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地域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关系是紧密的,它们虽然在内涵和外延上各有侧重,但都指向城市之于人的印象和感觉,城市形象是地域文化的外显,地域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内核,二者互为表里。巴渝文化、红岩文化和抗战文化构成了重庆地域文化的主体,对重庆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庆城市形象应该定位为国际时尚都会、抗战记忆名城和山水森林之城,进而塑造起以城市理念形象、城市行为形象和城市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具有重庆特色的城市形象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兼论长沙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旅游发展应该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其一是挖掘城市文化内涵,营造城市文化品牌,凝聚城市文化精神,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容,扩展城市旅游的外涵和内涵;其二是围绕城市文化主体,紧扣城市文脉,强化城市文化整体包装和载体建设,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提高城市生态质量、文化质量和市民素质,优化城市文化环境;其三是建立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完善旅游咨询服务机构,发展"自助旅游"电子商务,实施网络营销,为旅游者提供便捷的职能化和全球化的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3.
城市旅游识别系统与城市旅游形象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理论引入城市旅游识别系统(CTIS)的开发和城市旅游形象建设中,阐释了城市旅游识别系统所具有的内涵、特征;分析了旅游城市建设城市旅游识别系统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意义;为建设城市旅游识别系统和城市旅游形象设计进行了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4.
城市文化既是都市旅游开发的前提,又是都市旅游持续发展的动力,特色城市文化既是都市旅游的精华,又是都市旅游的形象.都市旅游开发应该与城市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协调一致,着力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凝聚城市文化个性,打造城市文化精品,拓展城市文化空间,以优秀的城市文化打造都市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5.
一、正确认识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科技条件下人们有意识的创建行为,是不断进步的人类文明的产物。因此,城市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而归根结底是文化的。没有文化内涵与文明形象的城市只不过是杂乱无章的  相似文献   

6.
城市精神是对城市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的高度抽象概括,包括价值观念、工作方式、生活态度、精神风貌、思想道德、文明意识等等。城市精神既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精华的继承,也是对现实城市理念、城市建设、价值目标、人文风貌的概括和升华。在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下,一个城市表现出来的精神,既具有与其他城市一样的民族文化所赋予的共性,又具有自己所在地域文化培育出来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黄志刚 《全国商情》2013,(11):71-72
主题公园与城市旅游形象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影响。主题公园建设可丰富城市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形象,其发展成果可扩大城市旅游影响力,主题文化则利于城市文化传播,提升旅游形象;城市旅游形象提升为主题公园提供充足客源和主题定位选择,并可提高其知名度。本文以常州市为例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常州主题公园和旅游形象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主题公园与城市旅游形象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影响。主题公园建设可丰富城市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形象,其发展成果可扩大城市旅游影响力,主题文化则利于城市文化传播,提升旅游形象;城市旅游形象提升为主题公园提供充足客源和主题定位选择,并可提高其知名度。本文以常州市为例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常州主题公园和旅游形象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交通是城市发展、保障、运行的永恒主题,也是城市重要的基础功能和形象标志之一.上海作为一个人口多、地域小的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始终是城市发展中的主题和难题.  相似文献   

10.
主题性雕塑是公共艺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调适公共空间尺度、创造人文景观收益、促进城市文脉传承的作用及意义。滁州市舜山镇舜耕文化广场主题性雕塑景观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唤起城市居民的精神共鸣与文化认同,使公共艺术作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当代城市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类型,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涵及机制,结合安徽现有的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与沿淮城市群三足鼎立的局面,当前安徽省要从文化、交通、产业等方面优先发展合肥经济圈,由合肥经济圈的崛起联动皖江城市带与沿淮城市群,实现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南昌城市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全国,南昌要积极参与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的建设;立足江西,南昌要率先做强做大,并努力促成以南昌为中心的“赣三角”城市群的形成;立足自身,南昌要从城市性质、城市特色、城市经济定位、城市经济形象、城市文化形象等五个方面综合来考虑,将南昌打造成为一个个性鲜明和特色迷人的现代城市。  相似文献   

13.
三河古镇有着厚重的地域文化底蕴和饮食文化资源,旅游食品种类丰富且各具特色。三河古镇旅游食品包装设计,应构建以地域文化为品牌形象、融入历史风貌为创意元素、结合食品原貌特征的视觉表现、选择食品包装材料的可持续性以及食品系列化包装的创意策略,塑造蕴含三河古镇地域文化特征的旅游食品品牌新形象。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城市夜旅游悄然兴起,不仅拓宽了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而且对提升城市旅游品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合肥市应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突破制约因素的束缚,从发展规划、产品开发模式、政府推动等角度全面筹划夜旅游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这两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限制性因素:行政中心与区域中心不对称,发展速度与城市内涵不对称,文化底蕴与大都市形象不对称。这要求城市发展进程中从"大石家庄"视角出发,在京津冀大背景下规划石家庄城市体系,以正定、栾城、藁城、鹿泉(包括井陉),构建"一核四星"的城市发展格局,才能够形成"核心城市→次级城市→城市子群→小城镇团"的四级结构,进而大都市与腹地得到有效整合,以石家庄为核心的京南都市体系得以形成,石家庄的城市影响力得到强化,在京津冀鲁晋等大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城市化从来都是以城市群和城市为主体推进的。”因此,对改革以来中国的城市群思想加以回顾,并对新的城市群给予描述,有助于理清思路,深化改革。但应注意到,并不能因为地缘相近就可以称其为城市群,相反,需要打破行政边界,逐步建立区域经济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建立立体交通体系;建立开放型的城市经济系统,强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实行资源节约型的城市群发展战略,力促新城市群的形成,带动中国步入现代化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17.
文化创意产业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再生的主要政策,它的目的在于增强经济基础,推广城市/地域文化,提高城市行销与竞争力。泉州老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尚处在发展阶段,根据泉州老城区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比较详细的发展对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经营中的政府角色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方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市政府间的竞争。城市要实现有效、可持续发展需要运用城市经营的理念。城市经营的内涵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它不仅仅是经济资本的经营,更重要的还包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经营。在城市经营中,城市政府应担当起城市发展的规划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服务者、社会保障制度网建立者、社会资本的培育者等多重角色。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许多城镇纷纷兴建文化广场。城镇文化广场可以传承地域历史文化,有利于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构建城镇文化生态,优化城镇土地资源配置,可以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有利于促进、繁荣地域文化市场,为城镇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能够增强城镇地域凝聚力与向心力。我们必须重视和大力进行城镇文化广场建设。  相似文献   

20.
“绥阳县—兴仁市”城市链是我国西南地区城市中“成都市—遂宁市—重庆市—遵义市—贵阳市—曲靖市—昆明市”城市链的重要段落,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西南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因此,前瞻性地探索“绥兴链”发展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需要依托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兴仁市等节点城市尽快形成中心城市团和过渡节点,将“绥兴链”发展成为贵州城市体系的主轴链,使其在西南城市群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展开分析,探索构建“绥兴链”的具体措施,基于区域经济学理论对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城市以及乡镇级中心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中心地之间的互动方式。研究认为,在建设“绥兴链”过程中需要依托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和兴仁市等形成中心城市团,并通过“息烽县+开阳县+修文县”“清镇市+平坝区”“镇宁县+关岭县”等三个过渡节点将区域中心城市连接在一起。在中心城市团和过渡节点建设过程中,需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将不同层级的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加强城市链、城市团的建设,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以及城市体系的顶层与底层间的关系,重视城市链的长度和宽度,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