。目前,美国经济萧条风险仍在上升。美国正在走软的房地产业与其信用萎缩相结合,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造成了财富的损失。同时,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在下降,房产市场上的每一新动向似乎都在加固  相似文献   

13.
传统财政经济学发展至今已经几百年了,细究每个时期每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几乎都是围绕政府与市场关系打转转.透过表面的观点,传统财政经济学隐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元素和公共风险理念,如传统财政经济学讨论的政府与市场实质都是化解公共风险的手段,传统财政经济学中的财富分配的背后实际是风险分配,传统财政经济学关注的制度实质上是防范化解公共风险的产物,甚至其中的行为经济学和现代货币理论等已经触摸到公共风险理论的边缘.然而,在传统的财政经济学当中,确定性思维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虽然这些学说中隐含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元素,但因其本身存在重大的理论与逻辑缺陷,对公共风险认知也非常局限,最终都陷入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僵局.构建现代财政经济学,要以风险社会为背景,以公共风险作为逻辑起点,转向和坚持“以人为本”,基于行为主义构建公共风险的治理机制,这样才能构筑起不倒的新财政经济学大厦.  相似文献   

14.
1980年初爆发的西方经济危机经历了一两年时间,目前正在走向萧条、复苏阶段。日本、美国于1980年三四季度最早走出危机。但美国工业生产最近又连续四个月下跌,里根政府不得不采取降低利率和税率等措施刺激经济。西欧,特别是英国,经济危机持续时间最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有从欧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向东南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流动的趋势,我国在实施金融制度改革时将会面临资本流动的风险,本文通过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提出了应该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使我国逐渐融入国际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6.
在本次金融危机过程中,受不同风险文化的影响,欧美金融集团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最终结局迥异。本文立足于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与背景,结合我国金融业务综合化经营的实际情况和产融结合加快的大趋势,分析金融危机以来欧美金融集团风险控制成败两方面的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并借鉴欧美金融监管改革的实践经验,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防控与监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过多次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仍然没有一种农村信用社模式得到普遍的适用一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入手,分析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制度演进,并对目前试点的三种改革模式进行利弊分析。最后,笔者结合实际,建议我国转变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采取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走出一务符合广大农村实际的农村信用社改革道路。  相似文献   

18.
范杰 《时代金融》2013,(24):253-255
政府希望通过向保险公司等风险管理机构购买服务将农业巨灾风险转嫁到市场上,从而摆脱或减轻农业巨灾给自身带来的压力。文章利用经济学一般理论分析了政府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涉及客体之间的关系,认为政府这一主体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是不可以缺失的。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为辅助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政府主导地位下发挥促进风险分担主体的多元化、保障方式的多维化和相关法律体系的健全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予页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并不健全,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划分还不够科学,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在面临艰巨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权力,普遍财力匮乏。于是有些地方政府被迫采取一些非规范的融资方式,形成了大量的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债务,结果造成地方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剧增,增大了潜在的财政风险。因此,研究我国地方政府举债问题,既有利于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又有利于中央对各级政府债务的全面监管,有效避免债务危机和财政风险。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地方公债信用管理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举债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蒋薇 《时代金融》2012,(33):102-103
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萧条,我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有效地防止了经济进一步下滑甚至萧条的风险。然而随着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09年下半年起,我国物价水平持续攀升,为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2010年起货币政策趋于从紧。而2012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面临下滑的风险,同时通胀水平仍有回升的风险。面对两难的选择,我国货币政策该何去何从?本文对通胀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货币政策未来调整趋势进行了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