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90年代开始,就有人称深圳为香港的后花园,后花园的名词其实是“前店后铺”延伸过来的,前店是香港,后铺当然指的是深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年,越来越多人反过来称香港的北区为深圳的后花园。新一届港府上任后,新界东北发展计划在民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令“大陆富豪后花园”一词在坊间流传起来。  相似文献   

2.
刘艳涛 《环球财经》2010,(12):46-53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滨海。当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口号的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时.对于中国城市化来说,30年画了一个圆:起始于上海的周家桥,探讨于浦东的世博园。  相似文献   

3.
60、70、80年代,上个世纪三个时段出生的人构成了现今职场最美丽的风景. “6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压力; “8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误解; “70年代”呢?要在“60年代”和“80年代”的夹缝中寻求发展,他们也很无奈。[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将昏昏欲睡的渔村深圳变成中国首个“经济特区”,为外国制造商和本地创业者提供廉价土地和税收优惠。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周刊》2005,(42):55-55
陈木冠,男,现任彬富制衣(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80年代44办香港森美时装公司,成为欧洲名牌时装的生产基地。80年代未,在深圳创办彬富制衣(深圳)有限公司。90年代在香港设立进出口贸易公司,专营出口中国生产的纺织品和日用品。  相似文献   

6.
陈耀 《中国报道》2008,(4):61-62
谈论起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比较,就不得不说到深圳、浦东和滨海新区,它们分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龙头”。因而选取这三个点来比较无疑是最有利的。现在人们对所谓的“三大经济增长极”都形成了共识,这也能够很好地概括深圳、浦东以及滨海新区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深圳特区为代表的珠三角经济圈,改革开放率先发展,带动珠三角经济区,可以说形成了“第一极”。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今天的报刊杂志习惯称之为“80后”?今天,“80后”已开始走上社会舞台,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或者已走上工作岗位。“80后”有着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人迥然不同的群体特征,因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和关注。不少社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80后”正处于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型期,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少较为明显的缺点,但他们的昂然自信、富有创新精神,也是有别于60年代、70年代出生人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8.
微信圈流传一句话:(20世纪)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京津冀。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把珠三角带起来了,把“中国制造”带进了世界。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至上世纪末中国经济已不能满足于仅仅以世界工厂的身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她需要几个有资格、够条件面向国际的金融、贸易和经济都会城市,可以与世界进行经济对话,这便有了“90年代看浦东”。浦东的开放开发,带领了长三角的崛起,使上海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城市之列。而今京津冀一体化话题持续发酵,并在这个春天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一号工程,背后的驱动力仍然是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进阶的意志。  相似文献   

9.
《民营视界》2005,(11):1-1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早期,成千上万的老板们从“专业市场”淘到了“第一桶金”。但不幸的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专业市场的衰落,曾靠专业市场起家的老板们已再无能力走出专业市场。  相似文献   

10.
柳群 《广西经济》2011,(5):50-52
岑溪之美,美在经济敢弄大潮领风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岑溪人就敢于“吃螃蟹”,学习广东发展外向型经济,引来大批外商,在广西率先创办了40家“三资企业”,从“一条街道、两间杂货店”的贫困县城,一跃发展成为厂房商铺林立的新型城市,被誉为“广西的小深圳”。  相似文献   

11.
深圳自90年代初以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最为集中、最具影响的城市之一。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064.5亿元,与1991年相比,年均递增53.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1%提高到42.3%。深圳高新区正成为“创新的沃土,成功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上廿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发生“转型”巨变;80年代末,中国人开始膨胀“暴富”的梦想:90年代末,中国社会已经冒出了一批批“富豪”。他们光怪陆离的身影,有的走上了通往民族企业家的红地毯;有的则如行云流水,销声匿迹;甚至有的声名狼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人物     
《中国经济周刊》2006,(27):12-12
“2001年就可以跳过3G了。”;“新浪受重大影响。”;“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初看山东。”;“将垄断专利扔进了垃圾箱。”;“继续在丙烯酰胺的问题上纠缠,非油炸阵营迟早将走入死胡同。”  相似文献   

14.
波子 《中国报道》2009,(4):108-108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宝塔糖”专治蛔虫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宝塔糖”已经悄然不见了踪影。现在驱蛔虫可能是“肠虫清”主导世界了,每粒的价格在一块钱左右,一次两粒,城市人倒也不觉得贵。  相似文献   

15.
孙煊文,男,宇旭,又名旭峰、炬文,中共党员,汉族。1938年生于安徽。自幼随父亲学习书法,20世纪60年代得著名书画大师粕少其、林散之先生亲授多年。90年代在深圳从教书法多年,在书法创作中兼学诗文.临池不辍,注重学识修养。  相似文献   

16.
高云龙 《东北之窗》2013,(21):12-13
原本有成功的事业,不必为自己的幸福发愁。却在组织召唤下勇接重担。放弃自己原本成功的事业,放低身价。开始为别人的幸福而谋划。他们都有一个标签。是“共产党员”;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村支部书记”。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一部描写村支书故事的电影叫《艳阳天》,片中主题歌唱道:“群雁高飞头雁领,书记带咱向前走……”这词虽然有些陈旧了。这理儿仍不过时。  相似文献   

17.
1979经济特区     
《中国报道》2008,(12):54-54
如果说经济特区火起来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但经济特区的理念的提出,却是在1979年。就在那一年,中国打开了第一扇“窗”——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周刊》2005,(43):10-10
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正在北上。上世纪80年代,中国设立了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开始向珠江三角洲投资之后,于90年代通过开发上海浦东,带动了江苏、浙江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正在将发展的重心向华北和东北转移。  相似文献   

19.
徐家钏 《浙江经济》2010,(18):32-33
一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品牌,孔凤春带给我们的记忆有很多:慈禧用过的鹅蛋粉,也是杭州人口中的“杭粉”;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拿着小瓶子去“零拷”的白玉霜;还有80后洗完脸后,妈妈给我们脸上抹的珍珠霜……  相似文献   

20.
窦述 《发展》2009,(3):28-29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在农村拉开大幕。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农村改革是非常成功并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