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论上农业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很多,但评估实践中只有一种方法应用最为广泛,即收益现值法。首先阐述了农业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农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概念,接着在对收益现值法的概念、评估模型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评估实例验证了收益现值法在农业无形资产评估实践中的应用,为评估人员更加合理的运用该方法估算农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及特点,介绍了发达国家高校无形资产有效转化模式,并指出中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此,提出增强无形资产保护意识、完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法制保护体系、规范无形资产管理、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的人本管理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知识和智力所发明创造的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为主体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显得尤其重要,它关系到企业及其相关主体的利益。无形资产评估是指经国家认定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根据特定的评估目的和评估对象的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对被评估对象(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定和估算的一种动态化、市场化的社会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4.
以知识和智力所发明创造的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为主体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显得尤其重要。它关系到企业及其相关主体的利益。无形资产评估是指经国家认定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根据特定的评估目的和评对象的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对被评估对象(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定和估算的目一种动态化、市场化的社会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5.
作为创业企业最重要也最具价值的经济资源,无形资产如何折股和交易引起业界的关注。本文从分析我国创业企业中无形资产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创业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特殊性,提出须对现有无形资产评估相关法律所作的修改,以及改善现有无形资产评估相关立法及管理体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无形资产定价方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东  杜婷 《财经研究》2004,30(7):130-136
由于传统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方式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存在着种种缺陷,而无形资产本身又具有实物期权的特点,因此,文章以企业的专利权为例分析和探讨了无形资产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徐敢德 《当代经济》2009,(14):156-157
本文从无形资产的内涵及特点讨论开始,然后论述了无形资产的评估考虑的因素,最后主要探讨了无形资产一般的价值评估方法,提出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主要采用收益折现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能及时做好乡镇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工作,武进市政府规定总资产在二千万元以下的乡镇企业,由各乡镇政府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估,评估的范围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根据市政府的规定,我们西夏墅镇在做好有形资产评估的同时,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也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索。 对乡镇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首先碰到的是认识问题。由于评估任务重,时间短,专业人员又少,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有的乡村领导和企业厂长认为,我们乡镇企业是“初级阶段”,没有无形资产可评。针对这种认识,我们请专业人员向乡村、企业领导反复宣传评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国内外知名企业无形资产不断升值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典型事例,使大家认  相似文献   

9.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说明企业对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视,所以,正确合理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无形资产内涵的论述开始,然后分析了无形资产的特点,最后对无形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了重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资产评估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涉及行业越来越广,技术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2001年,财政部就无形资产评估印发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至此,无形资产评估彰显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从中国无形资产评估的产生与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技术类无形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娜 《经济论坛》2003,(2):51-52
一、无形资产评估的特点及与现有评估方法的矛盾(一)无形资产评估的特点首先,无形资产评估对象的复杂程度高。无形资产评估的对象主要是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商标、商誉等知识产权项目,每项评估的对象都是单一的、特定的,而不是成批生产的,因而个体差异性很强,即使是类型相同的无形资产也有各自的不同因素,这就使得评估时很难在资产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参照物。特别是对技术商品而言,更具有个体唯一性的特点,即一项技术一经问世并取得社会的承认,他人就无需重复研制或生产了,否则便是浪费,这种劳动浪费社会是不予承认的。因此技术…  相似文献   

12.
无形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传统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从根本上来说存在一些其本身固有的缺陷。由于无形资产具有期权的特性,基于期权定价的无形资产评估既避免了传统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缺陷,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起到了创新作用,从而在无形资产的评估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期权定价模型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分析,也许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为无形资产的评估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无形资产评估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丽英 《经济师》2011,(9):243-243,246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形资产占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强,无形资产的经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而无形资产评估目前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张樊  王冲 《经济与管理》2005,19(10):73-76
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结合无形资产特点,对中国部分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无形资产投资前提、投资额及投资时机进行了研究,以此来构建一个无形资产投资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对技术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结果的不信任,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评估师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技术型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在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业务中,在选择评估方法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当前无形资产常用的几种评估方法入手,深入分析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方法选择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无形资产评估原理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中国 《技术经济》2002,21(3):54-56
无形资产评估原理,主要从无形资产本质、评估目的、对象、假设、原则上进行阐述.现行的无形资产评估原理基本上套用资产评估的理论,因而抹杀无形资产的本质特性.尤其在对无形资产理论认识上的差异,使无形资产无所适从,因此,有必要对无形资产原理中的项目进行界定,以起到无形资产评估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融资,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而对无形资产评估值和质押率的认定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前降低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商业银行作为评估报告的使用者和审核人,除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外,还要对质押物权和质押物的价值进行认定。通过回归分析、模糊矩阵、一致性检验和期权定价模型等评估方法获得的评估结果,再结合商业银行实践中的质押率水平,商业银行就可最终确定其为无形资产提供的最终贷款额度。  相似文献   

18.
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与相关信息披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俊平  唐纯 《经济论坛》2003,(3):53-53,60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正值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知识经济浪潮席卷全球。从会计学角度来看,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较大,对有些高科技企业来说,无形资产的比重甚至位居企业资产的首位。美国资产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达23项,而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项,并且还有与日俱增的趋势。而我国在资产评估事务中运用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已有12项,而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得以确认和核算的仅有6、7项,多数无形资产在财务会计核算与报告披露中得不到反映,甚至目前市场中最稀缺的生产…  相似文献   

19.
无形资产评估的贴现自由现金流量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形资产的经营和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作为无形资产交易价格的基础——无形资产评估也日益活跃,本文从无形资产获得超额收益的特点出发,运用现代资产估价的中心思想,具有很强可操作性和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郭洁 《技术经济》2006,25(8):115-118
无形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竞争实力。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是无形资产转让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现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大多仅考虑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现值和未来收益现值,而忽视未来投资时机的最优选择问题。实物期权方法是对传统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本文介绍了典型的实物期权模型以及运用实物期权进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方法,分析了这些方法的利弊。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简便的运用实物期权理论进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方法,期望能为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