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先通过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分析,然后以人民币汇率来验证利率平价对汇率走势的解释力度,最后从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原因分析说明利率平价难以解释人民币汇率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变动与汇率预期的互动机理分析,选择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指标,以境外人民币存款余额、人民币汇率和汇率预期为内生变量构建SVAR模型,实证分析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及汇率预期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不仅会引起人民币升值,还会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人民币过快升值反而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在三者的互动关系中,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及汇率预期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汇率的适应性预期特点和汇改后不断增多的超预期升值使升值预期不断自我强化,而不断增强的升值预期又影响汇率的实际升值,使实际升值幅度超过预期,进一步强化未来的升值预期,如此循环,进而使升值不断加快,形成升值惯性。管理升值惯性的核心是改变市场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管理升值预期的重点是减少人民币的超预期升值,进而弱化升值预期的自我强化机制,改变人民币升值惯性,而减少人民币的超预期升值的重要举措即实现人民币的双向波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利率平价理论,构造出一种估计货币汇率升值或贬值压力的方法,并运用升值压力指标对欧元、日元的汇率变动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欧元升值压力对欧元汇率波动会产生显著的滞后影响,并且,欧元相对于美元汇率与利率平价理论所描述的均衡状态之间的差距,能够成为预测汇率走势的有效指标,但日元升值压力与日元汇率走势之间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建2003年1月至2015年9月中美两国利率平价偏离度,研究了这段时间内中美两国的利率平价是否成立,随后本文从"风险因素"和"资本管制"两大角度,考察了利率平价偏离的影响因素,其中"风险因素"可细分为"购买力风险""景气预期""资本市场风险""资产配置",而"资本管制因素"可细分为"法律上的资本管制""外汇干预""短期资本流动"和"贸易开放程度"。总体来说,这段时间内中美利率平价并不成立,"风险因素"和"资本管制"对利率平价偏离都有影响,而且资本管制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更加注重资本管制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对美元利率平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外汇价格和存贷利率因素,把利率平价模型变得更贴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由此计算出在抛补利率平价模型下隐含的美元利率。运用此理论对中国实证发现,隐含美元利率和现实美元利率之间存在很大利差。各微观金融交易主体几乎没有利率自主权以及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是存在套利空间的主要原因。要消除美元套利空间,首先要掌握人民币外汇远期定价权;其次,要逐步开放资本项目,实现人民币的自由浮动和国际化;最后要完善汇率体制改革和加强国际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为背景,着重考虑了这段时间以来国内普遍存在的两种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和资产升值预期,并以此为切入点建立了热钱流入与上述两种预期的适应性预期计量模型;根据汇率改革以来相关数据,在估算热钱流入量的基础上运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定量分析了人民币升值预期、资产升值预期与热钱流入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并阐述了两种预期形成过程中的特征和问题;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相对购买力平价估算了人民币官方汇率。实证发现,近年来人民币官方汇率的波动基本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这给出了199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理论基础。以1997年官方汇率与1995年可贸易商品绝对购买力平价汇率为基期汇率,目前人民币大约低估10 ̄15%。以2000年官方汇率为基期汇率,人民币大约低估4%。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索北大核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春 《新金融》2009,(1):36-39
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特点,指出了现行汇率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在我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重新选择汇率制度的必然性,并对我国汇率制度选择路径进行了分析。指出从短期来看,"不可能三角理论"揭示了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是维持汇率的稳定;从中长期来看,资本项目开放是大势所趋,汇率目标区是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比较适合的汇率制度,也符合中国渐进式的发展改革道路;最后本文进一步从中心汇率和波动区间的确定、汇率干预等方面提出了实施汇率目标区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0.
在2005年7月汇改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全面开放了远期结售汇业务并在银行间市场开办了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远期汇率的定价和风险管理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成为日趋重要的问题。本文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了目前人民币远期汇率的定价机制,并结合商业银行在远期业务开展过程中头寸抛补的的主要途径和遇到的问题,分析了现行体制下远期汇率定价和风险管理所受到的制约,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率、汇率是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调节工具和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两者之间相互联动相互协调。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利率政策或汇率政策,而且取决于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效应。加强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是实现我国内外经济均衡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分析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的M-F-D模型,然后建立计量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中美实际利差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分析我国偏离M-F-D的现实和原因,最后提出增强人民币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实现我国经济内外均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构建TGARCH-M模型以及CGARCH-M模型发现,由于外汇风险溢价的存在,我国非抛补利率平价条件失效。并且,TGARCH-M模型中的非对称项系数表明,人民币升值时汇率波动程度比人民币贬值时大;CGARCH-M模型的波动成分表明我国外汇波动主要受经济基本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国的外债特别是中长期外债,一方面能弥补该国资金不足,另一方面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其生产能力,增加就业。但过度的外债,特别是过多的短期外债会引发债务危机,并导致大量财富外流。目前我国短期外债已经占外债余额的39.8%,比25%的国际安全线高出了14个百分点,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潜在的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4.
在2005年7月汇改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全面开放了远期结售汇业务并在银行间市场开办了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远期汇率的定价和风险管理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成为日趋重要的问题.本文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了目前人民币远期汇率的定价机制,并结合商业银行在远期业务开展过程中头寸抛补的的主要途径和遇到的问题,分析了现行体制下远期汇率定价和风险管理所受到的制约,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人民币缺乏汇率弹性,一度成为全球主要利差交易货币,埋下了"8.11"汇改初期跨境资本流动逆转冲击的隐患。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及时释放了市场压力,避免了预期积累,低买高卖的汇率杠杆调节作用正常发挥。未来可继续优化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并研究适时扩大乃至取消汇率浮动区间。  相似文献   

16.
聂鹏 《西南金融》2011,(3):23-25
本文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产生的影响,并用ARMA模型拟合了2007年4月至2009年5月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认为可用ARMA(1,5)模型对汇率进行短期预期,同时用该模型对未来一年的汇率进行了预测。从长期看,名义汇率如果未受到另一次结构性冲击,将继续保持目前的走势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外汇市场交易者预期异质性的假设条件下,以200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沟通频数和人民币汇率数据为样本,采用异质预期汇率模型考察中央银行沟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总体影响。研究发现:在异质预期条件下,中央银行沟通通过信息机制和协调机制影响外汇市场交易者的异质预期,从而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但由于我国外汇交易者预期向基本面预期转换的发生概率小于技术分析交易者预期,中央银行沟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平稳作用效力受到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进行人民币汇率对山东省外汇收支影响实证分析后,认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在短期内会促进外汇收支顺差,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外汇收支顺差将出现下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市场预期及其影响因素与人民币汇率波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市场预期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研究了这两类因素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关系。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此理论框架进行实证,得出的结论是:市场预期是推动人民币汇率在2001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走强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市场干预活动、上一期人民币汇率、中美利差变动和2005年人民币新汇率制度改革等因素在不同方向上改变了市场预期,从而间接影响了人民币汇率走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日元升值过程中的"双盯住政策"(盯住外汇市场和盯住实际汇率)为基础,研究汇率升值压力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操作方式。经验结果表明:短期内,提高利率紧缩经济不仅可以实现被动式升值,而且能有效控制通胀率,而主动性大幅度升值可能会陷入类似日本经历的困境。若利率政策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人民币汇率主动式小幅度升值能有效抑制通胀;长期中,"紧缩性盯住"(降低货币供给、提高利率和其他措施)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衰退。为避免"流动性陷阱","紧缩性盯住"优于日本式的"扩张性盯住"。文章最后给出了中国经济不会重蹈日本覆辙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