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沈德新 《活力》2011,(12):230-230
灾难性事件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难以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面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相似文献   

2.
保险业在国家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机制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当前国家公共安全事件概况 国家公共安全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中国的公共安全问题十分严峻,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GDP损失高达6%,每年因公共安全事件使20万人口失去生命.这中间首要的问题就是安全事故率居高不下,屡屡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更具突发性、灾难性和社会危害性.1990年至2002年,中国安全事故总量年均增长6.28%,最高时增长达22%.  相似文献   

3.
许方丽 《价值工程》2010,29(33):95-95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目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典型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能否及时处置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是对我们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因此,各级领导要认真研究和分析群体性事件的特性,用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看待和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突发性事件的突然性、破坏性、紧迫性、持续性等特征,决定了当事企业必须及时应对,正确导向舆论,化干戈为玉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各类突发性事件发生概率更高、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强的阶段。为有效应对各类重特大突发性事件,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  相似文献   

5.
突发公共事件:绕不开的话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也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风险社会。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严峻挑战。一、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和特征突发公共事件是从公共行政管理角度研究危机的专用术语,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是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或状态。突发公共事件大都具有危机的特质,或者说具有向危机事件转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界都进入了一个各类突发性事件发生概率更高、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强的阶段.为有效应对各类重特大突发性事件,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也为建筑企业做好突发性事件的舆论应对工作提供了原则指导和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7.
周奕 《中外企业家》2009,(16):50-50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在经济建设中各种违反违规事件也层出不穷,此时更需要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两方面谈如何完善审计监督,同时深入探讨如何监督投资的效益,保证经济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追求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而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教育模式,则是21世纪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家治理就是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国家治理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主要体现为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治理既强调其阶级性,更突出其社会性。社会性主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职能的发挥来实现治理。  相似文献   

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追求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而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教育模式,则是21世纪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志超  谢远艺 《价值工程》2012,(12):133-134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既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高端服务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产业发展还是在产业转型都是如此。文章从深圳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反映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在深圳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促进作用,提出加快深圳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小康社会标准并且正在向发达国家的水平线靠近,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国家对于不同的地区要制定不同的执行方案。地方政府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论文根据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分析了地方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孙珍珍  陈进建 《价值工程》2010,29(33):113-11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分工的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服务业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服务业相适应的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也十分迅速并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渠道,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并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不同国家由于历史的不同,其国内民族结构也是不一样的,由此导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是影响民族内涵的一个重要诱因。纵观民族国家发展史,中国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与其他国家存在明显的不同。国外一般是强调地域而忽视民族,以地区代替民族;中国则不同,我们是先组成了多元的国家,然后通过一体的精神文化逐渐培育出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借由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交融,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动因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安妮 《价值工程》2012,31(21):328-329
中国传统文化悠久灿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针对我国是传统文化大国的特殊地位,我们认为,这是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应该牢牢把握"非遗"的生产性与可持续性方向,把文化的生产性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以提高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产业经济发展中培养更多后继人才,力求在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与改善民生中推进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林云霞 《价值工程》2010,29(19):31-31
交通运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它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产业。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就难以实现社会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富强等。本文分析了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阐述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因人口众多,电子电器产品的实际拥有量非常大,当这些产品被淘汰或换代时,产品废弃的数量同样巨大。如何有效地进行废旧电器电子的资源化回收处理,已经成为当前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及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分析了我国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市场机制及出台积极的经济政策,同时利用经济政策和利益驱动刺激回收市场发展,并加大绿色技术投入,使得废旧家电回收利用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但是,传统工业化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工业化,党中央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演变,经过了从农民私有权向集体所有权发展两个阶段。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演变与发展,客观反映了我国国家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认识集体土地所有权演变历史,对完善农村土地权利体系,推进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永明  王萱 《城市问题》2011,(10):60-64
威廉姆森(Williamson)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有关一国生产空间分布演变的倒U型假说,即一国或地区的生产集中度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本文运用我国1996-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对该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了这一假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生产集中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