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3%,基本上每年以1%的速度上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将新型城镇化列为了六大经济任务之一,在当前外需不振、人口红利逐步下降的局面下,城镇化势必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如何有效地提升城镇化的效率、应该采取怎样的路径?世界上许多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都存在着金融集聚现象,如香港金融服务产业集聚、伦敦金融集群等,都表明金融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内在相互作用机制,二者之间是相互耦合、互为因果关系。第一,城镇化为金融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城镇化能够有效地推进金融发展与集聚,城镇化过程中知识溢出、人才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等都是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第二,金融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内在动力,金融的发展与集聚为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等提供资金融通。城镇化与金融的协调发展,能够实现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有效地解决内需不足、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等,从而推进我国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  相似文献   

2.
文中在简要阐述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内涵、特征与分类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对如何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给出了若干良策。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现阶段的中国快速城镇化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正视、思考和协调解决的问题,如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城镇化和城市的关系、农民进城与城镇就业的容量、城镇特有的历史文脉继承、资源环境的支撑与制约、城镇产业转型与发展模式,以及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可行的城乡发展规划等。2005年末,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经济、生态、能源、文物保护、农学、社会学、建筑学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中国快速城镇化中的热点、难点.进行热烈的探讨和呼吁。  相似文献   

4.
姬红霞  罗艺  李莉 《物流技术》2023,(5):66-69+85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结合2016-2020年遵义市新型城镇化及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遵义市物流业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促进遵义市物流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今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美国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在借鉴美国城镇化成功经验与吸取其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可通过采取坚持走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三化”协调发展、完善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记者冯立新/孙勇报道自中共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列为实现全面小康的主要经济社会载体以后,城镇化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话题,特别是今年3月中旬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以后,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其中,大家最为关注的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新型城镇化的“新”在哪里?为此,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先生。  相似文献   

7.
推进城镇化和经济的互动发展,对地区的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在分析重庆地区城镇化及经济发展现状后,对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理论进行梳理,并就如何促进重庆市城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城镇化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城镇化进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任务。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其次回顾了发达国家发展城镇化的经验以及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村产业振兴与城镇化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城镇化发展将引发乡村产业要素禀赋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而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与要素禀赋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相切合,并以相应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为支撑。然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彻底、不平衡制约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推进,乡村产业的演进与要素禀赋、市场需求结构还不适应,也缺乏有效的技术和制度支撑。对此,建议深入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性、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就我国J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就加以介绍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一)城镇化的概念界定。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城镇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和传播的过程。城镇化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和城乡社区结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31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房地产价格上涨对城镇化进程体现出正向促进作用,但是根据地区层级上的分析,在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价格增长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可见,现阶段房地产价格显然在阻碍城乡间劳动力要素流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不断增长的房价增加了城镇化成本,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保障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必须通过土地、财政、金融等制度变革与其他市场化手段相结合,遏制房地产价格继续过快上涨,从而实现房地产市场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对广西工业化城镇化现状进行分析,找寻制约广西工业化城镇化的原因,提出广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地级及以上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了新型城镇化水平,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出“U”型的非线性特征,且样本期间,中国大多数城市并未跨过U型曲线的拐点,即两者对城乡收入差距仍具备有效的缩减作用;在区域异质性分析中,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对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显著,这与大多数城市尚未跨过拐点一致,同时伴随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抑制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镇化率距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发展。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城镇化发展符合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强化科学管理水平。房地产行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以及发展规划,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的城市目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正确认识新型城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正确认识房地产行业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定位,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一轮城镇化规划正在制定中,并有望在年内出台。面对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现状,新型城镇化进程如何化解农民进城困境,消除“城市病”干扰,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城镇化规划今年或出台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就,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在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几亿农民走出土地,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过程是按照经济规律循序渐进的,拉美和欧美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与反思。建设城镇化应当把握关键,切实保障人民权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镇化进程中的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使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镇化问题做了重新的诠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如何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新在哪里?本文将深入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新型城镇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央及时提出了城镇化战略,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又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长期城乡分割体制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使我们习惯于孤立地看待农村和城镇问题,结果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相对立,形成两个极端。一是城镇化万能论,试图用城镇化解决所有的“三农问题”;另一个极端是用新农村建设否定城镇化。本文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中城镇化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后,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脚步逐渐加快,本文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保险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稳定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