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邸莹 《魅力中国》2014,(21):276-277
权利行使和滥用权利就如一对孪生姐妹,在保障国民诉权的同时,在实践中也极有可能出现滥用权利的情形。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滥用诉权的概念,也没有明确列举何种行为构成滥用诉权,更加未针对此现象啦规定具体的规制措施和防范对策。因此,司法实践中滥用诉权的情形不绝如缕。这一现象频繁出现,不仅违反民事诉讼法的诚实信用原则,而且极大程度地耗费了司法资源,使无辜的被害者承受本不该有的侵害,进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状态,因此在我国建立针对滥用诉权的规制机制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徐小军 《魅力中国》2014,(13):306-306
人民法庭具有立案权既有利.又有弊,根据审判实践经验,应该赋予法庭“一定”的立案权。原因在于,人民法庭的设立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法院就地审判。及时快速解决纠纷。是贯彻司法为民的集中体现。在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可通过设计更好的监督制度来防止司法权滥用侵害当事人的诉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其目的是保障民事法律法规的实现,同时还需要发挥民事诉讼法保障诉讼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作用。然而在民事诉讼的某一阶段,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却没有得到较好程度的保护,尤其是在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已经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案件执行阶段,当事人总是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法院也面临着"执行难"、"和解难"的问题。案件的长期不结,一方面会导致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增加;另一方面会导致当事人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同时也会引发社会矛盾的出现。因此解决民事诉讼活动中执行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术和司法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林倩倩 《魅力中国》2014,(12):307-307
民事诉讼法中的执行和解制度在民事司法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制度有效的缓解了司法实践的压力,同时也极大的发挥出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运用。执行和解的产生和履行必然会对执行程序产生影响。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颁布,民事执行和解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宋纪伟 《魅力中国》2010,(6):120-120
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再审程序主体的规定来看,民事诉讼法将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力同时赋予了法院和检察院,而当事人仅有申请再审权,此制度导致了再审程序启动主体非一元化弊端和当事人在启动再审程序中地位被弱化的弊端日益突出.必须加以改造,本文拟通过构建当事人首先申请原则来提高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健全,民事诉讼中的行为保全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为了避免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或进一步的损害,法院得依他们的申请对相关当事人的侵害或有侵害之虞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这也是介于财产保全之外另一个公民的权益保护措施,本文就民事诉讼法中的行为保全做了浅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解决水污染纠纷的法律制度,但总体上讲,中国水污染纠纷法律制度还相当不完善,处理效率也不高。现行《水污染防治法》存在的一个主要缺陷是“重行政,轻民事”。环境法律中缺少环境民事赔偿法律规范,《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中也缺少相应的规定。实践中许多环境纠纷,尤其是水污染纠纷难以得到及时、公正地处理。该文就如何完善水污梁纠纷民事解决制度提出了四方面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于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依法实行诉讼费缓交、减交、免交。浦东新区法院以匡扶正义为本,积极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司法救助,即对当事人司法救助的申请,一般在收到之日起2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给予司法救助的决定;在立案审查、送达开庭、审理判决、执行等诉讼环节上做到快立、快审、快结和快执,从而使一大批民事、经济、行政、执行案件得到了及时处理。2000年1月至今年10月,共批准4114起案件当事人缓交、减交或免交诉讼费的申请,金额达408万余元,占…  相似文献   

9.
诉讼和解是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意解决纠纷的一种便利高效的诉讼制度.基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诉讼和解制度的规定相当粗略,在当前构建完善的诉讼和解制度,有利于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诉权是诉讼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当事人请求法院就某项纠纷进行裁判的权利.诉权与裁判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整个诉讼活动,并最终产生裁判结果.裁判权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诉权对裁判权进行制约,是个人权利对抗国家权力的一种具体方式.诉权是一种基本人权,明确诉权的宪法地位,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权,有助于提高诉权对裁判权的制约,防止司法惰性及司法腐败.  相似文献   

11.
马永伟  范玉宏 《发展》2010,(6):113-114
举证责任包含行为意义和结果意义的举证责任,使举证制度更加完整化、系统化。我国现行立法的缺陷在于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行为意义的举证责任,而未规定结果意义的举证责任。分清举证责任的分担,既有利于当事人正确行使诉权,又有利于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  相似文献   

12.
在人民法院执行程序中因出现违法执行和执行错误的行为而损害当事人或案外人的合法权利的现象屡有发生,当事人正当的权利得不到主张,应该给予保护的利益无法实现,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由于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中都没有针对上述内容具体规定救济措施,发生此类案件时,当事人无法寻求一种合理的司法手段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笔者认为在执行程序中建立执行听证制度监督执行,不仅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还能保证法院执行活动在程…  相似文献   

13.
何成 《理论观察》2013,(6):64-65
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确定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民事诉讼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不断的进行修订和完善,旨在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4.
何成 《理论观察》2014,(6):83-84
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确定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民事诉讼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不断的进行修订和完善,旨在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5.
诉讼主体资格是权利主体启动诉讼、进行维权的前提,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却没有对民事诉讼的权利主体的诉权资格给予充分的规定,致使在很多情况下,受害主体的权利由于缺乏诉权资格而得不到保护.为此,应确定潜在侵权时诉讼主体权利;确定后代人诉权.这不仅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是法律文明和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民事检察监督原则可以设定为三个,即依法监督,维护公正、兼顾效率,监督节制.民事检察监督应当保障和促进审判独立,奉行审判程序自足性解决优先原则,尊重审判机关的判断,甘做替补.检察机关在进行监督时应当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诉权,但也要适度地实行职权保留主义.  相似文献   

17.
方丽 《魅力中国》2011,(20):174-174
法官释明权制度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其主要功能在于弥补辩论原则过于追求形式公平而带来的实质不公,从而更好的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以达到彻底解决纠纷。但释明权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问题在我国仍处于不完善的状态。本文对法官释明权基本问题及其在我国的制度完善进行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法是重要法律之一。国外几乎所有国家均重视民事诉讼立法,都有成文的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谓民事诉讼法,是指规定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所必须遵守的原则、制度、步骤、方法及其职责权限或者权利义务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和。民事诉讼法与民法、经济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前者属于程序法,后者属于实体法。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构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所谓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审理与解决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所进行的全部活动。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争议与经济纠纷。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程序选择权,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选择有关程序和程序有关事项的权利。伴随程序理念的转换,我国诉讼法急需确立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选择权制度。  相似文献   

20.
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管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杏飞 《特区经济》2006,210(7):314-315
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是通过网络侵害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侵权案件,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确定管辖的依据有别于一般侵权案件。确定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的管辖法院必须立足于网络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以未来《民事诉讼法》构建的三审终审制为制度背景,有利于平等保护当事人实体权益与程序利益。原则上以协议优先和原告所在地为确定地域管辖的标准;以基层法院作为初审法院,适当兼顾案件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