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监管资本套利(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ReA),就是银行通过证券化和其他金融创新,在几乎没有相应降低银行的总经济风险的情况下人为提高资本充足率。银行可以通过证券化和其他技术对资产重新组合,从而在银行风险并没有降低的情况下降低监管资本要求,使其水平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名义风险资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巴塞尔资本协议中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产证券化20世纪70年代发源于美国,成为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最具活力的金融创新之一,其发展与巴塞尔资本协议有密切的关系.从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推动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资本套利,到1999年6月巴塞尔资本协议第一次征询意见稿正式将资产证券化列人监管范围,再到巴塞尔委员会对资产证券化处理几易其稿,资产证券化框架至今仍在讨论之中.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同时,又引发了对巴塞尔资本协议本身的不断修订.实际上在早期阶段,巴塞尔资本监管框架并没有把资产证券化列入,但随着监管框架的不断完善,巴塞尔监管委员会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处理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缺少了该部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达不到监管的目的"1.资产证券化在监管框架中的相对地位的变化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可以反映银行部门吸收风险损失的能力,但是无法监测和控制银行体系外的贷款总额和累积的信用风险。20世纪70年代的贷款证券化创新导致银行进行监管资本套利,并使得资本充足率监管趋于失效。本文基于贷款证券化下银行贷款余额与社会贷款余额的差异,分析银行监管资本套利的微观机制并提出改进资本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工具,由于其复杂而巧妙的交易设计,使得发起银行可以通过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改善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本文通过对建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分析,发现在资本监管的约束下,银行被要求按照“证券风险暴露”程度计提资本,这使得资产证券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改善资本充足率幻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季度数据进行研究,探讨资产证券化等创新造成银行动机扭曲的根源。和以往的认识不同,本文发现,资产证券化主要是通过增加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而非通过转移了银行资产的风险,对银行的行为动机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单个银行的风险水平。据此,新的金融改革法案提出的要求证券化发起人保留5%证券化风险暴露的措施并不能有效防范金融机构的个体风险,其效果将极为有限。相比较而言,流动性监管措施更为有效。为防范银行从事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后风险上升,微观审慎监管应当将流动性监管放到和资本监管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重视流动性监管和资本监管的有效配合。  相似文献   

6.
鉴于监管压力是我国银行被动调整资本充足率的原因,本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高并不一定代表资本充足的真实和有效。通过计量实证和统计方法对14家银行财务数据进行的研究,本文对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两种方法——资本管理和监管资本套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银行没有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资本管理,但是通过相互持有次级债弥补资本不足。在监管资本套利方面,我国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很可能进行了监管资本套利。在金融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资本监管,重视资本充足的真实有效是未来银行监管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监管资本套利,产生于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框架的缺陷,是一种利用资本监管制度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制度内部的不协调性,运用某种手段在不改变实际风险水平的情况下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的行为。通过对以下问题的探讨: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套利所获得的收益在银行与资金需求方之间的配置比例;针对某种资产的监管资本套利,对其他资产供求双方所产生的隐性套利收益的表现形式及其归属程度;由商业银行异质性所导致的监管套利顾客现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市场对于套利者与非套利者的逆向选择等等,认为银行监管部门应适当引导符合政策意图的套利行为,提高政策引导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8.
资产证券化监管:巴塞尔委员会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银行全面介入资产证券化和可能产生的资本套利等问题,使相应的金融监管成为必要.巴塞尔委员会历时12年的资产证券化金融监管探索与举措,将随着新资本协议的全面实施对银行的证券化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系列总结证券化先进国家监管经验并经多方意见征求与实践验证的监管理念与框架,必将为我国的证券化金融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刘玄 《金融论坛》2011,(1):31-36
增加流动性和监管资本套利是银行进行证券化的最主要动因,而这两者最终都会产生相同的结果,即通过出售资产扩大融资来源,使银行能在短期内更多地发放贷款.通过建立模型和运用美国金融市场数据分析证明,在资本金一定的情况下,长期内银行信贷扩张的关键是扩大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供给.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打通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壁垒的工具,银行...  相似文献   

10.
宏观审慎监管背景下,中国银行体系资金投放结构失衡,同业业务异化为影子套利工具,潜在系统性风险时隐时现。基于2013—2020年A股上市银行季度数据,探讨同业资产、资本监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同业资产扩张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带来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影响最为显著;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同业资产规模扩张会增大银行杠杆率和资金错配缺口,提高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承担;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监管能显著抑制同业资产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最后提出构建风险预警体系、规范同业创新业务、重点加强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2007-2016年中国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为对象,对其是否存在监管资本套利以及其稳健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上市银行普遍存在监管资本套利的可能性,股份制银行监管资本套利的可能性偏大,国有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套利的可能性偏小;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稳健性指数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因此提出理性看待影子银行,改善监管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资产不透明的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进行监管套利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控。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在经典银行道德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关联性,从资产透明度和监管套利的视角分析银行系统性风险累积的内在机理。而后利用2007-2018年中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构建资产透明度指标和系统性风险指标(SRISKMES),对理论推论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1)资产不透明、监管套利会提高银行的系统性风险。(2)监管套利弱化了资产透明度和资本监管机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的约束作用,资产透明度与资本监管机制在约束系统性风险承担中的协调作用不明显。(3)以大银行为主的债权银行受监管套利的影响相较于受资产透明度的影响更明显。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以及监管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危机前,资产证券化监管重在促进发起机构最大程度地转移基础资产及其相关风险,最理想的状况是全部出售基础资产和完全转移风险。危机后,为了缓解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激励不相容等问题,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由发起机构保留部分基础资产风险的建议,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地区陆续发布了强制要求发起机构自留部分资产支持证券的监管规定。"促进风险转移"与"要求保留一定风险"看似矛盾,但反映了监管者力求在通过资产证券化转移风险与强化发起机构贷款管理责任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危机后提出资产证券化风险自留要求的理论依据,对国内外的风险自留监管和相关豁免规定进行了比较,并以此探讨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融综合经营与金融集团的产生,对监管机构的资本充足度监管提出了一些挑战。在传统的分业监管框架下,金融集团可以利用其调配资本资产的灵活性进行监管资本套利,套利手段包括资产簿记调整、资本重复计算、债务资本化、利用非受监管成员企业承担风险等。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在已对银行集团和保险集团提出统一资本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应通过做实监管协调机制、扩大受监管金融集团范围、对集团内非金融企业进行审慎监管、健全金融集团内部防火墙制度等方法,完善对金融集团的资本充足度监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部某省部分地方法人银行为样本,通过构建"资本-风险"联立方程模型,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四类地方法人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下的资本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法人银行通过优化资产结构,能有效提升资本充足率水平,但资本充足率监管仅对城商行产生了效应,农商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对资本充足率监管压力并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大量投资于非标资产是由于其具有不受限于信贷规模控制、资本消耗、存贷比等监管政策的优势;但该类资产交易结构不透明、难以监管,使风险在金融体系内不断积聚。随着银行非标业务相关监管政策的不断出台,对存量非标资产如何符合监管规定,成为了商业银行必须要面临的问题。目前资产证券化是非标准化债权向标准化债权转变的主要手段,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周转效率,也是银行通过"非标转标"实现非标出表的主要渠道。本文通过介绍海印公司信托收益权资产证券化项目,阐明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非标资产转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属于金融创新产品,其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依然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关键要素。其中,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加权资产的衡量是计算资本充足率的重中之重。巴塞尔委员会对资产证券化计量框架的改革,体现了科学地简化处理、风险敏感度和审慎性提高的特点。本文着重从衡量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加权资产出发,结合最新资本监管要求,分析了资产证券化交易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阐述了交易中的"真实出售"和"风险自留"的意义,并就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银行2016年至2020年的半年度数据,通过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修订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修订能够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准则的修订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目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修订通过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和提高信息透明度来降低银行风险承担。调节效应检验发现,银行规模、银行市场竞争和资本监管压力在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修订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拓展性检验发现,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修订在抑制银行个体风险承担的同时能够降低系统性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理解修订版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准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银行增强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种融资方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受制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等因素,我国于2005年3月21日才正式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和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工作.我国也先后颁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监督管理办法)及其他配套的会计、税收规定。本文试图通过国开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分析.提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12-2022年中国102家银行的微观数据,考察《资管新规》能否有效治理银行理财业务中的监管套利行为,以及该政策通过治理监管套利行为从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资管新规》能够有效抑制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逃避资本监管与存款利率管制约束的监管套利行为;机制检验表明该政策是通过打破刚性兑付、禁止资金池运作以及严格非标资产投资来治理监管套利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资管新规》通过治理银行理财业务中的监管套利行为从而能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