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消费乏力、居民储蓄居高不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力。本文从消费储蓄行为的角度分析了居民行为的选择如何使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弱化货币政策效应,就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分析,并对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甘肃省1990-2004年期间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消费和人均储蓄进行定量分析得知,现阶段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受居民的收入影响较大,而受利率的影响较弱,从而推论出对居民收入水平影响较大的货币总量控制效果相对较为显著,而主要调节居民金融资产收益和成本的利率杠杆效应相对较弱,并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提升货币政策效应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的居民消费内需严重不足,居民普遍出现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现象,大部分居民都将金钱存入银行,这样严重制约我国货币政策的推行,影响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众所周知,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受到了我国居民消费行为以及储蓄行为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居民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就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基础研究——居民消费、储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居民消费、储蓄理论以及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理论,本文发现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消费升级出现障碍;消费供需结构不对称,面临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约束;受利率变动影响的支出占比不断提高;金融资产组合不断丰富,然而股票市场的参与面仍然有限。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由于中央银行作用于居民消费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多,致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选择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1978-2012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法对我国城镇、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都存在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且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于农村居民.在社保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提高城镇化率未必能有效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反而可能增加,最后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快速增长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唐彬 《时代金融》2013,(9):103-104
居民消费行为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起着决定性影响。本文梳理了自凯恩斯主义以来的重要消费理论,用明确的发展线条构建各理论之间的逻辑脉络,并从中总结出消费理论的研究重点与前沿问题。在此基础上,简单地提出针对性的货币政策建议,以期从理论角度完善货币政策规则。  相似文献   

8.
马春雨 《时代金融》2012,(36):122+152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分两个货币层面进行分析,以M1货币衡量的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以M2货币衡量的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为具体测度我国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传导效果及效率,我们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首先选取了相关的月度数据,进行简单处理,采用双对数形式进行实证分析。然后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居民消费与M1、M2货币均存在正相关,并且M1货币对进出口额的影响更有解释力。最后,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加快社会保障建设,正确引导公共预期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储蓄分流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政策工具,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动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新变数正不断产生。近几年来储蓄分流在我国的出现,不仅削弱了金融体系的货币派生能力,导致了货币政策的扩张和商业银行信贷机制的萎缩现象并存,而且加剧了我国通货膨胀潜在因素的积累。这已成为当前极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企业储蓄运行态势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了企业储蓄的定义,并根据1992年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探讨了我国企业储蓄的变化特点,分析了我国企业储蓄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促进企业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稳定增长,到2003年9月居民储蓄存款首次突破10万亿元。经济理论界不少人士对此忧心忡忡,认为储蓄过多和增速过快影响消费与投资,需要通过调控手段分流储蓄存款。本文通过分析储蓄存量与人均储蓄、收入、消费、投资、存差等相关因素,认为我国居民储蓄存量并不多,要接近较高层次的小康水平,应在21世纪初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达到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储蓄2万多元、总量20万亿~30万亿元;在政策上,只有努力扩大就业面,提高城乡居民预期收入,才是鼓舞全社会消费信心的有力杠杆;在理论上,过度渲染将储蓄资金驱入股市将潜伏巨大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3.
归纳山东省1995-2004年10年以来年度现金收支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现金收支的运行呈现以下几个显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杭爱明 《新金融》1995,(12):10-11
居民储蓄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经济变量,它一方面调剂着消费品市场的社会需求,同时又影响着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来源,关系到生产资金的投入,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在现阶段,我国银行很少对居民个人贷款,所以,居民是银行资金的净供应者。近年来居民储蓄在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进入九十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15.
龙少波  陈璋  胡国良 《金融研究》2016,432(6):52-66
本文研究货币政策、房价波动对消费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并确定货币政策与房价对消费影响的两条具体路径。研究表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对消费影响的直接路径,也存在房价通过货币政策影响消费的间接路径。而且,这两种路径对消费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的时变特征。但是,房价对消费影响的直接效应不存在,货币政策通过房价影响消费的间接效应也不存在。  相似文献   

16.
根据ECM模型分析工资对消费及储蓄的影响,可以得出城镇居民工资收入中储蓄倾向较大、消费倾向较低的结论。根据我国贫富群体消费倾向的差异,低收入应该是加薪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谢平 《金融研究》1993,(8):23-27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个人储蓄已成为90年代我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由此个人储蓄行为构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储蓄行为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是总量问题,即个人储蓄率,二是对储蓄结构的安排,即个人金融资产结构,这种结构安排一方面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货币政策。一、个人收入与储蓄总量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部分,就形成储蓄。储蓄分为实物储蓄和金融性储蓄,中国经济改革14年来,  相似文献   

18.
谢平 《金融研究》1993,(9):17-24
三、对个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分析个人金融资产结构是个人金融性储蓄的具体实现,它是个人持有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七和表八基本概括了我国个人金融资产结构变化过程,可归纳出七点结论。 1.中国个人基本没有金融负债(中国至今未办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个人住房抵押贷款1991年末余额仅200万元;在农村,农户个人向信用社、农行借款[生产性]1991年末余额为630亿元,因金额很少,不影响文中的结论),只有金融资产。个人金融资产累计余额1991年末已达13520亿元,约占当年GNP的69.1%。这一巨额个人净金融资产是人民40年节省下来的财富积累,其中有99%交由政府或国家银行保管,即是政府或国家银行的金融负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居民储蓄的持续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居民储蓄增长的原因,许多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本文试图从预防性储蓄理论出发,联系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和变革来解释这一问题。该理论认为储蓄的主要动机是预防意外事件,当人们预期未来收入不确定时,就会进行预防性储蓄。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居民预期未来收入不确定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