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研究目的:揭示不同时间截面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研究结果:(1)2005—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和人居环境水平总体上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空间上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峰值区域的"多中心"分布特征为主,且地域差异逐渐缩小;(2)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则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并从濒临失调逐步跨入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上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和新余为峰值区域,以荆州、孝感、咸宁、吉安等地为低值区域的分布格局,但地区差距逐渐缩小,有向片状分布发展的趋势。研究结论: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人居环境指数逐年提升,并且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度在地区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存在明显的协同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构建了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中部地区农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综合评价法、熵值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水平及经济、社会、生态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测度和对比分析。[结果]2007—2017年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呈逐年提升的态势,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发展增幅表现为社会经济生态的总体态势;研究期间3个系统的发展始终保持在[0.800,1.000]的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在0.554~0.779波动,由勉强协调发展为中级协调,协调质量总体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迈进;各地区3个系统发展的进程并不同步,短板类型总体沿着"社会滞后—经济滞后—生态滞后"的轨迹演变。[结论]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总体趋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渐成为多数省份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长株潭23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长株潭县域土地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得分进行测算,分析了2008—2017年长株潭23个县(市、区)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长株潭土地生态安全均值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状态有所改善;(2)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经济发展均值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长株潭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和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趋向于平衡;(3)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度均值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整体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4)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协调度均值整体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性逐渐增强,但研究期内尚未出现优质协调型城市且良好协调型城市也只存在于个别城市,耦合协调性有待提升;(5)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度空间格局类似,只有局部发生改变,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的态势;(6)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东北高,西北、西南和东南低演变为北高南低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云南省是我国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探究其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利于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向,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耦合模型计算得到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根据协调度水平划分等级,最终确定云南省协调发展水平。[结果](1)2007—2016年经济发展水平呈阶梯式上升的趋势;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综合评价值呈波浪式曲线;2007—2011年资源污染治理水平综合评价值急剧下降,2011—2016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2)2007—2016年经历了从轻度失调到初级协调的阶段。(3)2007—2009年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处于低度协调耦合, 2010—2012年两者处于中度协调耦合, 2013后过渡到高度协调耦合。[结论]2007—2016年云南省农业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向良好态势转变,目前处于高度协调耦合。虽然耦合协调度较好,但耦合度较低,因此,应该积极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现阶段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随着城乡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凸显,探究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构建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两个系统发展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和加权综合法评价2010—2016年该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模型,深入探究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关系。[结果](1)2010—2016年华北地区农业经济评价分值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0.096提高到2016年0.847;农业资源环境的评价分值存在波动。2010—2016年两系统之间一直处于中等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低度协调耦合最终过渡到高度协调耦合。(2)2010—2016年,华北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两系统之间均处于中等耦合阶段。山西省和河北省两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由低度协调耦合最终过渡到高度协调耦合,内蒙古由低度协调耦合过渡到中度协调耦合,北京市和天津市两系统均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结论]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表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如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向更高水平耦合阶段发展依然是今后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函数,对新疆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新疆经济子系统和旅游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波动较大;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2009年后,下降速度加快。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从低水平耦合期到中度耦合期再回到低水平耦合期,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处于中低水平,耦合协调类型由经济发展超前型演变为旅游发展超前型,经济和旅游发展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环境破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的TOPSIS效益测度指数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咸岳九地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1—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区域差异较小,而生态环境效益则表现出在波动中稳定增长的趋势,区域差异明显;(2)整体上看,在研究时间段,研究区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均处于拮抗阶段,波动和区域差异较小;(3)十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除了九江只经历中度协调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2个阶段外,咸宁和岳阳均经历了低度协调耦合、中度协调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3个阶段,从2008年开始,三市步入高度协调耦合阶段。  相似文献   

8.
基于交互胁迫关系理论和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理论,通过构建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呼包鄂经济区2004年—2013年的交互胁迫关系和耦合协调度进行验证与测算。结果表明:呼包鄂经济区区域社会与生态子系统间存在明显地交互胁迫关系,且基本符合双指数曲线变化规律;综合协调度值反映出该地区由低协调耦合发展阶段到磨合发展阶段的变化,其中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且生态环境压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胁迫作用加剧,导致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速度变缓。  相似文献   

9.
“要素-结构-功能”是城乡发展系统的重要认知维度,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三维度驱动力和正向或负向反馈的耦合效应。基于对城乡发展系统三维度耦合协调识别和实现机制的探讨,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MoraY I指数等方法,以四川省2012?2017年市(州)级面板数据为例,实证研究城乡发展系统耦合协调的多维度效率漏损及时序变化和空间集聚特征等。研究表明:近年来四川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缓慢增长态势,但不同地区城乡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层面的单维度或多维度效率漏损;全省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优化布局特征愈加明显,但城乡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性逐渐减弱,地区间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差异等导致的区域和城乡间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渔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共进对于促进二者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采用1978~2012年沿海地区11省市的数据,探讨了我国渔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程度和耦合态势。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渔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从失调衰退向协调互促转化,但转化速度相对较慢。此外,各省市可依据耦合态势划分为三大类,其中山东省表现最优,上海市渔业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增长实力不符。各地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推动渔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构建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发展水平及系统内部耦合协调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文章将农村发展纳入农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中,然后基于2015—2021年内蒙古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指数法测算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同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农业绿色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结果 (1)2015—2021年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子系统变化波动性较大,其中的上升因素主要源于资源环境和农村发展两子系统;绿色生产和资源利用两子系统波动性较大。从区域发展特征来看,蒙中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增长趋势稳定;蒙西增长趋势不明显;蒙东发展水平最低,波动性最大,增长速度也最大。各盟市中以乌海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农业绿色发展较好,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发展水平较差。(2)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从耦合协调度来看,包头市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最好,其次是呼和浩特市,阿拉善盟协调度最差;从提升速度来看,呼伦贝尔市耦合协调度增长最快,其次是赤峰市和兴安盟,巴彦淖尔市提升最慢。结论 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日益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呈增长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差异性较大,区域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距逐年拉大,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应因地制宜制定相应发展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锋  马寅涵 《水利经济》2022,(6):24-32+102-103
为探究我国水资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协调关系,基于PSR模型和耦合协调理论,结合莫兰指数和GIS对耦合协调结果进行时空分析和刻画,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0年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高质量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呈缩小态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大多数地区将达到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空间上存在显著自相关性,耦合协调度整体呈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递减的放射状分布,且近年来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地区形成由外向内片区集聚扩张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和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均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两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水资源禀赋的提升同样对本地区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对邻近地区的作用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7—2014年南京市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南京市用水效率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南京市在2007—2014年期间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首先对用水效率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状况进行评价,然后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4年南京市用水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大幅度增长;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在波动中逐渐优化,2007年处于低度协调耦合阶段,2008年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2009—2014年处于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只有提高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并举,才能保持耦合协调度的增长趋势。最后针对用水效率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在用水效率方面优化用水结构、加强水质污染治理,经济发展方面则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检验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是否呈倒U型曲线,为缓解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脱钩分析,低通滤波。研究结果:(1)武汉市耕地占用与非农GDP之间的脱钩关系呈现出"弱脱钩—扩张连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的变化,脱钩弹性值波动曲线符合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2)根据脱钩弹性值波动变化曲线,可以将统计期划分为4个阶段:1992—2000年、2001—2004年、2005—2009年和2010—2013年,且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武汉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呈倒U型曲线,当前武汉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位于倒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通过加强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可以使武汉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维持为强脱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探究农业生态发展现状,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农业发展规划,也将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基于2000—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DEA SBM模型、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农业生态效率、经济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4个方面分析河南省农业生态综合发展水平,探究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结果]2000—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综合评价分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该阶段农业生态化水平发展态势良好。这个阶段内农业生态效率指数均高于全国农业生态效率指数,对全国农业的生态化发展贡献较大。经济条件评价分值在逐年提高,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贡献在不断提升。2000—2016年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整体呈递增趋势,耦合发展关系表现良好。[结论]尽管河南省农业生态化水平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仍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向更高耦合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旅游经济是中国海岛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现旅游效率提升,推进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对于海岛县实现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2010-2017年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和熵值法分别对中国12个海岛县旅游效率和经济增长水平进行测算,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旅游效率和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海岛县旅游效率呈波动变化趋势,且多数海岛县仍未达到DEA有效水平,规模效率是造成海岛县旅游综合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海岛县经济增长指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且空间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发展水平滞后是造成经济增长整体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海岛县旅游效率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与协调关系不断改善,但仍以低水平耦合和失调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对其耦合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山西省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在03~07,处于中等耦合阶段,两者的发展水平进步较快; 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2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3—2015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在2016年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水平。[结论](1)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价值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D在2016年均处于近7年最高点,但耦合度增长迟缓,今后应注重两者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以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全面协同发展;(2)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增长态势明显,耦合效应明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山西省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3)山西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可分为起始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耦合度从2012年起长期处于稳定的中度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为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构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2007—2017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过程与变化趋势。[结果]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呈现波动中增长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综合评价值除了2017年也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更大,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发展平稳,一直处于拮抗状态。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濒临失调衰退型—勉强耦合协调型—中级耦合协调型—勉强耦合协调型4个发展阶段。[结论]区域的生态环境调节能力逐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向着协调发展的方向不断演进。未来研究区应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优化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体系,提升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经济之间的问题,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出农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最后对辽宁省2009-2018年农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辽宁省农业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向好的态势,农业可持续发展呈现出波动态势,农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属于优质耦合但协调度一般。  相似文献   

20.
农业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农业减源增汇是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关键一环。文章采用排放系数法和参数估算法测算2000—2021年中国农业碳源碳汇体量、结构和强度,而后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apio耦合指数探究中国农业净碳效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碳排放量或已于2015年达到峰值,总体经历了“波动上升期—平缓上升期—平缓下降期”三阶段变化历程。各类碳源的贡献程度、发展趋向和达峰节点各有异同,牲畜养殖(42.67%)是最主要碳源。(2)中国农业碳吸收量远高于农业碳排放量,二者的平均比值为2.64,总体经历了“波动上升期—平缓上升期”两阶段变化历程。粮经园作物的碳吸收量、贡献程度和发展趋向差异显著,呈现粮食作物(75.18%)一边倒态势。(3)中国农业净碳效应与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协调和失调共同存在并且协调程度量多占优的局面,其中尤以粮食主产区省份协调程度突出。(4)绝大多数年份的耦合指数散点均落于第一象限内,且愈发呈现出趋向性的经济主导型耦合状态。总的来看,中国农业净碳效应体量呈平稳上升态势,且“十三五”以来经济效应总体领先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