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为什么现在变得比较悲观?本来我觉得美国出现了金融危机,影响到中国,中国会去反思,为什么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们影响这么大?为什么我们这么依赖于出口?得出来一个结论会是为什么我们内需这么弱?为什么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不如GDP增长那么快?但从过去六个月来看的话,并没有特别多引出这方面的讨论,反而使很多人得出个中国是救世主的结论,并认为已证明了中国模式的胜利。这种盲目乐观值得我们警惕。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是一个重型装备的企业,有3万多人,工程多、技术工人多、车间大。我从大学毕业就到上海振华重工,干了18年。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我很自豪。如果您去美国的旧金山,刚刚通车的新旧金山海湾大桥,也是美国西海岸的地标就是我们造的,我参加了通车仪式,很感慨和光荣。如果你去美国、欧洲以及世界上任何一个集装箱码头,所有的起重机都是我们造的,我们进入了84个国家,两百多个码头,70%都是海外业务,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儿子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定居关国。还给我找了个洋媳妇苏珊。如今,小孙子托比已经3岁了。今年夏天,儿子为我申请了探亲签证。在美国待了三个月,洋媳妇苏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这个中国婆婆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4.
我于2007年去过美国,对美国有些初步认识,没想到2009年能幸运地在美国学习培训半年。这半年里,我们参观了大大小小很多企业,接触了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在企业工作了二十年,对企业有很深的感情,对中国企业运作比较熟悉,所以,在这半年时间里,我常常思考的是“我们向美国企业家学习什么”?  相似文献   

5.
我于2007年去过美国,对美国有些初步认识,没想到2009年能幸运地在美国学习培训半年。这半年里,我们参观了大大小小很多企业,接触了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在企业工作了二十年,对企业有很深的感情,对中国企业运作比较熟悉,所以,在这半年时间里,我常常思考的是我们向美国企业家学习什么?  相似文献   

6.
企业家精神中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冒险精神,在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中更需要我们发挥这种精神我刚从美国回来国内,想和大家谈一下企业家的"自我更新"。在美国一晃就两年,很多朋友都想让我谈谈游学经历。去哈佛之前,我是一个本土的"土鳖企业家",而且已经60岁了,各种难处可想而知,实际上到了美国之后,发现难处比想象的还要难,但是难也得学习。应该说,在二十多年间,中国的企业家们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很不容易,也很了不起,但是他们也面临着许多烦恼。  相似文献   

7.
财富哲学     
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那时候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外国人是什么感觉。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去影院看电影只能观看《红色娘子军》或者《白毛女》。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观察中国和美国这两个社会,虽然彼此并不了解,但是却在努力地进行着交流。  相似文献   

8.
拿到这本沉甸甸的《战略思维》,我想起了第一次见到陈东升的情景。2012年春天,我到北京泰康人寿总部采访陈东升,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美国历史、中国历史,从商业到历史,从历史到文化,视野开阔宏大。他不喜欢谈太具体的东西,关于泰康他讲得不多,只提到了他是怎么选择做保险行业的:"1990年代初我第一次去日本,看到东京最繁华地段摩天大楼上都是保险公司的logo,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9.
王建硕 《中国企业家》2010,(11):197-199
我不同意脱离历史去比较 中国和美国在这个时间点的差距。 任何事情,都要看历史。 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硅谷,但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10.
我女儿已经很大了,她是1982年生的,今年已经30多岁了。她15岁就一个人去了美国,2007年才回国。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美国人对中国不够了解,21世纪美国人应该多了解哪些国家?第一个就应该是中国,因为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国家.而且,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将会超过美国,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需要中国和美国的合作.作为学者,我认为需要互相的了解. 我认为了解中国的最主要的基础应该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要了解中国是怎么改变的,这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中国的了解.我经常跑来跑去做演讲,讲改革开放和邓小平.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们了解邓小平肯定比我多,但是我作为一个外国人,特别想介绍一下他和外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出生于美国旧金山,那里有全美最大的唐人街。我从小就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充满兴趣和好奇。因为我的曾祖父就是从美国东部去开发西部的,我是成长在美国西部的第四代人。1845年时,曾祖父们经历了加利福尼亚第一次疯狂的淘金热,继而又是内华达州的淘银潮。移民们在西南部饲养大量的牛,然后把它们运到东部的市场。美国西部开发是由一批粗鲁而质朴的个人主义者完成的,这个过程是由无序和成百万的个人目的交织而成。这显然与当今中国开发西部迥然不同。对于开发较晚的地区来说,最有利的是可以从先行者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当年美国在开发西部…  相似文献   

13.
傅高义 《中国企业家》2013,(Z1):118-121
邓小平喜欢讲事实,所以他经常和商人见面我认为美国人对中国不够了解,21世纪美国人应该多了解哪些国家?第一个就应该是中国,因为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国家。而且,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将会超过美国,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需要中国和美国的合作。作为学者,我认为需要互相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邬学斌追梦     
他当年有些仓促地去了美国,并一度陷入鲜为人知的困境;后来他活跃在美国底特律多家汽车公司,有着稳定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他曾以美国某知名汽车公司亚太事务高级工程师的身份回到中国工作,却又失望地返回美国:几年后,他又毅然决然放弃了在美国工作生活十多年积累的一切回到中国……这位美国籍科研专家荣膺北京市政府授予的“长城友谊奖”,在所有获奖者中,他是惟一的一张中国面孔.  相似文献   

15.
佚名 《国土经济》2011,(11):75-76
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2个小时,下午不到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  相似文献   

16.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4段这样的文字: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正慢慢消失,一些美国制造商开始转往越南。不但如此,中国对外国公司的吸引力也逐步下降,事实上,中国所有的成本都在快速上升。伴随着其他一些无形但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不再是设厂的理想之地。我经常去中国,以下是我观察到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8.
美国闻思     
去美国可谓好事多磨.前后三次签证都莫名其妙打了水漂.我这个人服气不服输,屡败屡战,第四次终于感动上帝,签证搞定了.我很珍惜这一次机会,到了美国,透过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摩天高楼,我被美国的一些人和事感动,浮想联翩,闻思多多.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家》2007,(16):54-56
田溯宁: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第一次参加达沃斯:1997年(一)我第一次去达沃斯是1997年。那时候参加论坛的中国企业家还不多,当时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陈英做了很多的组织工作。现在回头想,当时我去达沃斯的很多感受还是比较表面和肤浅。达沃斯的风景很美,漫天大雪,但并不觉得寒冷;论坛的气氛很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多个城市近期纷纷推出了一系列购房落户政策,以期刺激房地产市场消费。部分人士也担心这些政策会再次推高房价。而另据《泰晤士报》的报道,中国富裕阶层正在大肆去美国和欧洲购买房地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