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每条河流要有‘河长’!"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划定"生态红线",建设生态文明,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对比内涵已相对清晰的"耕地红线","生态红线"的相关制度及概念仍在进一步探索中。笔者认为通过"生态红线"与"耕地红线"相关基础性概念的比较与判断,进一步明确"生态红线"的概念、特征与操作对策,可为下一步开展"生态红线"的相关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3.
西部生态移民问题及中东部地区在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搞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技术和政策层面提出了许多观点.本文试图以西部农牧民"越穷越垦,越垦越穷"之恶性循环的内在逻辑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中东部地区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中东部地区在西部生态移民中的作用,以期促进西部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农业生态安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农业生态是个开放系统,这就决定农业生态安全建设与区域外环境状态有较强的关联度.全国生态环境高风险期的迫近和改革的深化,不断给我国农业生态安全建设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国农业生态安全建设也必须以新的思维应对形势的新变化.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我国农业生态安全建设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生态农场是运用生态学理论基础,全面融合农场内生态环境,实现人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自然有机结合,以最小的资金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人类活动、经济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辽宁生态农场建设为例,提出搞好生态农场建设的几个要素,并对生态农场建设案例进行效益分析,进而为生态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6.
文明发展到今天已不再简单地以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衡量,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文明",即生态环境存在与发展状态。生态文明时代以建设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基础上的人类文明为标志,人地之间形成平等、共生、共同发展的关系。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行使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权利,保障经济供给的同时,还应担当起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发展的责任,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制定国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整治的总体战略,促进形成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确保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以来,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江苏省农垦临海农场渔场在"二次创业"和建设渔业生态养殖园区中,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绿色有机"的原则,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优和渔业户收益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幸福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幸福是人们能否从生态环境中得到幸福的一种价值判断,是对生态环境条件和现实状态的客观判断,又是对生态环境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生态需求反映了人们对生态幸福的客观认可程度,也是人们对生态价值追求的主观心理体现;生态供给是产生生态幸福的客观物质基础。生态幸福指数是衡量生态幸福感的标准。生态幸福指数可作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标准之一。生态幸福指标体系由一系列与生态幸福有关的,反映生态需求和生态供给,涵盖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方面要素的三层次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阐释土地整治生态转型内涵,梳理土地整治实践较为超前的浙江省典型整治模式及生态转型困境,通过构建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理论框架并提出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的优化路径,助推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治生态转型以“两山”理念为指导,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治理,挖掘各要素蕴含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强乡村地域生态和文化功能,将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目标的融合,实现以“短、平、快”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土地整治向以生态环境改善和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为导向的土地整治进行转型。(2)根据运作方式、整治对象和重点的不同,浙江省土地整治模式可分为4类:“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引领”模式、“土地整治+传统古村保护”模式和“土地整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3)浙江省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的实践困境包括:土地整治工程措施改变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条件、土地整治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效益、“土地整治+”模式的复杂性影响整治效果。研究结论:土地整治应充分发挥作为管控土地利用转型重要手段的作用,通过重塑生态价值导向明确土地整治转型方向、分区开展生态工程因地制宜优化生态功能、健全绿色基础设施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优化土地整治生态转型路径,可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助力中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护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维护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环境永续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分析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成因要素为切入点,综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决定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可以促使生态环境稳定与脆弱的转化,必须通过保护与补偿政策规范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为。以转移支付为侧重点,综述国内学者提出的当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补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反思,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难题及产生的因素,并从地方法规建设、生态环保意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路径和措施,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中央关于"生态文明"的相关精神,成都市经过近十年的土地综合整治实践,已逐步由单纯注重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和耕作便利转变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保护乡村景观等多重目标。从实践效果看,主要体现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特点。生态保护建设农房集中居住区。通过建设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其更适合居民的生产与生活;通过改善和增设村庄内部公共设施,如绿地、街心花园、体育、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发展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坚实后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继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而近年来乡村生态保护失调,出现的相关问题也引起大众关注。文章以东北地区养殖农户生态补偿为例,从生态保护与农户生态补偿的耦合意义、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的研究对象以及其促进机制的推进方法 4个层面展开阐述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生态高值农业是在确保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内涵和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实现农业产业的高值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的农业高新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形势,黑龙江省在实现"生态高值农业"进程中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提出为建设黑龙江省"生态高值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厘清新疆生态资源丰裕度状态,横向探究区域间生态关系,是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生态足迹和空间分异性分析方法,对新疆14地区2008-2018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水平进行研判及时空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生态资源账户整体表现为"生态稀缺",在区域层面,仅有阿勒泰始终保持"生态丰裕",其他区域皆"生态稀缺"。(2)新疆生态占用过多而生态容量偏少是生态资源稀缺的主要原因,其中人均生态足迹"稳增长,趋好转",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微波动,缓增长"的变化态势。(3)北疆生态足迹"稳增加",南疆生态足迹"先增后降",耕地足迹与化石能源足迹分别是南北疆生态足迹的决定性因素;南北疆生态承载力均"先降低后增加",其中耕地承载力是南北疆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部分。(4)人均生态足迹整体由新疆中部地区向南北逐渐减缓,具有显著极化效应;人均生态承载力由北到南呈高低值交叉分布;生态盈亏由北疆东部向周边优化,空间格局各有差异。(5)新疆各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正相关性,存在空间关联效应,并随时间推移空间集聚度逐步加深,南北疆表现出不同的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6.
滨海区域生态系统不稳定,沿海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滨海地区生态区划是根据滨海区域区位、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要求,选取相应的生态环境指标对区域状态进行评价,并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生态单元的过程。文章以北戴河新区为例,从生态敏感性、建设用地适宜性和景观格局安全性等3个生态要素中共选取14个指标建立生态区划指标体系,运用GIS技术进行生态要素的空间分析,最终将北戴河新区分为生态涵养、生态旅游、生态服务和生态农业等4个生态主区以及15个生态亚区,并针对4个区分别给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宁夏生态扶贫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的目标和区域间存在高度重叠,需要兼顾减少贫困人口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生态扶贫是新时期一种新的可持续扶贫方式,其目的就是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扶贫效益,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通过分析宁夏生态扶贫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宁夏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移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示范带动五大生态扶贫发展战略。该研究对宁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是要让广大老百姓对好的生态有"获得感",也就是要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富民。[方法]构建"要素—制度—开放"的生态富民概念框架,根据3个维度指标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安吉乡村为研究对象,剖析安吉生态富民模式的演化规律,根据要素组合差异,刻画安吉乡村生态富民的典型模式。[结果](1)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安吉乡村富民模式具有动态演化特征,呈现了从非生态到生态、从政府到市场、从内生到开放的发展趋势。(2)安吉乡村生态富民模式根据其要素组合方式,可以分为5种模式,包括生态教育模式、特色乡居模式、景区依托模式、整合创新模式、生态示范模式。(3)安吉不同的乡村生态富民模式呈现自然要素向产业要素演化,人力要素从政府或集体主体向集体主体演化,资本要素从政府、社会资本、集体资本向集体资产演化的趋势。[结论]安吉不同乡村富民模式呈现要素趋同化特征,政府在生态富民中发挥了引导和推动作用,模式推广要考虑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武陵源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源是世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资源,生态安全是武陵源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生态环境状况与区域生态安全密切相关.通过对武陵源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演变状况的分析,评价武陵源生态安全状况,探求影响武陵源生态安全的敏感因子,并根据旅游需求和敏感因子承受能力,探讨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安全建设措施,为该区域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通过对其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认为农林牧业的发展可以是造成区域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区域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先进的可持续农林牧业不仅可以有效地修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系统,也可以构建优质高产、对环境友好和生态功能良好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可通过绿洲农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绿洲现代化产业链的建立等,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及其精深加工业,最终实现区域生态恢复重建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