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不仅取决于"马歇尔-勒拿"条件是否成立,还取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进出口价格传递弹性、汇率传递效应的持续性、汇率升值对进出口影响的过程等原因.本文根据2005-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情况和相关数据,从上述几个方面估计井分析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机制,并得出了调控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的对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5年1月--2008年6月的中国贸易收支额与人民币汇率的月度数据,时人民币升值是否存在J曲线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会降低贸易收支,但在长期有利于贸易收支,从而形成货币贬值才会出现的J曲线"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向莉 《时代经贸》2010,(8):83-85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不仅取决于“马歇尔·勒拿”条件是否成立,还取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进出口价格传递弹性、汇率传递效应的持续性、汇率升值对进出口影响的过程等原因。本文根据2005—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情况和相关数据,从上述几个方面估计并分析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机制,并得出了调控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的对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刘园  韩斌 《当代财经》2012,(11):101-109
东盟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协整方法,使用季度数据对中国—东盟5国的贸易收支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东盟5国实际GDP、中国实际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四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东盟5国贸易收支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东盟5国贸易存在"反J曲线效应",即短期内人民币升值会改善贸易收支。因此,中国和东盟5国的双边贸易收支状况可以通过变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调整。  相似文献   

5.
中国视角:人民币汇率与贸易顺差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裴长洪  郑文 《金融评论》2010,2(1):17-32
贸易顺差会导致汇率升值,这是许多人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得到的认识。近年来西方政界与学术界屡屡以中国贸易顺差为由要挟人民币升值。本文以1975年至2005年世界主要的46个经济体的贸易收支、外汇储备、实际有效汇率数据为基础.以格兰杰因果检验为基本方法,进行了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大样本检验,获得如下结论:贸易收支不能单独决定汇率水平。本文同时对均衡汇率理论及应用进行了述评,指出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按照西方均衡汇率实证模型测算人民币均衡汇率存在困难,其测算结果并不可靠。还指出:中国贸易顺差将长期持续,任何外国强权都没有理由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今后应以“大出大进”的方式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6.
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人民币升值可能造成的贸易收支效应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的升值带来了一系列的贸易效应。文章对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贸易收支、贸易条件、贸易结构以及外贸企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汇率改革给我国外贸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警惕人民币升值过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建英 《财经科学》2007,(6):105-110
近几年来,基于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和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呈加速上升态势.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后指出:中国的贸易顺差中隐藏着伪装成贸易的巨额资本流入,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将对我国经济造成灾难性打击.适当放宽长期资本流动,严格限制短期资本流动,降低出口退税率,激活我国国内B股市场和提高境内美元存款利率等,应是预防人民币过度升值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美贸易关系从无到有经历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收支越来越不平衡,使得近年来,美国一再对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以解决其严重的赤字问题.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是否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值得探讨.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来分析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对中美贸易收支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西方国家总是以中国贸易顺差为由要求人民币升值。可是人民币升值真的能解决贸易顺差问题吗?本文通过探析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的关系得出结论:虽然贸易顺差问题会导致人民币升值,但是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贸易顺差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利用EG两步协整检验法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人民币汇率期货与人民币汇率现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期货与现货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人民币汇率现货与人民币汇率期货之间有双向Granger引导关系.因此,从国外外汇期货与现货关系表现出的特点、数据与方法、实证结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特点,指出了现行汇率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在我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汇率制度的重新选择是我国汇率制度的内在要求,并对我国汇率制度选择路径进行了分析。指出从短期来看,“不可能三角理论”揭示了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是维持汇率的稳定;从中长期来看,资本项目开放是大势所趋,汇率目标区是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比较适合的汇率制度,也符合中国渐进式的发展改革道路;最后进一步从中心汇率和波动区间的确定、汇率干预等方面提出了实施汇率目标区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3.
田萍 《经济论坛》2004,(12):11-13
去年以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甚嚣尘上。2003年4、5月份,正值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非典”之时,先是日本财务大臣在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针对中国持续的贸易顺差和3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提出了“人民币升值论”。2003年6月中旬,美国财长发表谈话,称如果中国有意赋予人民币汇率更大的弹性,美国将表示支持。在此之前,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曾称中国的汇率制度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论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9月初美国财政部长斯诺访华,使得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趋势与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从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内在缺陷分析入手,通过比较研究,对“两级刺”在中国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并对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基本思路,并对新的人民币汇率体制下相应的配套改革及中央银行应发挥的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至2008年1月31日的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波动进行了计量研究,通过建立基于不同时间段汇率数据的门限自回归模型(TAR)可以看到,两年多来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存在门限的非线性特征,当升值幅度较大,即大于一定的门限值时,升值的冲击显示出更持久的延续性,体现出了升值预期的作用和升值不断加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舆论不绝于耳。美国由于其经常项目巨大的逆差,抛出了要求人民币至少升值10%的言论,欧盟也在不断向中国施压,屡屡制造贸易事端。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房地产泡沫仍未完全消除,与此同时,外汇储备积累过度,储备风险增大。对人民币升值问题的讨论带动了国内许多学者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估计与实际汇率错位的测算   总被引:81,自引:5,他引:81  
基于均衡实际汇率理论 ,本文应用多种经济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自 2 0世纪 50年代中期至 2 0 0 0年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状况 ,估计出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 ,进而测算了实际汇率错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在计划经济时期 ,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被高估。改革开放后 ,均衡实际汇率长期处于贬值状况 ,现实的实际汇率长期被低估。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特别是 1 997和 1 998年 ) ,人民币实际汇率出现了明显的高估。 1 999年这种高估状况得到部分缓解 ;2 0 0 0年出现了根本性好转。在现实中 ,1 999年以后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大部分受货币冲击的国家最终被迫放弃中间地带的汇率制度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开始出现并且得到了理论界的关注。选择"角点汇率制度"而放弃采用"中间汇率制度"是政府的最优选择。同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选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重大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基准汇率一直处于单边升值的态势.从宏观经济特征和模型实证分析中可以得出,虽然"汇改"后人民币货币篮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在逐渐增强,但主要还是参考美元汇率来进行调节,属于"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