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依法治国不仅要以法律制度为基础,更以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要件。对大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需从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完善评价机制、探索有效教育路径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2.
公共意识培育的研究要有明确理论进路和出路。其理论进路是明确区分公与私以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公共意识与公民意识、公德意识、公共理性及公共精神概念,并探寻公共意识与个人意识间的联结。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理论是路径模型,陌生人社会理论中的契约精神和法律精神是制度支持,信任和责任等公共理性则是价值支撑,这些理论提供了公共意识培育的出路借鉴。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建设呼唤新的精神文明。造就具有公民素质的一代新人不仅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公民素质是在民主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公民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有价值引导的文化过程使人从内在本质上成为公民。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科学发展观出发,公民教育应致力于主体精神、公共意识、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并从内容、方法和主体的教育文化过程等方面的协同性出发,思考和探索公民教育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论现代公民法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民法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根本目标是塑造公民的现代法治意识。要改变当前的法律教育导向,把法制教育转变为法治教育,使现代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转化为公民的内在素质;现代公民法治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学校基础法治教育、社区法治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实现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它要求每个公民时时处处都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养成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是中国公民缺乏公共精神的社会根源,因此发展公民社会以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是一较佳选择。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发展高质量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应该以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形象融入国际社会,这是必然的趋势。但公民意识的觉醒与理性的公民精神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此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20世纪90年代,随着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引进,作为公民素养之一的媒介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互联网借助其特有的先进技术,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搭建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强调整体精神、强调责任和义务、强调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个体与社会、出世与入世、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既有积极价值,也有不利因素。我们要吸收、创新、构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培育现代社会要求的大学生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需要有公民的伦理精神的支持.公民伦理精神的建立对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它能减少或避免因公共生活摩擦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伦理精神有了一定的生长和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当前,对于公民伦理精神的培育和提高,一是要建立社会信任,增强人际合作与凝聚力;二是要强化荣辱观念,营造扬善抑恶的道德氛围;三是要借鉴成功经验,推进和转化公民道德意识和成果.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美国社会成功打造"美国精神"、培养"美国公民社会的公民"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经验。研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理论、内容、路径和形式,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社会公德建设对和谐社会下的社会秩序、精神价值、公民的责任意识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社会公德建设在增进社会和谐、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资本循环的逻辑遵循反馈环机制,过度积累会导致危机爆发。资本空间化从地理扩张、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虚拟经济三个向度解决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危机。资本空间化的三个向度也蕴含着内在的逻辑悖论:资本既需要全球化的市场,又受制于本土化条件约束;资本既需要技术、组织方式创新构造新产业结构,又受制于路径依赖,面临固定资本贬值风险。资本既需要金融化创造的虚拟经济空间,又会面临金融脱离实业、催生金融泡沫的风险。中国当前要处理好全球化和区域化、产业结构调整与路径依赖、金融化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同时要关注城市化本身内置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简要分析社会福利筹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社会福利筹资的历史演变,从社会保险、优抚和社会福利救济、医疗卫生、教育保障和住房保障等方面重点分析了中国社会福利筹资的现实情况,特别是公共财政支持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发展建设的情况,并对中国政府财政如何支持社会福利筹资提出了基本的看法,分三种假设方案预测了未来中国财政对社会福利筹资的支持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其原因的诸多思考。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的根源,而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配置、文化认知与氛围、教育政策的制定等,构成了影响城乡教育差距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公民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社会历史条件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作为文化之行为主体的公民本身的素质、意识等等,都有着直接而深刻的联系。为适应中国社会变革的速度和步伐,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公民文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社会教育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社会教育部门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社会教育存在巨大的差距,社会教育发展与国家的高速发展失衡,其实际水准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没有全面地为国家承负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社会责任。如何探索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教育新思路等等,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详加论证和进一步探索,必须澄清认识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等教育机制改革引发了一系列“高校讼案”。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首先应当摒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行政主体身份的认识;其次,通过立法构建新型的关系,即明确高等院校和大学生之间的民事关系。  相似文献   

17.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愉悦性、多样性、持久性等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优势。高校应该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建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障,加强教育者言传身教,优化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传统民法理论坚持债权的相对性,债的相对性体现了债的对内效力,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则体现了债的对外效力,二者并不相悖。本文从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理论基础、构成条件、责任承担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证券民事侵权诉讼是一种公益诉讼,因为证券民事侵权行为所侵犯的对象是社会利益,同时证券民事侵权诉讼所保护的利益基本上也是社会利益。文章指出,证券民事侵权诉讼的主要价值有四:填补损失;威慑作用;协助监管证券市场;促进证券法律发展。文章进一步指出,我国现阶段鼓励证券民事侵权诉讼有以下特别价值:加强公司治理;增加投资者信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保障是20世纪人权运动和民生权利诉求的自然结果,其中包括罗斯福的四大自由、贝弗里奇的社会服务报告以及中国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二战以后,罗尔斯等人的哲学思考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保障向弱势群体的倾斜。自由资本主义导致的不平等和贫富悬殊需要依靠国家干预的力量得到修正和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