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秀玲 《经济师》2004,(9):113-114
文章对西部地区非农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认为西部地区非农化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水平低 ,关键是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非农化的道路选择是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以及剩余劳动力的外流化。  相似文献   

2.
首先,把农村宅基地非农化制度作为整个农地征收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这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住宅在农民社会保障中的作用远次于农业用地,彻底放开农村宅基地流转不会影响农民正常生产和生活;住宅是农民最大财富,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丽艳 《经济师》2005,(8):40-41
农民非农化转移是我国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我国农村的小康建设中至关重要。文章在比较分析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民非农化战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三阶递进”模式是实现我国农民非农化转移的现实战略选择,并阐述了实现这一战略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新华  许辉 《当代财经》2002,(12):6-8,12
国内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农民需求不足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农民收入偏低又是农民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郊区农村属于被动加入城市化行列,由于郊区农业边际收益高,农民非农化水平相对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城郊农民违章搭盖带来的收益,增加部分农民自愿待业的倾向,推进郊区农村城市化,需广辟农民非农化途径,鼓励农民发展第三产业,把处理农民违章建筑与允许农民集资建设“外来人民公寓”和农民的劳动就业联系起来,促进郊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就业。  相似文献   

6.
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政治性的问题,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不仅要排近忧,更要解决远虑,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业领域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症结,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减少农民才富裕农民,加快乡镇同和体制创新,积极稳妥地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是实现我国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和农村人口的城镇化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杨志荣  吴次芳  刘勇 《经济地理》2008,28(2):286-291
将农地非农化过程带给地方政府的效用划分为制度收益和发展收益,通过比较制度收益与发展收益对东、中、西部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以判别驱动地方政府推进农地非农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东、西部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表现为制度驱动型,制度收益对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大于发展收益,而中部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则表现为发展驱动型,发展收益对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大于制度收益。中央政府要达到控管农地非农化进程的目标,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以经济管理手段来约束东、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违规谋取制度收益的行为,引导中部地区地方政府节约与集约利用非农用地。  相似文献   

8.
青年农民群体的非农化以“离土又离乡”为主,在城镇定居是青年农民群体现阶段最大的利益诉求。就业、定居、子女教养和父辈养老压力等成为这一时期困扰青年农民的主要问题,也是严重阻碍大部分青年农民在城镇扎根立足的“绊脚石”。如何应对青年农民群体的职业非农化,帮助已经实现了职业非农化的青年农民顺利融入城镇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农村人口就业非农化转移的主要空间和根本出路在城镇。我国农村城镇化也开始引入市场机制,选择了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人口非农化的战略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实践背景之下,"三农"问题的长期存在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农村的贫穷在于发展资金的缺乏,农民的贫穷在于发展权利的流失,所以,从制度层面保障农村发展资金的通畅和农民发展权利的取得,切实维护农民金融发展权的实现,是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最现实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7.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