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中国的货币化率与物价水平:1985~200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开放条件下的分工、交易和货币的职能出发,对中国的货币化率与物价关系的相关命题进行了分析.1985年~2007年闻,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的发展、外贸顺差和FDI的快速增长,以及不良债权增长分别使执行交易、储蓄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大量增加,进而推动货币供应超过GDP的增长而使货币化率持续上升,并使物价保持相对稳定.货币化率的定义就内含了物价与货币化率的负相关关系.由于货币化率和物价受货币量、货币结构、实际经济增长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使二者之间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2.
近三十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货币化率持续上升并超过了诸多欧美发达国家,是典型的高货币化现象。本文将货币分为交易性货币、支付性货币、资产性货币,建立了一个包含货币流量与存量的货币模型,结果表明:市场均衡价格取决于交易性货币的数量;在货币供给政策作用下,价格的变动幅度取决于货币量与货币结构的变化;当考虑到货币结构时,“费雪货币数量方程”可能是不成立的。实证结果显示实体交易与金融交易都提高了货币化率,且前者比后者具有更高的货币需求强度;随着货币化水平的增加,实体经济的作用是减速上升的,而金融交易的作用则是减速下降的,总体上中国仍处于Goldsmith所提出的货币化路径倒“U”型曲线的前半段,但是货币化率增速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货币化与人性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货币化促使主观价值客观化,把属于人的本质目的的社会交往外化给人与货币的关系,并使货币表现为个人的人格和本质力量的化身,对人性产生了巨大的异化影响。要减轻货币化对人的异化作用,就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加强市场经济监督体制,引导正确的货币观。  相似文献   

4.
“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区”金融环境的基本判断 (一) 区域内民族经济存在严重的非货币化的倾向。所谓货币化是指在生产总值中货币交易总值所占的比例。货币化程度的深化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在产品生产即直接管理的命令经济模式下,一个普遍的事实是商品货币关系受到人为的抑制。与商品经济受到抑制相并存的另一种经济现象是:国民经济在生产与分  相似文献   

5.
国际分工体系视角的货币国际化:美元和日元的典型事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奇渊  李婧 《世界经济》2008,31(2):30-39
本文基于分工程度和市场交易效率的交互作用,从国际分工体系的角度来阐述国际货币的本质含义。国际货币的形成基于这样的经济系统:它具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市场交易效率与分工程度之间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在国际分工中具有强势地位的国家,而货币国际化过程就是其分工优势进一步扩展。本文考察了美元和日元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典型事实,特别分析了日元国际化的奇异之路,进一步揭示了国际分工地位在货币国际化进程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 我国正在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新旧体制的交替时期,在这样一个战略相持的阶段,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财力不足。那么,是否必须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弥补财力不足的困难,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呢?我认为,通货膨胀政策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因而不能刺激我国经济的增长。1、通货膨胀的理论依据之一——菲利蒲斯曲线的全面分析。菲利蒲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有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也就是说,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率就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高。由于西方经济学家往往把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同货币工资变动率联系起来,因此,这一曲线通常又被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或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徐平 《黑河学刊》2007,42(6):126-128
异化概念由卢梭提出,后经马克思将其发展成异化理论。货币化使人的意志、权利物化,使人的交往外化为人与货币关系,赋予了个人对多种事物的普遍支配权。人需要的满足与人性的彰显是货币使人性产生异化的主要原因,异化了的人性,呼唤回到"人"自身。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考察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性货币供应量、实际产出和物价的关系可以用交易方程式MV≡PY表示,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平均价格水平,Y为实际产出。从方程式可以看出决定一国一定期间价格水平从而影响产出的因素,不是货币存量M,而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M·V)——货币流量。新货币主义学者弗里德曼曾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决定于一国的支付习惯,有关交易的财政金融制度等原因,使它具有一种高度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他根据美国近百年来的经济统计资料,算出美国货币流通速度每年递减约百分之一,但在正常情况下,相…  相似文献   

9.
货币供给量变动对我国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近年来成为货币经济学和政策界中的充满争议的问题。本文以2001年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给量(M0、M1、M2)和消费物价指数的月度数据对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M1和M2都与产出和物价长期协整,但只有M1与产出互为格兰杰因果。因此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更应侧重于对M1的监控;并且因为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在样本期均不是物价的格兰因因果,其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力并不确定,需要适时转换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实现宏观调控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虚拟经济和不确定性的有关理论 ,从货币政策当局货币调控、银行体系信贷资金配置和企业资产选择等层面 ,对中国目前存在的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反常规关系的深层原因作了深入探讨。中国货币虚拟化过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是造成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反常的根本所在。“中国之谜”归结到底是由于货币虚拟化过程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 ,导致两种投资的收益率差别不合理所致。  相似文献   

11.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长期性地出现了"超额货币"现象即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存在着反常关系,被国内外的学者称之为"中国之迷".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试图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释"中国之迷",即经济资源的流动性深化假说.该假说认为正是因为经济资源流动性的不断深化,才使得市场经济产生了阶段性的变化,由此产生的货币化阶段和虚拟经济阶段是"中国之迷"现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潜在GDP与景气波动、通货膨胀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基于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的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中国的潜在 GDP,并用潜在 GDP计算 GDP偏移率 ,GDP偏移率的变动与经济周期波动基本一致。中国的 GDP偏移率与通货膨胀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并且这种相关关系比较稳定。本文还利用 GDP偏移率来刻画中国 1 980年以来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中国经济曾出现过高物价高增长、低物价低增长的状态 ,未出现过低物价高增长的情形。中国的 GDP偏移率在 1 997至 2 0 0 1年呈现较大的负数 ,即实际产出在低于其潜在水平的轨道上运行 ,表明全社会的生产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出现了资源闲置及经济不景气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 物价,特别是消费品价格,是制约货币收入向实际购买力的转换水平的关键因素。在货币发行量既定的条件下,物价普遍上涨率是测定一国通货膨胀程度的基本标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名义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的降低,一是因货币的过度供给,二是因物价的上涨,这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就物价而言,它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即不仅通过要素价格的变化,影响各国生产力资源的配置,以及经济增长,而且又通过个人消费品价格的消长,影响各国居民的实际收入与生活水平。这种双重作用,往往使各国政府在物价问题上面临两难选择:在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均衡中,是优先考虑经济增长还是首先满足个人消费?这一难题,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4.
三季度物价下降幅度明显收窄,物价有望改变前期的持续下降趋势,转为温和回升的新态势,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的反弹和前期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大幅增长。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通胀预期的开始明显上升。我们认为,尽管近期货币供应量增长存在明显的过快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应用OLS分析法,实证分析研究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货币供给量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3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货币供给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体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而且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供应量的Granger原因,但反向因果关系不成立;提高并维持商品物价和适度的增加货币供给是推动投资增长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我国货币供应量对产出、物价预测能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研究在收集整理我国季度CPI和GDP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均衡修正模型对中国1986-2001年货币供应量变动与,物价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有很强的经济证据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狭义货币m1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广义货币m2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自1994年以来,短期内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和真实经济变量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减弱,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也是不稳定的。本文的实证研究不支持货币供应量(无论是m1还是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戴相龙谈适度从紧货币政策戴相龙说,今年中央银行将继续执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稳中求进。首先,依据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调控目标,使狭义货币增长18%左右,广义货币增长控制在24%左右。同时,继续改进金融调控方式,根据物价变动和资金供求状况,灵...  相似文献   

18.
1992年下半年以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为了保持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国家在1994年采取了"软着陆"的调控措施,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93年增长59%回落至28%,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回落37.5个百分点,现金货币流通量从上年增长35%下降到24%。使1994年的经济发展仍保持了快速运行。但1994年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大幅度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准货币M1及广义货币M2供应量过大的问题为1995年物价继续滞留高位提供了条件。从目前经济运行的情况看,有以下四个问题需要在调控时加以注意。一、既要控制当前投资的过快增长势头,又要防止导致经济增长大幅度滑坡的过度调控  相似文献   

19.
李斌 《改革》2010,(10)
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措施以来,各口径货币总量对CPI的预测能力明显下降,CPI回升速度显著低于依据历史经验测算出的货币增长对物价形成的压力。这一现象主要与货币供给结构变化有关。从信贷增长与内需在GDP增长中贡献度的关系来看,扩张性政策导致的信贷高增长并未明显超出内需扩张之所需,加之经济增长也并未超出其潜在水平,因此短期内没有产生明显的CPI通胀压力,但经济回升和货币信贷增长推升了通胀预期。鉴于通胀机理所发生的变化,宏观政策需要更多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更多关注预期和环比数据变化以提高调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多运用市场化和有弹性的政策工具实施调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Morlet小波时频相关性分析方法,从时域和频域两个维度检验了近20多年中国货币供给变动与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自2003年起,中国货币供给变动成为显著驱动物价发生正向变动的重要力量;M0的变动对物价变动的长期影响尤为显著,而M1和M2的变动对物价变动的短期影响尤为显著;中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具有系统性改进;最后,本文认为,保持一个较为合理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有助于中国物价水平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