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虽然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的。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还是与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债券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债券市场健康和快速发展,不利于中国金融体制的深入改革。本文通过对中国债券市场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管制度不健全、市场不统一、供求失衡、债券市场发展结构失衡、交易品种单一、二级市场不发达等问题的分析,指出发展中国债券市场意义深远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任杰 《财会学习》2015,(16):155-156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倒逼中国传统金融业改革。日本互联网金融发展历史较中国早很多,并且发展背景与中国目前相似,因此对于我国券商发展互联网经纪业务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日本比较纯粹的一流网络券商--Monex证券,从合作、发展、扩张战略逐一进行分析,并对中国券商转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发展中国特色审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国家审计机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紧密围绕十七大精神,紧密联系审计实际,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科学发展。本文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中国特色审计科学思想、围绕坚持中国特色道路创立中国特色审计理论体系、围绕实现小康目标要求确立中国特色审计发展策略、围绕促进经济好快发展探索中国特色审计监督新路、围绕发展政治文化社会发挥中国特色审计职能作用、围绕推进党建伟大工程强化中国特色审计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粗浅探讨,以此期能对科学发展中国特色审计事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资本市场地位和作用的提升,中国证券业的发展生态将出现重大变化,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本文围绕中国资本市场新使命、注册制试点新环境、更高水平开放新趋势、新技术运用新发展等中国证券业面临的四个新变化,深刻分析了中国证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有高能耗、高污染模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在参考相关重要文献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地剖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能源方面的问题;结合大量统计数据,利用数理统计中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营造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基础,且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很大潜力。因此,中国应该着重在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深化改革,以推行低碳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6.
赵雷 《投资北京》2008,(5):40-40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而今改革开放已经步入了第30年。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有高能耗、高污染模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在参考相关重要文献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地剖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能源方面的问题;结合大量统计数据,利用数理统计中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营造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基础,且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很大潜力。因此,中国应该着重在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深化改革,以推行低碳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现在,这种机遇已经和正在变为现实。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外资公司在华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继续不断释放出强劲的活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从胡润中国数据可观察出,中国的财富创造在21世纪中经历了巨大变化与发展。从胡润地产数据可看出,近20年来,中国经济、中国富豪财富发展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同时,本文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活力依旧,中国富豪榜还充满了令人惊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林昌华 《征信》2020,38(2):77-84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检验了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提出中国金融发展治理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显示:中国金融发展对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效应,而且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深度和金融环境四个维度对三次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方向和效应强度均存在差异表现。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具有较强的间接影响作用,其中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深度和金融环境四个维度对整体经济质量均为正向影响效应。当前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加强对金融发展的支持引导、推动金融发展创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才能保持金融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国际融资》2014,(8):58-60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及中国战略思想库首次权威公开发布《中国智能电网与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重点阐述城市化启动中国经济未来、电力在中国能源中的战略地位、智能电网与中国新型城市化、如何推进智能电网发展战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保险发展指数综合、直观地呈现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取得的成就,反映保险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笔者利用2010~2015年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编制了中国保险发展指数。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保险业发展良好,在基础实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四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目前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如何实现金融体系和低碳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在总结中国现有碳金融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近期,食品、零售、酒店、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外资企业都加码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提速或调整了中国市场的扩张发展计划。尽管疫情来袭,不少消费行业都受冲击,但鉴于对中国市场长远发展的信心,近期,食品、零售、酒店、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外资企业都加码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提速或调整了中国市场的扩张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时期,中国人寿取得了大发展、大转变、大跨越的历史成就,为加快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迈入十二五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人寿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人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始终坚持牢牢把握金融事业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一直在实践中探索金融服务为民、金融支持革命、金融支持建设的道路。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中国金融事业已经走过了100多年,历经了革命战争时期红色金融事业之初创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中国金融之探索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之变革与发展三个不同阶段,当下正处于新时代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新进程。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金融到新时代的普惠金融,金融为民的初心始终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红色金融为引领,回望中国金融来时的路,看清中国金融脚下的路,坚定中国金融前行的路,以推进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相似文献   

17.
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也是决定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命运的一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崛起。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前进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金融业也正经历着日益迅速的前进发展过程。中国金融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这个前进发展过程,是消极地适应,还是积极地适应,是短期地适应,还是长期地适应,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从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实施进取上作出新的战略选择。核心的结论应当是:必须强化中国金融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贾日昕 《中国外资》2010,(8):170-170,172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新的时尚流行全球。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使气候问题倍受关注,中国是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国,发展低碳经济别无选择。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内涵、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中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20.
李侠 《中国金融家》2008,(10):92-94
“中国资本市场从开始出现的第一天起,就站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2008年3月中旬出版、被称为中国资本市场第一本“白皮书”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这样评价中国证券市场18年改革发展路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