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张道宏胡海青方志耕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涉及的范围广。科学地评价一个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也应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现在多数评价方法主要运用数据对比,对第三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一般性的...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文 《生产力研究》2004,(5):138-139,181
根据 2 0 0 1年统计数据 ,对湖南 14地州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并作了分类 ,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尚虎  刘道辰 《经济师》2010,(7):214-215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一种多指标下的综合评价,文章选取七个主要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聊城市八个地区的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以便明确认识聊城各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差异,有效地推动区域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亚辉 《当代经济》2016,(16):62-64
近几年,成都市青羊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本文以《2013年青羊区统计年鉴》中的有关第三产业的数据为基础,同时考虑到指标之间可能具有的某种相关性,为使评价结果客观、准确,便选择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青羊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研究,以提出有利于青羊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新区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梯度推移理论的指导下,东部地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抢先一步得到发展,1992年国家在全国兴建高新技术开发区时,中、西部地区才有了同样的发展机会。即使如此,青海、宁夏和西藏还没有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现有的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东部有29个、中部有14个、西部仅有9个,明显呈梯级分布。高技术开发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也是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向传统产业扩散的辐射源,是实现主导产业高技术化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手段。因此,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区…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国家的经济比较中,一般认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高低,可以作为衡量第三产业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依据,但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用同样的评价尺度去衡量各个省市自治区的第三产业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那就不一定恰当。在实际发展中,各个省市自治区的行业发展存在着侧重点不同的问题。因此,对各个省市自治区第三产业发展程度的衡量,不能仅看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高低,还必须  相似文献   

7.
区域发展水平的综合测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仲深  王春宇 《技术经济》2011,30(11):93-98,109
构建了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9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截面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论如下:我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各地区对各种金融工具的利用效率存在相对差异;各地区与其金融发展相匹配的外部环境尚待改善。最后,提出各地区应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及发展地区金融必须使之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作出客观的综合评价。同时,利用聚类分析对评价后的各省份按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划分四个区域。对各个区域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依据与评价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莫氏(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1978-2009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构成的时序特征及其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绩效。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78-2009年的31年间,年均增长率为26%,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中国农业仍然保持粗放型发展方式,目前主要处于低度粗放型阶段。在未来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中,通过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生态环境保护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湘江流域县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经济、产业、社会和资源四个方面,构建湘江流域县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选取1991和2008年为研究截面,对湘江流域县域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县域发展动态类型,分析其变化特征,揭示其格局变化的影响机制。依据2008年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和1991—2008年县域综合发展水平排名变化,将湘江流域县域划分为高水平增长、高水平下降、一般水平增长、低水平增长、低水平下降等15个基本类型。1991—2008年,湘江流域县域发展水平变化各异,随时间变化,县域发展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空间分布趋向集中。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历史基础、特色产业以及区域发展政策是影响县域发展水平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湘江流域不同类型县域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是指高新技术通过研究开发、产业化或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生产出高新技术产品,成功地进入市场,从而形成现实生产力的知识与技术密集、高效率与高效益的产业群。其主要特征是:高知识技术密集、高研究开发资金密集、高附加值、高增长率、高更新速度。实证分析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仇方道 《经济地理》2003,23(3):319-322,326
县级区域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基本行政地域单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贯彻执行的基本组织者和管理者。文章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县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通过对江苏省新沂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反映出该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合理,评价方法简便实用,得出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5.
西部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综合评价与地域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工作重点以"打基础"为主,对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重视不够。造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内部发展差异较为显著。特别是仍有部分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其发展存在特殊困难。现有研究缺乏西部内部小尺度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评判,也缺乏综合地域划分。文章选用改进熵值法对西部171个地级行政单位进行综合发展评价,依据地理空间一致性对特殊困难地区进行地域划分,得到七个集中连片地区。分析显示,各片区致贫落后诱因相对一致。并探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的一般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部地区人文发展的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圣云 《经济地理》2011,31(5):827-832
人文发展导向的生态效率研究是对经济发展观向人文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演变的响应。基于生态效率概念演变并对其概念框架进行人文发展导向的拓展,建立生态效率的概念模型便是这一响应的具体体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计算中部6省的环境负荷,进而对1990—2008中部地区省级尺度人文发展的生态效率进行定量评价,以此提出提高中部地区人文发展水平和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部六省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及空间结构系统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在利用AHP分析法以及嫡技术对中部六省旅游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认为河南省、湖北省为中部地区旅游发展的龙头,中部六省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系统.在进一步探讨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空间基础后,根据中部六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状况及旅游特色,提出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空间结构系统的构建应以7个旅游中心城市为一级发展极核,以八大跨区旅游圈为基本旅游延伸面,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长江旅游带等跨区域的旅游经济带,形成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多极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以1991年、1999年、2007年3个年份为研究时间截面,以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为数据源,运用SPSS和ArcGIS软件,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后发现:30年来,中国旅游业大体上可分为发达区、较发达区、欠发达区和不发达区等4类区;中国旅游业总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空间差异明显,且有拉大的趋势;发达区进一步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较发达区向东北沿海和中南部地区集中,欠发达区向北部地区集中,不发达区向西南地区集中;广东省和北京市旅游业发展最快,一直属于发达区,而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发展最慢,一直为不发达区。  相似文献   

19.
东北经济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荣成  张英 《经济地理》2002,22(5):589-593
东北经济区综合运输通道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必然产物,各级地方政府与东北亚各国未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热切愿望与建设交通设施的追求必然对社会生态系统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因此,东北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将是我们的长期研究课题。本文在综合分析东北经济区运输通道发展现状与特点的基础,对东北经济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对社会生态系统的下面与负面影响作了战略性与历史性的评价。进而从区域经济联系与国际合作开发的角度,探讨其未来发展格局及其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最后,提出了综合运输通道可持续发展所需注意的若干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与优化对策的典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龙花楼  李婷婷  邹健 《经济地理》2011,31(12):2080-2085
选取能源开发、粮食安全和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等问题较为突出的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中部传统农区和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区,分别对其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这三大典型类型区乡村转型发展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乡村转型发展受内在因素和外援驱动力的共同作用,形成各异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恪局,进而呈现不同的城乡关系,而城乡关系作为乡村转型发展优劣的重要衡量标准,反过来依此可审视内在因素与外援驱动力是否合理配套。②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呈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的城乡非均衡极化发展;中部传统农区呈现城乡低水平均衡发展;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其城乡系统呈现较高发展水平的均衡发展。③为了顺利实现未来各典型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应强调增强其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中部传统农区应侧重推进其产业分工协作与城乡土地资源统筹配置;东部地区则应注重培育乡村新型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