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水玲 《魅力中国》2009,(36):144-145
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已经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利用手机移动通信网络延伸数字图书馆服务正成为图书馆学界研究和开发的一个新方向。本文阐述了将移动互联网服务应用于图书馆服务工作,探讨了手机图书馆服务模式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互联网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科技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已经离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更是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人们可以利用很多碎片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用手机进行阅读。上班的路上,在网上买东西,不会因为购物而浪费时间,现在的人们更偏爱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平台以软件的形式入驻移动端设备,以移动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端的电子商务进行营销互动活动。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达到快速传播的目的。互联网的优点有:成本低、信息传递快、便捷的互动方式。企业可通过数据分析找精准的找到用户群。  相似文献   

3.
市场动态     
《新财经》2007,(3):118-119
企业移动互联网安全为王58同城网(www.58.com)近期推出的“58移动生活助手”,是基于58移动生活平台推出的服务,可随时随地提供手机搜索、查询、发布实用生活信息。已开通GPRS功能的移动手机,只需通过登录wap.58.com就可以进入“58移动生活助手”,可通过手机发布信息,数百万互联网及手机用户可以同时看到,使信息遍及有线、无线互联网,充分扩展信息的覆盖领域。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图书的发展和普及使得图书馆的读者群和获取知识的方式不断扩大,以纸质印刷品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图书行业正在融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传播形式,数字图书在接入互联网的个人电脑和移动终端广泛使用的背景中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文章介绍了数字图书提升读者泛在阅读有效性的3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发展是泛在阅读的根本前提;网民人数众多是泛在阅读的受众保障;个性化泛在阅读,数字图书资源设计创新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微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在获取知识、 认识知识、 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拥有了新的便利渠道.数字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的主要发展形式,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必将由一固定的知识分享平台发展成为网络移动知识平台.建立"微+数字"个性化服务机制,发掘潜在读者;采用"微阅读"数字图书馆阅读模式,进行定向阅读推广;组织"微服务"知识服务活动,进行全民阅读普及;建立"微书馆",确保数字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依托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阅读应用层出不穷,数字化阅读使得大学生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等产生了较大的改变。高校图书馆应该科学、有序、深入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从而引导和优化大学生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7.
杨勇 《中国科技产业》2012,(9):70-71,75
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本文从平台、终端、模式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移动互联网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并分析和预测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从事移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企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移动阅读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种阅读模式。移动阅读是依靠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利用移动阅读软件将读者与内容连接起来的阅读方式。移动阅读的知识服务分为隐性知识服务与显性知识服务,可以分为三种知识服务模式。对移动阅读知识服务模式进行研究,可建立更加智能、人性的移动阅读服务。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微时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图书馆应搞好服务创新工作,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利用微信等新兴移动技术与平台,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等方式,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陈伟 《产权导刊》2011,(12):46-48
随着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正在逐渐走向融合。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膏机结合,在媒体传播、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广告服务、教育学习、生活娱乐等平台上有着全新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传递方式的不断更替,通信技术与电子技术的进步,大众的阅读习惯也由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等网上阅读方式取代了纸质阅读。文章就移动阅读在河北省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阻碍因素展开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伴随智能移动终端以及互联网传输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影响着公众日常生产生活。微媒体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图书馆服务特点相契合,微媒体在图书馆服务领域的运用则能够使图书馆服务更为优质、高效与便捷。在图书馆服务模式中融入微媒体技术,是现阶段图书管理学界研究的方向,因此,文章对该领域展开理论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史秋实 《新财经》2011,(9):82-84
移动互联网,这个由手机发力、未来有无限可能的新行业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各个领域,手机短信、微博、移动音乐、手机游戏、手机视频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易观报告显示,互联网用户2012年将完成向移动互联网的迁徙,年增长量维持在1亿户以上;同时随着用户以及应用终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在2013年年营收将突破6000亿元。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新媒体飞速发展,移动阅读、手机阅读、碎片化阅读等已成了我们新的阅读方式。当阅读已经不完全依托图书馆时,民办高职图书馆就要直面读者的阅读需要,在服务模式和功能上进行创新和完善。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探析转型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图书馆从被动变主动的贴心式服务,来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科技信息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手机成为教学的有利工具,借助手机APP软件,可开展移动式学习。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自媒体平台的一种新鲜事物,在高校开展移动学习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文章探索移动学习模式,阐述了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平台与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结合点及开发移动学习课程资源的可行性,对微信及公众平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移动学习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移动环境下的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课程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应用和开展对策,旨在为提高微信及其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科学性、系统性及有效能性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促使高校图书馆将"微服务"引入图书馆应用,但目前服务的质量和深度有待提升。文章认为,随着5G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可以主动探索应用5G,延伸微服务的应用,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构建微服务体系,开启自身的升级之路,构建智慧图书馆。  相似文献   

17.
微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环境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微媒体时代。这是人类社会主动适应当下快节奏生活方式,并将微博、微信、QQ等手机终端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微阵地,进而推送"碎片式"传播内容的时代。高校作为移动互联网使用的高发地以及社会中网络思想文化的聚集地,日益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表现形式并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目前在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高校正面临着主观重视不够、舆情预警、应急与疏导机制不健全及舆情引导队伍建设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高校在主动建立官方微平台、加强舆情预警、应急与导控机制方面下大功夫,并在"大思政"格局指导下,将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作为最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移动商务是通信网、互联网和IT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全新数字商务模式。即利用互联网和无线网(移动通信网)等无线化网络平台,在笔记本等互联网终端和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之间,让用户实现移动供应链、移动办公等应用服务和商务活动,从而实现“随时管理”。随着企业流动办公员工的增加及实时管理和沟通的需求趋势,移动商务正在引领互联网和移动商务时代的企业管理应用潮流,成为IT市场的一大增长亮点。  相似文献   

19.
袁征 《改革与开放》2014,(22):18-19,21
移动商务是利用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平板电脑等无线终端进行的B2B、B2C或C2C的电子商务,即通过移动通讯设备和无线上网技术相结合所形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是一种将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以及其他信息处理技术融合的最新信息化成果.消费者通过移动设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商业信息,实现移动购物,是传统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是传统电子商务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移动电子商务:银行VS电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势凸显移动电子商务是由电子商务的概念衍生出来的。现在的电子商务以PC机为主要界面,是"有线的电子商务";而移动电子商务,则是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这些可以装在口袋里的移动终端来完成商务活动的。相对于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增加了移动性和终端的多样性。无线系统允许用户访问移动网络覆盖范围内任何地方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