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诗经》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后世赋予了它多种文化意蕴。但"诗三百"的原始形态,是以礼用为核心功能的。本文从它的产生缘起与过程,《诗》与周代礼乐政治的关系:西周末期前的《诗》与礼乐精神的体现和结合,西周以后的《诗》与礼乐精神的道德教化,春秋赋《诗》对《诗》的诠释与应用等几方面分析。春秋末期,孔子把《诗》由庙堂仪礼衍化到道德修养方面,并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不仅继承了《诗》的礼用教化功用,而且把它扩展到对理想社会的构筑和道德修养的完善层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之。本文旨在从《诗》的产生过程和演变历史,以及孔子的诗教为出发点把握和论述《诗》在先秦的礼用本质和嬗变。  相似文献   

2.
朱休度是秀水派的代表诗人,其诗独具特色,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类:为百姓代言之作;为朋友赠题之诗;为闲情吟唱之曲。在诗歌创作手法上追求多样化,主要表现在集句、以文或议论为诗、炼字、虚词、叠词、幽默与自嘲、民歌化等技巧的使用方面。  相似文献   

3.
刘瑾《诗传通释》又称《诗集传通释》,是元代诗经学中的重著作,它以阐发朱熹《集传》为己任,具有鲜明的理学色彩。现存《诗传通释》有元刻本、明刻本、《四库全书》内府本、日本文政刊本四种,上述四种本子对整理校勘《诗传通释》有极大意义,本文拟对其版本源流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4.
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人们就很少注意诗歌的别的用途.其实,我们只要稍稍留意前人的诗话以及野史笔记、民间传说,就会发现诗的作用远非如此简单.诗歌,有时可以帮助警方破案,有时可以救国;诗可以用于军事,可以让人仕途得意;诗可以使人仕途坎坷,甚至命归黄泉;诗还可以使人免祸,又可以帮人了却官司;诗除了给人带来盛名,还可以促成爱情,成就姻缘;诗可以用来作为杀人的借口、求生的资本;诗又可以为民减负,可以作为拒贿的盾牌;诗还可以用来告状,还可以有助于产品推销;诗可以有用于产品推销,还可以用于表扬、批评和规劝.  相似文献   

5.
萧统主编的《文选》共选录谢灵运、颜延年等十一位诗人的二十三首游览诗。这些诗的主题纷繁复杂,成因多样。文章通过对这些游览诗内容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保己修身、志向怀抱、歌功颂德和孤寂哀伤四大类主题,并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深入探讨了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以李商隐《无题》诗的用意作为切入点,结合其感怀诗、政治诗篇及政治命运,指出《无题》决不是简单的爱情诗,而有更深的思想旨趣,即寄托了作者高远的怀抱与深广的忧愤。其次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作者为何以及如何曲折言志。  相似文献   

7.
《千家诗》是蒙学经典之作,自1932年蔡廷干将《千家诗》西译以来,共出现了六个英语版本。蔡廷干、许渊冲、比尔·波特出于不同目的所做的翻译,展示了中国传统典籍外译的进程,体现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逐渐加深。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祖。反观日本汉学家的经学研究,从国际视角重新认识我国的经典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太宰春台是日本江户时代重要的汉学家,他的《诗》学观,代表着十八世纪的日本《诗》学研究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古诗撷趣     
圣晶 《新智慧》2005,(8):I0002-I0002
一、巧改严诗 明代奸臣严嵩当权时,民间有人把《神童诗》头八句改成一首五言诗。原诗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相似文献   

10.
借助“抽象的形象”,以议论入诗,表达复杂、独到的人生体验,这是苏轼诗艺术方式的特质。《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把径直的议论与实景回忆前后交融,取譬精警,形象生动,塔称苏轼哲理诗作的代表,而他那种超脱通达、乐观自信的精视风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诗经》的重要地位及《诗经》的西播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诗经》的翻译和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时代特点和对《诗经》翻译的不同要求。随着翻译及研究的深入,《诗经》翻译这座崇高而带有神秘色彩的圣殿一定会焕发出更加辉煌和绚丽的光彩并为西方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钦州汉族情歌与《诗经》情歌一样,都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但地域的不同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表现形式看,《诗经》情歌体现出阴盛阳衰的特点,钦州汉族情歌则是阳盛阴衰;从艺术形式看,《诗经》情歌篇幅较长,多以重章叠句出现,钦州汉族情歌则篇幅较短,多以双关谐音出现;从语言上看,《诗经》情歌用语雅致,没有方言特色,钦州汉族情歌用语通俗,体现鲜明的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诗经》中的部分婚恋诗为对象,通过分析它们所表现出的当时的婚恋习俗与观念并予以分类,探究了春秋时期人们的婚恋习俗与观念。  相似文献   

14.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诗经·邶风·击鼓》的一章,但对于"死生契阔"的解释,历来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无定论。笔者认为这句话的合理解释应当是"死契生阔",而非的解释为"生死离合"。  相似文献   

15.
《诗经·秦风》是秦人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其中突出地表现了秦人的尚武精神。诗中既有对秦人武器装备的武力炫耀,也有对秦人精神风貌的武威张扬,还有对秦人军事训练的武艺激赏。而这种尚武精神为自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鲜活的血性因子。  相似文献   

16.
《诗经·邶风·泉水》在具体内容的理解上,前人多以虚幻二字解评之,但与诗意的真实表达颇难契合,需要对全篇在思维线索方面进行重新理清。全篇的思维线索展现为情由—情事—情思,以抒情为缘起,即情绪特征的提点,也是情感萌发的起点,因情生事;以情事铺展为过程,展现出嫁路途中的也是平生第一次对家国的眷恋,甚至是归去的冲动;以抒发情思现高潮,在无奈的叹息中结束诗篇。诗歌艺术上的示现和分合错落的运用体现诗歌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孟子"知言养气"历来众说纷纭,其间包含对孟子与告子之不动心的理解分歧,更包含对知言与养气的多种认识,正确辨析这一命题对理解孟子思想至关重要。文中通过细心辨解,认为告子接近于名家者流,而孟子知言养气说本质上是一种意志型、伦理型修养学,是对舍生取义之信仰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村惕斋是日本江户初期著名的汉学家,其《诗》学专著《笔记诗集传》在朱子学占主流思潮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姿态。于朱熹《诗集传》既有全面继承又力求突破,反映出建国初期的德川幕府《诗经》学发展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9.
比德观是我国先秦儒家创立的自然美观。它的形成有赖于殷周文化转型,对《诗经》比兴手法亦有所继承。比德观创立后,对我国文学创作与民俗工艺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