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Rong基总理在今年“两会”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村“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十五”期间,要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充分认识到“三农”问题的紧迫性,并下决心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青海财会》2002,(3):17-17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购买力,是扩大和培育内需十分重要的方面,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作为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一切政策都要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依靠科技进步,放手依靠农民改变落后面貌,“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张春霞  滕玉龙 《活力》2011,(3):74-74
我国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国家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春霞  滕玉龙 《活力》2010,(23):79-79
我国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国家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巴蜀质量跟踪》2003,(7):38-39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  相似文献   

7.
三农点滴     
《乡镇论坛》2010,(10):4-5
<正>政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相似文献   

8.
农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工作的永恒主题。我省各地的实践充分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领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主要做法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组织推动。为此,我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千家万户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帮助农民进入市场、适应市场、发展生产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以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大幅增加财政支农资金为标志的"以工补农"政策已开始全面展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已把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作为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基础地位的加强和巩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农业和农村经济如果停滞不前,或不能随着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地前进,就要导致其基础地位的削弱。我国连续几年农业的丰收,出现了主要农产品的“过剩”现象。粮食和棉花等卖难,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收入受市场的约束很大。只靠增加产量,靠外延型扩张来增加收入,路子已越走越窄。要开辟农业增收新领域,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就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转道上来。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危农业、农村、农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农村稳定,才能真正使中国的社会稳定,政治祥和。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发挥民族特色。中国很多独特的东西,都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那里,这些东西在与世界接轨中,都有着巨大的价值。如果农民收入跟城里差距悬殊,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好形势就难以保持,代表东方文明的民族精华的保存、发展、壮大也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2.
“从2006年明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到2009年将‘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五个重点内容之一,这样的部署极具深意。”有关专家近日就农业发展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同时,目前中国农业仍处于向现代“爬坡”的阶段,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和打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201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为重点,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加快县域镇域经济发展,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切实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着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李嵘 《活力》2003,(10):6-7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努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5.
《乡镇论坛》2009,(4):6-9
本刊讯2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中央一号文件)。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6.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作为农村经济主体的乡镇企业,应在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导,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为方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农村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吉林省村级债务十分沉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危及农村社会稳定、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干群关系的一个突出问题。研究吉林省村级债务问题,对积极防范和治理村级债务风险、维护农村稳定、推动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的情况下,今年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国家除了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外,更将把加大“三农”投入、增加农业补贴等作为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渭南市临渭区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紧紧围绕粮、果、畜、菌、劳务等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扶持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区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稳步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初步成为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不可缺少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闲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