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正>胳膊和腿上的每一个疤痕,都是张振连上过的一门"焊接课"。2014年最炎热的日子,张振连正忙于广东华德工程建设的焊接。每天回到宿舍,他的工服上都积了厚厚一层白色盐渍,又硬又涩,用手一刮,就成块地往下掉。工作23年来,像这样的施工项目张振连参加了30多个。凭着一股拼劲和过硬的技术,他的焊接合格率始终不低于98.5%。几十年来,四建公司电焊工张振连荣誉等身:2006年天津市职业 相似文献
3.
4.
<正>刘言说,这一口口井,就像他的子女,他熟悉它们从孕育、成长到成熟的每一个过程,他对每口井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在西南油气田,刘言大名鼎鼎,可谓是风云人物。刘言是西南油气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元坝项目部常务副经理。2014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刘言又光荣地披上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绶带。刘言坚毅地说,在岗位一天,就会一如既往干好工作,该怎么干,就怎么干。"西南油气田宣传刘言,不是宣传我个人,实际上是宣传元坝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7日,李望明在出差途中,得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公布的消息。他作为第三完成人的项目"新一代高性能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成套技术"获得初评通过。这是由巴陵石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在该公司尚属首次。此前一天中午,李望明从厂里匆匆赶回家,换下工装,连饭都顾不上吃,就马不停蹄地赶往高铁站,前往山东进行科研考察。 相似文献
6.
"只要走进装置,她立刻就精神百倍,光彩四射。这小妹仔有大能量!"这位身高不到1.55米、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小妹仔",走在大街上也许毫不显眼。但在一向以来由男人做"主宰"的炼油催化裂化王国,30多岁的梁丽坚却是异常扎眼:她是业内公认的催化裂化生产专家,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今年五一前夕,她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相似文献
7.
<正>彭光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化、中央企业"双料"劳动模范。在中国石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第一套芳烃装置——海南炼化6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建设投产的3年多时间里,被誉为拼命三郎。"拼命也要超过国外技术"彭光勤是海南炼化副总工程师、芳烃部部长,同时担任对二甲苯项目部经理,既负责项目前期的方案论证与审查,又承担着项目建设、开车和生产运行的管理任务。面对这么繁重的任务,他分身无 相似文献
8.
9.
正焦义平的小本本几十个,这是他的"葵花宝典"。30多年来,他熟悉装置的每一台设备、每一根管线、每一处密封点,甚至每一级台阶。1986年,一位佩戴着三等军功章的年轻战士披着战争的硝烟,从老山前线退伍了,时年21岁。这位年轻的退伍军人被分配到扬子石化公司化工厂。从此,32年,他与PTA(精对苯二甲酸)装置结下不解之缘,成为装置的忠诚"守望者"。他叫焦义平,是扬子石化化工厂PTA装置的生产主 相似文献
10.
11.
<正>18岁的杨建国从最基本的泵工做起,反复学习操作规程,操作手感越来越好。这时候他能够驾驭这套装置的日常操作,体会到了工作的快乐。"享受劳动",是杨建国的自我表白,也是他27年手艺生涯的真实写照。杨建国是高桥石化炼油二部润滑油加氢装置的操作师,1986年参加工作,在生产一线一干就是27年。27年来,他从一个小学徒一步步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从小学徒到行家里手1986年技校毕业后,杨建国被分配到高桥石化公司重整车间。他虚心向老师傅求教,从最基本的熟 相似文献
12.
<正>"赢得顾客只靠油品质量好还不行,更要靠我们一颗愿意帮助他们的心。"2014年,郑莹49岁。这一年,她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回想起这20多年与加油站一起度过的日子,郑莹感慨万千。25年前,她放弃调入机场工作的机会,继续留在天津石油,从此以站为家。如今,她担任站长的天津石油东丽片区机场路加油站成了"新油站、新员工、新管理、新面貌"的"四新"站模范,是一座长盛不衰的万吨站。 相似文献
13.
30年前冒死关井时,他还发着高烧,远处的火光映在他的脸上,就像热血在熊熊燃烧。而如今,无论是在惊涛骇浪中抢险,还是在管理岗位上尽职,他苍白的脸,就像尘封亿万年的冰川那般坚定。一天下午,塔河油田突起沙尘暴,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基地的员工正在食堂用晚餐时,突然门外闯进来一群满身沙尘的"兵马俑",带头的正是卫怀忠。1984年,22岁的共产党员卫怀 相似文献
14.
在山西潞安集团常村煤矿井下,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熟悉而又忙碌的身影,他穿梭在综采工作面端头端尾,行进在开掘巷道最前沿,活跃在矿工弟兄们中间,人们把他誉为矿工安全"守护神"。他就是坚持奋战在井下一线,常村矿掘进一队队长牛树林。 相似文献
15.
<正>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多年的历练,他已经成为齐鲁石化为数不多的钳工、电气、仪表全能性选手。6月5日,在橡胶厂顺丁橡胶包装线上找到申永恒时,他正和同事在包装线上的一台垂直起降机旁干得热火朝天。身上穿着一件不知道什么年代的工作服,汗水顺着脖子一直向下淌,胸前和后背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拽下手套,两只手依然油迹斑斑。不认识的人很难想象这就是齐鲁石化鼎鼎大名的技术革新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 相似文献
16.
17.
<正>"我还将一如既往多出新成果,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把我的技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进行创新,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今年五十有八,中等个头,面孔黝黑,两鬓斑白,朴实憨厚,王天正生就一副典型的石油工人模样。但王天正又是一个"非典型"石油人——学历不高,技校毕业,几十年如一日勤勉自学,钻研创新几近"成痴";说话不多,但谈及革新成果时却有着指点江山的激昂。工作34年,完成技术革新成果近百项,手握国家专利27项,创 相似文献
18.
钳工郭振恩有一双很特别的手,宽大的手掌,有力的指节,光秃秃的指头.14年前,当有人为这双已经磨平了指尖的双手开出12万元的年薪时,郭振恩吓了一大跳.那一年,郭振恩30岁. 相似文献
19.
乌拉山留不住云,四季不断的大风总是把天空洗得海水一样湛蓝;但留下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留下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乌拉山发电厂锅炉车间党支部书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范志诠。为事业奉献乌拉山静卧在河套平原的怀抱中,日夜呼吸着黄河潮湿的气息,聆听着乌梁素海动人的鸿鸣。可是它远离城市,远离繁华.许多人耐不住寂寞与艰苦,来了,又走了,像流云一样。1975年,刚满21岁的范志诠,从兵团来到乌拉山发电厂。他丝毫没有在意环境的艰苦,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从1977年到1986年,他经常晚上上运行,白天利用工余时间参加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