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控制权配置是创业企业治理的核心问题,公司创业投资母公司与被投资企业间的技术契合水平是影响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的重要因素。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文章构建公司创业投资者与企业家不同控制权收益影响下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数理模型,分析技术契合水平对创业企业两类控制权配置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文章运用公司创业投资支持的97 家上市企业3 年非 平衡面板数据,通过随机效应模型检验我国公司创业投资母公司与被投资企业间技术契合水平对创业企业两类控制权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公司创业投资者战略收益较小、创业企业家私人收益较大时,双方技术契合度与公司创业投资者获得的剩余控制权呈非线性倒U 型关系;当公司创业投资者战略收益较大,创业企业家私人收益较小时,双方技术契合度与公司创业投资者获得的剩余控制权呈非线性U 型关系;公司创业投资者获得的特定控制权与双方技术契合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运用经典的剩余控制权理论,分析日本农协内部信用合作风险防控的治理机制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农协内部信用合作治理成功的表面原因在于,内外部治理机制的设计保证了全面有效的风险防控及绩效的提升;深层次原因在于,日本农协内外部治理实现了投入与剩余控制权、索取权的匹配。即国家层面建立相应的保障支持体系和监管体系,实现了投入与控制的相匹配,而基层农协信用合作通过社员的资格认定及权利确定、总会民主治理、完善具体的治理设计有效实施剩余控制权,并通过相匹配的社员剩余索取权分配,实现了信用合作的有效运作。该研究结论对当前中国"三位一体"的信用合作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郑新忠 《中国经贸》2014,(8):150-151
本文主要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就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的缘起、企业财务治理中的财权配置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构进行了论述。财务治理结构是关于财务剩余索取权和财务剩余控制权的制度安排。股东分享更多的财务剩余控制权是对股东一种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经营者拥有财务剩余控制权源于其拥有的经营决策能力及信息优势。围绕财产所有权这一核心来建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是财务本质对财务机制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中的所有权演进与控制权安排,论述了家族企业治理的效率,并对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代际传承、融合社会资本和建立剩余控制权激励机制是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股东表决权信托是将信托制度与表决权的间接行使机制相结合,在公司科学化管理中显示出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平衡股东利益、便利公司融资、公司控制权的获取或保有等方面独特的制度优势,广泛应用于商事领域。  相似文献   

6.
一、建立规范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基本特征,"两权分离"在带来企业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要解决"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一个重要的约束机制就是:对经营者(职业经理人)控制权的授予只局限于特定控制权,所有者(股东大会)及所有者代表(董事会)保持着剩余控制权,并对经营者行使特定控制权进行制约.这些制约作用的有效发挥,可以约束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其按所有者的要求去做.这种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管理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司治理结构,或称为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李光德 《山东经济》2010,26(5):87-93
在剩余控制权的框架下,发达国家在农食产品的国际贸易中追逐剩余控制权的目的在于攫取置于公共领域的潜在剩余,并将契约中未说明的成本推给发展中国家。由于影响SPS契约不完全的因素复杂多变,SPS契约不完全的程度在加深,从而决定了剩余控制权以及与其相对应的额外收益的深厚。由SPS剩余控制权结构决定的特征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受SPS剩余控制权的危害深重,因此,有效防范和化解发达国家设置的SPS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其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叶敏  张微 《特区经济》2005,(11):172-173
一、问题的提出1.“股东”治理的逻辑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股东天然地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管理者仅仅拥有合约控制权和合约索取权,而所谓公司治理就是一套关于股东如何激励与约束经营者的制度规则,这就是所谓“股东”治理的逻辑。2.商业银行“股东”治理逻辑之批判商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改革后,对股权分置问题的研究,从应否改革、如何改革等问题,转到改革后我国控制权市场能否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控制权市场外部治理机制能否有效约束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的行为等问题上来。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公司治理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低效率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当企业的控制权发生转移,公司治理机制将会发生变动。本文以2004年标的为上市公司股权(标的属广东省)且控制权发生转移的股权交易案为研究样本,旨在分析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因并购主体产权性质的差异性,控制权转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在角度与程度上各不相同。总体来说,控制权转移将促进公司治理主要在弱化内部人控制、行政干预减少及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三个方面得以优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股权进入"全流通"时代,控制股份的资本属性和控制权属性得以显现,由此,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的治理模式将发生改变。本文借助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讨论了控制权市场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了控制权市场的演进及公司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现代企业理论关于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含义和相互关系的综述,总结了两者合理分配应遵循的原则,分析了各自对职业经理人所表现出的激励效应.作者认为剩余控制权带来的控制权收益往往对职业经理人产生更大的激励效应,而这些效应同时会对企业股东带来负的外部性,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的治理过程中尤其明显。因此。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是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对经理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最重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内涵、控制权私人收益引发的治理后果、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控制权私人收益的防范等几个方面对控制权私人收益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并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其对我国公司治理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企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取得一定的治理效率,即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的有效结合。治理结构、治理原则以及治理机制等等只是实现治理效率的方式,治理效率这一概念更具概括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分析判断我国企业债权治理现状也需要从治理效率的角度进行。从效率的一般涵义出发,企业治  相似文献   

15.
黄蕴洁 《特区经济》2011,(11):144-146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监管成了我国公司治理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从培育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构建公司股权制衡治理机制,加强中小股东的保护,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四个方面就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监管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G-H-M理论扩展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扩展G—H—M理论,将剩余控制权区分为名义剩余控制权与实际剩余控制权.强调实际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存在高度互补性,据此分析国有企业内在机制的缺陷,一方面国有产权的实际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另一方面名义剩余控制权缺乏完全性,因而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以消除制度设计内在矛盾为目标的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17.
张斌  兰玉杰 《特区经济》2006,(12):181-183
由业主制到合伙制再到现代股份制企业,在整个企业变迁过程中,企业家人力资本越来越显示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产权安排的不同模式和相机治理直接影响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受激励水平、程度以及企业治理效率。本文从历史、现实的逻辑对3种典型的企业形态中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产权安排进行考察,并提出现代股份制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称安排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产权安排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胡锁军  许敏 《特区经济》2006,(3):203-205
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控制权变动作为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经理人市场的发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言语从我国资本市场控制权变动角度出来,对我国酱市场控制权变动与公司治理关系的动因关系进行较深入系统的分析,以期对发送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以及由此衍生的控制权转移现象的日渐增多,中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市场也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权转移能够改善公司治理和绩效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控制权市场是否能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对于控制权市场是否能改善公司经营绩效进行研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可供操作的发展机制和制度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企业治理结构的问题,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建立的模型是以J—M模型为蓝本,结合委托代理理论,方法和假设基本一致。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本文试图以数理模型代替J—M的图形分析;并且分析中利用博弈更好地说明问题,特别是关于信息方面的一些假设。由于对象是对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本模型停留在企业和外部投资者委托一代理层次,针对企业拥有完全剩余控制权下以自有资金所实现的企业价值,从模型的角度作出了分析,并给出相应结论。为后续推导企业融资策略的选择奠定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