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分析介绍了货币政策规则中McCallum规则和Taylor规则的原式,并分别利用1997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二季度的55组季度数据和2004年第三季度至2009年第二季度的20组季度数据对规则中计算出的货币供应应有值与真实值进行了比较,基于对2009年三季度、四季度和2010年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预测,为货币政策走向和通胀预期下利率的选择给出方向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建立开放经济DSGE模型,对比分析国内外冲击下不同货币政策对应的经济波动方式和社会福利损失,并构建"经济波动相关性指数"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经验分析。主要结论包括:首先,无论是在国内冲击还是国外冲击下,理论上都存在着同一种最优货币政策,且不同货币政策的福利效果有所差别;其次,从全样本时段来看,设定中国实施的货币政策为盯住汇率制时相关性指数经验值最高,但分样本时段的研究显示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存在一定的时变性,体现相机抉择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魏革军 《中国金融》2012,(10):83-84
货币政策的功能在于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实施,实现货币当局预先设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尽管各国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时存在一定差别,然而最终效果的实现都与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紧密相关。货币政  相似文献   

4.
我国货币当局在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重大货币政策决策上,更多地采用了较为模糊的操作方式,这种态度上的不明朗将导致市场预期的"捕风捉影"甚至于预期混乱,使货币政策调控的作用下降,时滞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并且有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针对这些事实,本文将重点研究货币政策的操作范式,并进而给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西方经济学界货币政策规则理论述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由来已久,但近期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货币当局都倾向于折衷地进行政策操作,而且,作为货币当局制定政策的基准,规则本身也是相对灵活的,也会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出适当的、系统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6.
中国货币政策是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操作规范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对货币操作规则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对此进行评述。结合我国的货币政策实际,得出我国货币政策应坚持短期相机抉择,长期"不单一规则"。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操作规范是决定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1999—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季度数据为样本,利用货币政策状态模型分解出货币政策操作规范中相机抉择和规则两种成分,进而分析两种操作规范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以期为中国货币政策改革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惯性;规则对经济及物价具有扩张作用,相机抉择则具有收缩作用;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相比,规则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的影响都较强。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操作规范选择问题的争论--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很少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决定货币当局在规则与相机抉择之间进行抉择的因素是什么.运用交易成本政治学的分析框架对此问题作的剖析可以看出,货币当局是在政策得益与政策转换引致的交易成本的权衡中做出政策转换的决策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开放经济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规范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IS -LM -BP模型公式化的基础上 ,推导出开放经济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乘数 ;并对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 :IS -LM -BP模型的分析方法在我国目前是适用的 ;我国财政政策乘数大于货币政策乘数。利用其测算的结果较接近官方公布的数字。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规范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相机抉择与规则模式拥有各自的优缺点。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考察和分析,实行含有相机抉择成分的规则模式应是未来我国货币政策规范选择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包含货币因素的线性泰勒规则和非线性泰勒规则进行了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表明在线性泰勒规则形式中,前瞻性的泰勒规则更符合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际,但利率对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增长率变化反应不足,且产出缺口参数不显著。以通货膨胀率作为转换变量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非线性检验表明,我国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和M2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LSTR2形式的非线性关系,即我国利率操作对通货膨胀存在反应区间,在反应区间内,利率对通货膨胀和M2增长率变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更倾向于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通货膨胀反应区间外,利率与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M2增长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将迅速向非线性关系转换。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执行难度不断加大,学术界对于按一定规则制定货币政策的呼声也持续升温。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规则该如何选择?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模拟得出不同金融市场开放度下的各主要利率规则的效果及福利损失。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开放主要会导致宏观经济短期受国外冲击影响波动变大,尤其是受国外利率冲击的影响,长期在利率规则作用下经济恢复均衡,且盯住国内通胀规则在金融市场开放度较低时较为适用,金融市场开放度较高时传统泰勒规则较优。同时也启示我们,在坚持逐步开放金融的同时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促进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畅通,从而使利率规则在金融市场不断开放过程中应对宏观经济可能面临的各种冲击时发挥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内在矛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货币政策是由货币数量政策和货币价格政策组成的一个系统,对资源配置起重要作用的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价格政策.而中国货币政策的内在矛盾则表现为汇率政策与货币数量政策和利率政策的矛盾,以及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的不协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TVP-VAR的实证研究表明,国内石油价格受国际影响,国内煤炭价格对国际价格有着显著的引领作用;能源价格在月度数据水平上表现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依赖,显示出内生性特点。内生性的煤炭和石油价格对产业营业收入、利润和股票价格分别有着不同的影响,会扩大股市的泡沫成份。能源价格对经济的影响不是将能源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盯住目标的理由,基于系统模拟的结果表明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4~2006年的季度数据来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遵从McCallum规则,Taylor规则不适合中国国情。这意味着,如果中国经济结构不发生大的变化,就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回归得到的McCallum规则的各种参数和通胀缺口、实际汇率、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等变量的预期变化测算出合理的基础货币增长率,并将为调控基础货币供给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7.
开放经济下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与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放经济下,各国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来增进社会福利,但实践中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只是以特例形式出现;并且,许多理论研究也无法得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会直接增进经济福利的结果。通过一个基于两国的简单动态模型可以发现,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会从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率方面间接地增进协调国的经济福利,因此,新一轮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有必要积极利用国际协调来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胡凯 《中国外资》2008,(12):61-62
更加浮动的汇率制度对中国货币政策和实际经济会有什么影响?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分析基于不同目标的中央银行的最优货币政策以及利用一个附加汇率项的前瞻型Taylor规则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货币政策制定者在面临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外最优分配资源的权衡时,浮动汇率制成为要实行稳定国内经济并能有效应对国内外冲击的独立和内向型货币政策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9.
美联储针对美国国债进行的扭曲操作是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的一种变异,然而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创新,其运行机理与传导效果尚有待证明。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与企业,涵盖信贷市场、债券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宏观经济体系,基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使用非齐次微分方程极限解的方法分析了扭曲操作货币政策的运行机理,并利用美国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分析显示,从理论上看,扭曲操作的货币政策可以引导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率的变动,也可以导致企业的长期融资成本与长期产出的变化;但是由于受太多变量的影响,扭曲操作的货币政策效果其实并不好控制。目前,由于经济基础与金融环境不同,新兴市场国家尚无必要进行扭曲操作货币政策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开放经济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我国经济环境的走势开篇,着重分析了在经济开放度逐渐加深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受到的影响.论述是沿着货币政策目标制定到通过工具执行到最终实施效果的思路进行,得出经济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必然削弱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随后针对前文所述的问题,后文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包括:政策搭配协调以解决货币政策目标多元化复杂化的问题,确立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导调控地位以减少金融开放对央行政策工具的影响.改革完善现行汇率制度以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