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文献进行了回顾.在我国1978-2010年的GDP和M2年度序列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文章结论:经济增长率和货币供给增长率是平稳的;lnM2与]n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货币供给变动是经济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这表明,在我国,货币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现状分析的综述 (一)货币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 高铁梅(2002)采用VAR和脉冲响应函数对1991-2000年的实际的M1、LOAN和GDP的季度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货币渠道比信贷渠道对于GDP有更大的作用;孙明华(2004)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白回归模型等技术,对我国从1994年第一季度至2003年第一季度期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找出M1、LOAN和GDP以及M2、LOAN和GDP之间的稳定关系,证明了目前在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而不是信贷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金投放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以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方差分解对现金供应量M0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金供应总量呈现持续增长的特点,而且增长趋势与GDP、CPI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相关性;协整检验结果表明,M0与GDP和与CPI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M0是GDP和CPI的Granger原因;M0对GDP增长的影响较弱,对CPI的影响很强.基于实证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了通过改善现金供应状况促进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我国1992年第1季度~2006年第3季度的数据,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Wald系数检验和HP滤波分析,检验了货币供应量(M2)争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协整关系.研究发现:M2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M2与GDP之间的关系显著正相关.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短期调控效果不明显,我国货币供应量具有明显的内生性.  相似文献   

5.
物价稳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本文应用Granger因果检验、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货币供应量(M1、M2)、外汇储备、汇率对物价(CPI)的影响,发现货币供应量增加是CPI上涨的格兰杰原因,对CPI的冲击比较明显;外汇储备增长不是CPI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对CPI上行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6.
梁力 《金融纵横》2013,(9):46-50
自我国货币调控机制改革以来,央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贷币政策框架在稳定物价和反经济同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货币供应量作为调控名义锚的有效性遭到诸多质疑,本文通过对1996年至2012年货币供应指标M 0、M 1、M 2及G D P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以探讨货币供应同经济增长间的相互决定机制以及M 0、M 1、M 2中哪个指标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1986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数据,运用图示法和模型检验,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中,M2与CPI存在较强相关性;在各时间阶段中,1997-2008年M2与CPI的相关性较1986-1996年强;CPI与M2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文章进一步对检验结果进行了阐释,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用1995~2015年的年度数据,综合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货币供应量M0、M1、M2与通货膨胀(CPI)的关系进行分析,分别从长期和短期视角得到我国各种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经济发展下通货膨胀之间对应的关联。因此必须增强对货币供应量的短期监控以及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关注,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9.
货币需求对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至关重要.用协整检验方法对中国1979~2003年间的长期货币需求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说明M1实际余额与实际GDP和1年期存款利率存在同积关系,M2与实际GDP和1年期存款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率存在同积关系,这表明实际货币余额与实际GDP,利率或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用误差纠正模型对M1和M2的短期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估计,表明在短期狭义货币的变化对收入的短期波动、上期通货膨胀率、上期货币需求的短期波动和ECM敏感,而广义货币需求的波动在短期仅受收入的短期波动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97年到2010年第3季度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以及CPI为样本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货币供应量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得出货币供应量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较小,并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新疆地区1994-2010年的税收和GDP的相关数据,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分税制以来新疆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税收与GDP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税收和经济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GDP是税收收入的格兰杰原因,但税收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杨丹 《金融纵横》2009,(7):8-10
本文运用1990-2008年的数据资料,对我国长期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国M1,M2与GDP,利率水平和货币化程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货币供应量的高收入弹性、低利率弹性和高货币化弹性说明我国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正确的,且以M1作为中介指标比M2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同向变化关系;现代货币数量论也强点货币作用的重要性,主张采用控制货币数量的方法消除通货膨胀。这种观点曾经与我国情况比较吻合。但随着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反常规现象。本文通过对1996~2013年CPI与M2的季度数据的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1996~2004年间货币供应是引起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但2005~2013年间二者关系发生变化,货币供应不再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然后对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高丽 《西南金融》2012,(5):35-39
本文基于现代货币数量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货币供应量M0、M1和M2与物价及产出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1优于M2及M0,但总体而言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不强,其原因是M1、M2的可控性、可测性及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在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1990~2005年间的数据,根据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因果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发现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进一步的脉冲反应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时滞为2~3年,对经济增长率也具有1 ̄2年的影响力。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安排下,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尚不具备,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6.
股价波动与货币流动性变化一直受到广大投资者关注,本文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上选取上证指数月度环比增长率作为股价波动变量,M1的月度环比增长率、M2的月度环比增长率和M1/M2的增长率作为货币流动性变化变量.实证结果显示五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它们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它们不存在因果关系.不存在因果关系原因主要有政策逆经济行事、货币幻觉、市场扩容、资产替代和市场不成熟等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央行2013年1月推出新型宏观调控工具SLO,货币政策工具已经越来越偏向定向化。新型工具的出现是否会改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本文验证的内容。本文使用2013年1月到2016年10月的月度CPI和货币供应量M2、M1数据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货币供应量不再是价格指数的原因,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8.
吴戈 《云南金融》2012,(8X):108-109
在划分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基础上,采用2006年1月至2011年9月的月度数据,将M1、M2同比增速对上证指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协整和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下,其变动幅度与股指之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且二者互为因果,M1同比增速对股指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9.
吴戈 《时代金融》2012,(24):108-109
在划分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基础上,采用2006年1月至2011年9月的月度数据,将M1、M2同比增速对上证指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协整和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下,其变动幅度与股指之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且二者互为因果,M1同比增速对股指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20.
郭峰  孟卿 《金卡工程》2009,13(11):276-276
M2/GDP是常用的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指标,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相对于GDP的比率M2/GDP不断上升,2003年高达1.63,居世界之首,而同期美国只有0.67,与我国经济水平相近的印度则只有0.6。本文主要从经济货币化进程、金融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