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风险和工程审计风险的含义 风险系一种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是指特定事件、措施或行动对特定组织产生不利影响或导致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工程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工程项目存存错报或有重大缺陷,或者是被审计单位工程投资管理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再大漏洞或未被有效执行等,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未能发现,且发表了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当反映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或未报告,且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新形势下,应当怎样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呢?我们认为,应当:  相似文献   

3.
一、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基本理论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检查风险(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上是指审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从而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一种审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赵宾 《审计月刊》2004,(3):44-44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内部审计人员经审计未能及时发现,且发表了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或结论的可能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当反映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或失察,且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责任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审计署“5号令”把审计风险的概念规范为“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存在着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基建工程结算审计中,其审计风险不仅来源于基建单位财务核算方面的重大错弊没有发现,而且还存在着施工方可能高估冒算的重大错弊没有发现,从而作出不恰当的工程造价的审计结论。  相似文献   

7.
审计署“5号令”把审计风险的概念规范为“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存在着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基建工程结算审计中,其审计风险不仅来源于基建单位财务核算方面的重大错弊没有发现,而且还存在着施工方可能高估冒算的重大错弊没有发现,从而作出不恰当的工程造价的审计结论。  相似文献   

8.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21世纪以来,风险成为高校经营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在反映高校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中存在重大舞弊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且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履行的职责中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也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审计风险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审计实施的过程中,影响或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审计方法选择不当,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混乱以及不予配合等都是造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审计风险的存在,不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影响审计组织的信誉,审计人员自身也将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同时可能给被审计单位或有关人员带来损失。因此,如何防范审计风险,应引起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被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对其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由三大要素(或称三大子风险)组成;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以性。检查风险  相似文献   

11.
所谓社会审计风险是指社会审计组织或人员在执业活动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实际情况相背离的可能性,或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概率。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风险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报表事实上违反了公认的会计原则或国家有关财会法规,存在着重大错误,但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表达公允,并据此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二是从被审计单位或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性表明其中存在着重大错误,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发现。这种职业风险不但直接影响审计的质量,给委托人带来经济损失,而且还严重影响社会…  相似文献   

12.
王利 《现代审计》2004,(5):44-44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对具有主要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的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在新形势下,应当怎样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呢?笔者认为应当:  相似文献   

13.
对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解释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审计实践中,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作出的审计结论与真实状况产生差异,或由于审计人员作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从而受到利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都可以纳入审计风险的范畴。一、审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审计风险缘自审计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因审计方面由于易变或未知因素导致的不肯定状态,它可能引起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审计人员判断结果背离,因…  相似文献   

14.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制度性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洪江 《四川会计》2002,(10):39-40
现在一般将审计风险(AuditRisk,简称AR)定义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同时将审计风险归类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所谓固有风险(InherentRisk,缩写为IR),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所谓控制风险(ControlRisk,缩写为CR),是指某一账户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所谓检查风险(DetectionRisk,缩写为DR),是指…  相似文献   

15.
一、审计风险的概述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在新的国际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被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综合风险,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原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职责过程中.因对特定事项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和审计评价而承担责任或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形成原因分为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一)外部因素。一是开展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完全依照组织部门的委托来进行审计.没有选择的余地.是完全被动地开展审计,缺乏主动性,这就极易形成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17.
所谓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难以预料的一种不平常的危险。因此,审计风险可理解为审计领域中存在的一种不可预料的风险。国家审计风险是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后,由于所提出的审计意见或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恰当或不正确,而给国家审计机关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国际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师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的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底公布的第9号《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笔者考虑,可以将审计风险理解为两部分: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即对存在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二是审计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9.
应宏亚 《工业审计》2004,(4):24-25,23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无意地对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的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责任的风险。明确这一概念必须清楚,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是审计风险产生的主体,审计风险的本质表现为无意地发表错误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审计风险模型已成为审计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新审计准则出台后,审计风险模型有了较大的变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将原有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直接综合为重大错报风险。但是笔者认为.基于审计风险的定义,重大错报是审计风险存在的基本前提,而不是主要因素。本文不考虑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公允表达但是审计人员审计报告出错这种可能性。另外.针对国内外的一些案例,还应该关注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审计人员检查出了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但是在发表审计意见时不予披露。为此本文认为审计风险模型中应加入报告风险。笔者通过博弈论模型证明了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