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数据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政府治理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以及各国政府在实践中采取的普遍做法与创新举措,进而为我国运用大数据推动治理创新提供参考。我国具有大数据发展的“先天优势”,政府领域大数据应用正在起步,数据共享开放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需深入挖潜。目前,我国政府数据治理体系尚待构建,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政府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仍需提升。如何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能力、推动治理创新是一个重大且紧迫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建立安全可控的国家大数据治理体系,完善科技支撑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政府大数据应用能力,将技术进步带来的动能转化为治理创新效能,构筑大数据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呼唤着城市治理理论的创新。治理理论广泛应用于城市治理领域,借鉴两权分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超产权理论等发展比较成熟的公司治理理论,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执行经理组成的行之有效的城市治理结构,可以实现由政府单一管理控制为主导的模式转向城市治理的多中心模式,这也是我国城市治理未来发展的理论导向和实践目标。  相似文献   

3.
公共性、外部性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城市大气环境保护中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从而对地方政府提出了制度要求.但现实情况表明,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弱化了地方政府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能力.因此,建立政府为主体、市场补充、社会参与的多中心制度供给,破解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瓶颈.  相似文献   

4.
智慧城市是继工业城市、 信息城市、 数字城市之后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类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并被认为是人类城市发展所面临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政府电子政务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但总体而言,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相比、 与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效能的新期待相比,还远远不够.面对创新2.0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树立智慧治理观,以破解当前政府治理中的机制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欣亮  唐斯斯  李晶 《技术经济》2023,42(11):113-119
敏捷治理是前沿科技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下的一种全新治理模式,其所倡导的快速感知、灵活响应、多元参与和持续协调等理念与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价值追求相契合。本文对人工智能、政府治理及敏捷治理进行梳理并探索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敏捷治理的运行逻辑,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参与到政府治理中,凭借其数据共享、智能算法、趋势研判、自动交互等特性,极大推动了政府科学决策、高效治理、公众参与和及时响应外界环境变化。并以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大脑为例,介绍了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简化业务流程、夯实技术基础及全天实时监测等方式,拓展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治理应用场景,为超大城市政府开展敏捷治理探索了路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地方政府治理行为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内容之一.本文从城镇化的发展核心、基本导向和政策目标三个维度,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状态进行梳理和分析,阐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地方政府治理行为创新的必要性和内在功效,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创新地方政府治理理念,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创新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走内生型城镇化道路;创新地方政府的体制机制,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7.
王常柏 《现代财经》2007,27(10):84-88
民营企业治理机制转型过程中之所以要体现政府意志,是因为治理结构的不同安排不仅会影响公司的绩效和发展,还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一个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能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公司股权的多元化,政府不仅要加强制度供给,而且应该在企业信息披露、维护股权利益等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并利用民营企业治理机制的自适应性特点实现诱致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8.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目标偏差不利于二氧化碳减排治理机制的实施,且政府主导的"命令——控制"型治理工具效率低下。政府可通过向公众、企业、市场分权来培育减碳利益集团,减碳利益集团主导的治理模式有利于借助社会力量构建以"碳减排"为核心的利益机制,推动以"碳基能源"为主的社会偏好结构向以"减碳技术"为主的社会偏好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9.
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引,遵循要素-结构-功能的分析范式,从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发展的水平结构和外部性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就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对科技创新治理绩效的作用机理进行逻辑推演。结合中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发展现状,对治理绩效低下的形成机理进行系统探讨,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强度结构是决定科技创新治理绩效的关键,而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整体治理能力水平偏低、内部结构失衡是导致现行科技创新治理绩效低下的根源。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外溢效应在不同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加剧了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结构性失衡,阻碍了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整体性提升,抑制了科技创新治理绩效有效增长。因此,应加快转变治理理念,逐步构建以“创新链”为核心的现代科技创新治理模式;增强微观治理能力,构建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体系;提升中观治理能力,实行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垂直管理;优化治理环境,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环境和科技交易市场环境营造纳入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与现代科技创新治理理念相匹配的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区域治理理论认为,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等治理主体为实现公共利益可以平等协商公共事务,其本质是制度创新。然而目前我国区域发展面临较多问题和挑战,主要原因是区域治理理念滞后和治理体制机制缺陷。今后我国区域治理要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构建有效的制度安排,设计有效运行机制,重点在行政管理、政策体系、法律法规、考核评估上进行制度创新,在公共协商、社会参与、利益补偿、信息传递、监督约束上进行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