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转移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能否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道路,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大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巨大,素质较低。2003年,我国农业生产中沉淀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为3.6亿人,从农产品需求角度所进行的测算表明,我国目前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7亿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9亿人。而在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据统计,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5.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自治区土右旗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4.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9.2%。转移富余劳动力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为此,旗委、旗政府“三措并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城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打造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致富。 相似文献
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全面实现广袤农村小康的难题之一在于成功转移富余劳动力。要解决此难题,必须改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提高转移劳动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当前,针对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已逐渐开展并日趋受到重视,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笔以为,推进农村先进单位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投融资体制和教育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剧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选择。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对于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5,(2):31-31
河南省积极统筹城乡就业,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全省农村已有1411万人得到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4%,劳务输出总量居全国首位。 相似文献
7.
全面小康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解决“三农”同题是关键,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而农村全面小康的重点之一就是怎样有效地转移富余劳动力,对此,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进一步认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精神,对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8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乡镇工业蓬勃兴起,使一大批隐蔽于农业内部的富余劳动力实现了显性非农化转移,其转移速度以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农村为最快。1980~1990年,上海农村的农业劳动力比重由67.2%下降至30.3%,其绝对数则减少了114.5万人。 相似文献
9.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农村包产到户为标志的改革率先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90年代初期开始,市场经济的确立,彻底打破了区域、行业限制,农民务工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等多渠道的务工形式涌现,从事的行为涵盖了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总体而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在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农业比较效益虽然有所提高,但要增加农民收入,仍然还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 相似文献
11.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元经济理论,说明只有将农民转移进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以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预期收益与成本作为分析手段,从影响农民进城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两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真正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相似文献
13.
孙习稳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3,16(2):8-10,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和难题。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分析入手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进行了重新定位 ,并重点分析了其制约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加速小城镇建设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 ,促进农业开发 ,适度向大城市和境外转移劳动力等。 相似文献
14.
就业歧视与农民工福利缺失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工资比较模型测算了郑州市的歧视系数。通过对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两种不同歧视系数的比较和讨论,透视农民工福利缺失及其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揭示“逆歧视”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最后提出了加快改革、实行补偿性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等推动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会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化。本文通过计算农业从业人员和当前农业生产所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之间的差距,估算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并从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方面分析了其结构。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大约剩余1.1亿,其中,40岁以上的占50%,女性占55.37%,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42.96%。中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已难以满足当前非农产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的调查与分析--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阶段的转移应该将大中城市(包括输出地的县城)作为流向的第一渠道,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作为流向的第二渠道,因农产品需求和多样化带动的农村内部转移作为第三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压力,才能相对疏通农民工流向的整体渠道。为了论证这一点,本文选用安徽省阜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调查的特例,结合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本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关键,为此,本文首先论证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然后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于以乡村工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小城市为主导,从而逐步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究竟有多大--一个未来城乡人口适当比例的模型及分析框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减少农民数量,但对适度的农民数量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本文从对农产品的需求角度出发,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体相等为标准,根据目前状况和假设赶上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两种条件,探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后我国可能有多少农民,进而计算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许定久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2,15(7):35-37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进行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产业整合,实现规模经营,加快发展速度是地矿行业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结合湖北省地矿局的实际,分析了实施整合战略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整合战略的三个层次和形式选择,以及推动整合战略实施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雷武科 《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6,4(1):104-110
“三农”问题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前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在新世纪的前20年,在惠及千百万广大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需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从而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提供有力的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