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天建 《魅力中国》2011,(2):126-126
就业问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对于个人来说,就业乃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安居乐业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关键所在。对于社会来说,解决好就业问题,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论文主要探讨了影响甘肃省公共就业服务的障碍性因素,以期对于公共就业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就业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统筹城乡就业要求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在科学把握城乡就业发展规律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以实现良性互动和整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意义重大,不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实施再就业呢?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通过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用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来广开就业门路,实现社会就业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4.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象我们这样有13亿人口的国家,应该把解决就业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就业状况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对未来预期期望等等。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就业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关系千家万户,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据预测,未来5~10年我国每年平均需就业的人数为2400万人,而实际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000万个,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所以要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采取科学的方式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淮 《发展》2005,(3):16-18
下岗问题在很长时期内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实际上,目前下岗问题已经不是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就业压力并非是来自城镇劳动力。而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将近70%的农村人口对工业品的消费程度还是非常低的,农村市场还远远没有启动。显而易见,如果农村市场启动的话,我们应当不会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就面临这么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失衡。启动农村市场的答案其实人们很容易想到。启动农村市场,关键是农民的收入不能支持他们大规模消费城市生产的工业品。说到底,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终要靠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没有别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王隽 《中国经贸》2009,(22):148-149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促进就业成为今午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最大的民生考题。在这关键时期,我国要通过继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静 《辽宁经济》2006,(12):80-81
当前,对于中国面临的两大最紧迫的任务:一是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二是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失业下岗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在改革过程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走依靠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来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思路,充分挖掘教育在促进就业中的巨大潜能,就有可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9.
2010年.天津市经济发展总体向好,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新近毕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堪忧.解决就业问题是今后一段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一、树立和落实好科学观。要处理好“本”与“末”的关系。即要坚持以民为本,妥善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在推进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不能本末倒置。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改革决不能损害绝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就是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许经勇 《江苏经济》2003,(10):36-3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而在发展中壮大县城经济,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在就业问题上,中国面临很多不利因素,但我们认为一定能够最终解决好这个就业问题。怎么解决?就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千真万确。  相似文献   

13.
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这既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只有就业再就业搞好了,才能保证民心顺畅,社会稳定,才能真正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提出的“民心工程”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二二个代表”重要理论落到实处。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我们葫芦岛市始终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今年我们第一次常委会的第一个议题就是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做为2004年的“第一号工程”。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就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把社会劳动力就业纳入城乡一体化轨道,从总体上提高全社会的就业和收入水平。从这一意义说,它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切入口,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打破劳动力就业壁垒,完善城乡劳动和就业保障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立军 《发展》2001,(6):19-21
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首先要研究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问题,只有把这三个问题研究好、解决好了,我们的城市经济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就当前来讲,定西地区发展城市经济的切入点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城市再就业:问题突出任务艰巨中国城市进入21世纪,城市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任务日趋艰巨。再就业问题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城市改革发展的大局,直接关系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和会社会稳定的大局,我们必须引起充分重视。解决就业和再就业,从根本上要靠经济增长,但有的时候,经济增长却不能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眼下,我国就面临着就业弹性下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发展言论     
《发展》2005,(12):4-4
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在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强调,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落实“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好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同时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步骤地提高城乡统筹就业和劳动者素质,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透露,中国有1/5的城市人口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目前,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包括烟尘、酸雨、光化学烟雾、可吸入颗粒…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镇妇女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妇女就业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妇女就业的几个认识问题,就如何解决当前城镇妇女就业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和主张:一是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应把增加就业作为重点。二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消除就业上的性别岐视;三是要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城镇妇女就业的服务工作;四是女性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从全球背景看,失业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难题,创造就业已成为全球性发展的最大任务之一,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面临像我国这样的就业挑战。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比较充分而稳定的就业,既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各级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着手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去年召开的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促进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从进一步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到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积极促进就业政策的框架基本形成。显然,“就业优先”已从号召性的语言转化为可量化的行动计划。而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就一定能够逐步缓解就业问题,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20.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目前撰文指出,中国宏观调控的第一目标应当是降低劳动力剩余和失业率,宏观经济政策一定要调整到增加和促进就业方面来。在经济发展中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与GDP增长和财税收入增加的关系,统筹大企业发展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统筹技术进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发挥劳动资源密集和便宜优势及解决就业的关系。在战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