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以及2003—2007年我国29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对2003—2007年我国制造行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计,并对FDI在不同制造行业内资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FDI产生的技术溢出促进了我国制造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由于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因此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在不同的制造行业中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3.
使用1995—2008年中国长三角地区和吸收FDI较少的7个省区的数据,研究了对长三角地区的FDI对吸收FDI较少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吸收FDI较少地区本地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长三角地区吸收的高质量FDI对吸收FDI较少的地区有正技术溢出效应,但该技术溢出效应受到空间距离和当地承接能力的影响;吸收FDI较少的地区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有助于吸收来自长三角地区FDI的技术溢出;FDI的空间聚集及其技术溢出效应的空间局限性是加剧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吸引的FDI有助于其他地区获得国际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检验FDI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溢出和不同区间下技术无效率参数的边际效益。研究发现:FDI技术效率溢出提高了装备制造业整体的技术效率,对装备制造企业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溢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使改变所有权性质,产业集聚仍然对技术溢出有促进作用,但显著性降低;行业规模扩大和R&D投入增加均有助于该行业技术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作为中部大省,近年来引进FD(I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在逐步加大。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利用河南省近几年引进FDI和工业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DI对河南省工业部门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正技术溢出效应。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政府适当引导、鼓励研发活动、重视人才引进及使用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技术外溢、策略性选址与产业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寡头企业的策略性选址对形成地方性产业集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影响企业选址的因素很多,技术溢出和运输成本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文章建立了一个同时考虑技术溢出、运输成本和市场竞争的企业选址与产量竞争模型.研究发现企业集聚是完美纳什均衡,技术溢出是导致企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企业集聚既可能发生在运输成本最低的地区,也可能发生在城市的其他区位,前提是企业在该区位集聚满足"技术溢出效应"大于"运输成本效应";企业在运输成本最低点集聚的均衡产量最大且企业利润最多,而在城市端点集聚的均衡产量最小且企业利润最小. 相似文献
7.
扩展了以往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在古诺竞争框架下分析FDI进入东道国上下游双边市场时的关联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当FDI仅进入东道国的下游市场时,FDI产生的竞争效应会增加下游市场的总产出,从而增大对上游市场中东道国本土供应商的后向关联程度,且其增大程度与技术差距正相关;在FDI同时进入东道国上下游双边市场的情况下,上游市场的FDI会对东道国本土供应商产生挤出效应,且两者的技术差距越大,挤出效应越明显,同时会对下游市场中的东道国本土生产者产生明显的前向关联,上游市场总产出的增加使得中间产品的均衡价格下降,直接减少了下游本土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了其产出和利润,部分抵消了下游市场的FDI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1985-2007年世界107个国家SITC三位码分类下60多类机械设备进口数据,以出口品生产世界份额的相对权重,测度我国进口机械设备的技术含量和技术结构,并从产品层面构建进口机械设备技术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模型,检验进口机械设备的资本体现式技术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我国进口机械设备的技术结构不断升级,中高技术含量和中等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进口比重逐年提高,低技术含量机械设备进口比重持续下降。(2)发达国家源于资金和人力资本优势主要引进高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受资金、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的约束,则以进口中等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为主。(3)我国进口机械设备的资本体现式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但主要作用于非中性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在两岸关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台商投资大陆农业的步伐不断加快。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先进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理念的引入,促进了大陆各地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溢出效应显著,推动了大陆农业产业化和结构升级,带动了大陆外向型农业发展。两岸之间应不断加强交流与沟通,加速构建两岸农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全面深化海峡两岸的农业合作。 相似文献
10.
行业增长因素与我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本文利用2000年至2002年我国制造业320个四位码细分行业的数据,采用经验研究的方法,系统地探讨了行业增长特征对FDI在我国产生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行业增长特征确实是影响我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进而,行业增长特征对两种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影响因内资企业的国际市场倾向性的不同而不同。此外,研究进一步提示我们关注我国出口水平较高的行业中可能发生的FDI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下的IJV联盟生产被落后国家或地区企业经常采用,旨在获得IJV联盟生产中的技术溢出效应,以便在短期内低成本提升其竞争力。然而,由于技术保护或者只以非核心技术投入IJV,落后国家或地区企业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失去了对市场资源的控制能力,使其竞争力相对下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外资企业R&D水平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鼓励外商进行R&D投资以推动技术进步是我国利用FDI的重要目标,但成效与目标相去甚远。FDI企业的R&D水平低,这既与外资企业R&D动机有关,也与我国区位条件有关。利用27个省、市、区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经验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外资规模等与外资企业R&D水平正相关,而R&D人力资本、贸易体制的开放水平等与外资企业R&D水平反相关。R&D人力资本、市场导向、生产的本地化程度回归系数符号为负与现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13.
国际间的技术扩散通过进口贸易这一形式作为一个重要的溢出渠道,其效果已经越来越显著。我国的进口贸易通过国外研发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通过利用Lichtenberg & Potterie模型并加入人力资本因素对模型改进后发现,国内研发投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一般,国外研发投入对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FDI溢出效应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流通服务业FDI溢出途径入手,研究了FDI溢出效应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FDI溢出效应通过示范、竞争、产业关联和人力资源流动四个途径对我国流通服务业的自主创新产生影响。而本土流通企业通过企业的社会网络,利用自身的吸收能力消化外资企业的溢出成果并实现再创新。本文认为,要有效利用FDI溢出效应,提高本土流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改良产业政策等方面做出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需要流通企业更新观念、引进人才、提高自身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5.
FDI的技术溢出:经验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技术溢出是否存在及其影响因素两个层面,对FDI技术溢出的经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作出了相应的评述。在是否存在正溢出效应方面,由于采用的理论模型、计量分析方法、样本及样本区间等方面有所差别,国外的文献存在较大差异。而以中国为样本的研究则相对乐观,多数研究得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的结论,但地区差异较大,呈东部强、中西部弱的格局。在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方面,现有研究取得较多共识,主要包括:充分的市场竞争是影响FDI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或条件;技术差距或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影响或决定技术溢出的效果;经济发展水平或综合条件的差异使得溢出效应呈现显著的区域特征。与此同时,因变量的选择、模型的不确定性、行业的差异以及制度的影响是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技术吸收能力对技术溢出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1995—2009年中国省区面板数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95—2009年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实证检验了地区的技术吸收能力对地区获得的技术溢出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省际技术溢出以及来自进出口贸易、FDI和ODI渠道的技术溢出都是影响地区TFP及其分解变量——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制度因素、技术差距和吸收能力综合变量通过与技术溢出发生交互作用,对地区TFP、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非国有内资企业的工资溢出效应显著地高于国有企业,并且外商投资比重越高的地区或产业.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内资企业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差别越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Moran's I指数验证了区域不同层次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关性;借鉴知识生产函数,运用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计量模型,检验了FDI、高校和企业研发投入等因素对区域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DI对区域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均没有促进作用,甚至对较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具有"抑制、挤出或替代"的负面效应;本地区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均会受到相邻地区的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三类专利的影响程度从高到底排序为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和FDI溢出理论,考虑吸收能力和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了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分析框架。运用1995—2012年中国30个省级单元的面板数据,比较分析了基于吸收能力的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且各地区对FDI技术溢出的吸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不能充分地吸收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来提升能源效率。建议中国各区域实施差异化的引资战略、注重提高技术吸收能力,以增大FDI对能源效率的正向溢出效果。 相似文献
20.
对国内外FDI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大多数实证研究发现,FDI的行业间溢出效应尤其是后向关联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而行业内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或为负向溢出效应;技术差距、交流成本以及FDI进入方式是影响FDI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理论研究发现:适当的技术差距和市场容量能使FDI进入产生明显的后向关联效应,并增加上下游行业的产出,同时会促使跨国公司向本地供应商进行非排他性的技术扩散;中间产品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结构显著影响FDI后向关联溢出效应——这是实证研究很少涉及的部分,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