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保障基本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功能,但是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功能不强.本文探讨了失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以辽宁省为例,研究了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必然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如改革失业登记制度,实行企业征缴的浮动费率,实行递减式的发放方式和扩大失业保险的支出范围,以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飞速发展、产业更新换代频繁的今日,失业者越来越需要得到关注。失业保险制度是保障失业者权利的基础,实现失业者再就业是失业保障的最根本目的,在分析各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以失业不可避免理论和工资粘性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存在失业保险金支付激励性不足、促进就业项目缺乏、就业培训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就业导向型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何晶 《中国报道》2009,(3):52-52
中国报道: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什么? 吕学静:应该说,目前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工作方向是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水平。但我认为,从更长远、更宏观来说,我国失业保险改革的总体方向是要失业保险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三大功能三位一体地完全体现。失业保险制度比较完善的情况,是在出现经济不景气时,能够成为稳定就业、预防失业的第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4.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与就业联动机制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松  周江涛 《改革与战略》2011,27(3):180-182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就业产生了直接影响,并对存在设计缺陷的失业保险制度形成倒逼机制。国内学者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与就业联动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感性认识的起步阶段。如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使失业保险制度由保障功能为主转向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失业保险制度与就业联动机制,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从广东省劳动保障厅了解到,日前已下发《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当前失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企业大规模裁员问题,切实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促进就业、调控失业的作用,从而维护社会  相似文献   

6.
论失业保险制度模式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业保险制度模式的改革,应赋予其新的含义。未来的失业保险制度,应以关注失业人员个人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就业激励机制,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时代,结构性失业尤为突出,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不可避免,失业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对失业保险制度产生了怀疑。文章驳斥了废除失业保险制度的做法,提出了新的构想,即建立不同于传统的失业保险制度模式,强调关注保障长期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提供再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7.
失业保险对失去工作从而失去经济来源的个人起到了保障其基本生存条件的作用,对社会则起到了重要的"减震器"的作用,缓解了因失业而引发的极易激化的社会矛盾。除对失业者的生存保障外,失业保险制度对社会就业也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且从实际状况分析,失业保险制度对就业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正面的对转岗再就业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可能由于保险水平过度或保险方式不合理,形成一定的消极因素,从而影响到失业者重新就业的积极性。失业保险制度对社会就业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失业保险制度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主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失业现象已经成为了当前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失业保障现状.阐述了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的必要性。剖析了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促进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劳动者权益、减少失业和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失业问题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和新的特点,我国失业保险也显现出诸如领取条件苛刻、覆盖面窄、统筹层次较低等问题,严重的制约着失业保险的良性发展。面对我国失业保险所存在的问题我国未来失业保险的发展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10.
汪洁 《改革与战略》2012,28(5):89-9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失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中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失业救济、计划经济时期"统包统分"的传统就业政策,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待业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及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的演变过程。重新回顾60年来我国失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我们缓解失业风险、促进就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是在确保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待遇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再就业资金贴补渠道,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参保单位转岗培训,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接续社保关系,进一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能,用促进再就业的方式控制和减少失业。  相似文献   

12.
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的基本功能。通过对北京市失业保险金水平及支付的研究发现,目前北京市失业保险金存在水平较低、保险基金支出相对较窄和失业保险金支付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本文主张以需要和激励为基本原则,构建起与社平工资、最低工资及城镇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相关联的失业保险金标准决定机制,并建议采用失业保险金递减支付模式,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从而促进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失衡与保障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熙凤 《改革与战略》2010,26(2):154-156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事例并非罕见。而当今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市场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如果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承受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状况,亦即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使得失业的大学生不至于影响社会安定,则市场的调节作用将是有效的。而目前的失业救济和失业保险制度都可以暂时解决他们的就业危机,但两类保障模式存在着差异性。文章从当前就业市场失衡的现状入手,论证了将大学生纳入失业保险优于失业救济的保障选择。  相似文献   

14.
何晶 《中国报道》2009,(2):80-81
2009年北京市出台措施:降低失业保险缴费费率,扩大促进就业支出,以及进一步提高失业保险待遇,并希望失业保险基金在预防失业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失业保险基金存在着大量结余,这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也面临着巨大的保值增值风险。究其根本原因,既包括制度具体设计的问题,也包括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失业保险制度的调整改革,逐步减少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做到费尽其用、应保尽保,真正发挥失业保险保障失业、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6.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也给我国就业市场带来了强大的压力。因此,借鉴西方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改革我们的失业保险制度迫在眉睫。一要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立法体系;二要完善我国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三要扩大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四要建立灵活的失业保险待遇机制;五要建立特别保险金。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失业员工劳动权利,促进失业员工再就业,我市一九九0年实施失业保险制度,一九九六年制定《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保险费率按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一取。我市现行失业保险制度有以下特点:一是根据我市  相似文献   

18.
程开武 《开放潮》2006,(3):53-5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劳动保障各项法律法规的出台。近年来福建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较快,基本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覆盖多种经济成分,包含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大险种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日臻完善,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就业再就业从业人员和社会保险基金数额逐年增长。截止到2005年底,福建省全省城镇职工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330万、310万、264万、212万和150万人。  相似文献   

19.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及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失业状况。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却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创新理念,从拓展失业保险理论基础、促进就业、扩大覆盖面、改进缴费机制、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等方面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推动“两个条例”在我省的贯彻实施,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省人大常委会在今年5、6月份对“两个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看,我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失业保险工作认识明确,对宣传、贯彻、落实“两个条例”态度积极,措施得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2年,全省参保率达86%。失业保险工作的推进,促进了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形成,推动了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使多数失业人员生活基本有了保障,保证了企业和社会的基本稳定。实践证明,我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是成功的,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